2025/03/14
樹木特輯 #2|樹木的生命
步行多日後,我們來到了一個無人之地,深山裡的一處小山壑。谷地四周座落著一群雄偉的台灣杉,我們四散去森林中探索。我想著朋友分享過的「植物溝通」,那可以聽見樹木回應的神秘經驗,而我也想輕鬆地跟著些大樹們打聲招呼,看祂們會不會回應我。但當我抱著一棵古老而巨大的台灣杉時,我卻無意識地脫口問出:「祢在這裡待了這麼久,又長得著麼高,祢一定看見了城市的興起、看見了城市侵入到森林,祢會不會害怕人類,祢會不會討厭我?」我緊緊抱著樹,無聲的閉起眼睛,只有淚水默默地流淌著⋯⋯陳韋宏拍攝於本野山・台灣杉 aka 撞到月亮的樹上面所寫的內容,是多年前,我與朋友們去台東的本野山,走入台灣杉森林時,所發生的一小段插曲。百年人瑞、千年古樹,人要活過百年相當不易,但住在自然裡的樹,卻好似能稀鬆平常地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流逝,樹木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長壽秘訣?這幾年有些科學家提出新的發現,證實樹木的生長方式,比較能減少環境帶來的基因突變,進而減緩環境所導致的衰老現象;而有的研究則發現,有些樹種能在歷經數百年之後,仍舊保有宛若新生一般的分生組織,所以能持續且有活力的生長,絲毫沒有衰老的跡象。樹木的年齡要怎麼計算呢?說到計算樹齡,大家可能很快的就會想到「年輪」了吧!樹木在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生長速率,所以會在枝幹內留下一圈一圈深淺不一的紋路,藉由讀取樹幹上的深淺紋路,就能推敲出樹木的年紀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直覺,但也有一些限制,像是在一些四季氣候變化不明顯的地區,可能紋路就不會太明顯,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限制,就是必須得要取得樹幹的橫向切面,這就等於要把樹木攔腰切斷,所以只能用在已經過世的樹。那除了計算樹木的年輪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嗎?有喔!另一種可以快速評估樹木年齡的方法是量測樹圍。先計算出同一地區、同一樹種的年平均生長量,在把量測到的樹寬(直徑)來除以年平均生長量,就可以算出這棵樹「大概」的年齡。不過這個計算方式,是假設這棵樹的一生,都在相同的氣候、環境、生長條件下,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做推算,所以可以知道這樣的推算方式,無法真的很精確,但好處是不會傷害到樹,而且執行起來相對較為容易。因為不同的計算方式都會有一些限制與誤差,所以樹齡學者在判定樹木的年齡時,常常會使用多種方法來做交叉比對,有些甚至採集樹木不同的部位來進行年齡判定,而現在較常使用的計算方式有「生長錐測量法」與「同位素碳14定年法」兩種方式。簡單來說,生長錐測量法跟計算年輪很相似,是從樹幹上鑽取木芯,讀取木芯上的年輪來判定樹齡;而同位素碳14定年法,則是利用生物體內碳14跟碳12的比例來計算,碳14大約每5730年會剩下原本比例的一半,所以在生物不在跟大氣做氣體交換(過世)之後,碳14的比例就會不斷地下降,所以就能依照碳14的量來推估年齡。但由於碳14定年法也只能用在已故生物上,所以若要用在估算活著樹木的年紀,往往就會需要搭配其他的證據或線索,像是從旁邊採集到的種子、斷枝條來計算年齡,再把種子或斷枝條的基因,與活樹的基因做比對,確認是否是同一棵樹。現存最古老的樹有哪些?這幾年我自己對觀察老樹有著很深的興趣,不同的樹種有著不同生存哲學,在祂們的身上,不只能看見一些歲月的故事,也總能看見一些古老的生活智慧,那堅定而下扎土地的根,看似讓樹只能固守在此,但從土地向上的樹幹與枝條,卻又能因應環境而呈現出多種樣貌與型態,也總是讓我為之讚嘆!之後大家在安排旅行的時候,不妨將旅行地區的古樹作為一個停留點,去探索各地區的老樹,欣賞不同樹種與環境間的巧妙互動、欣賞這些創造生機的現存古老生物!陳韋宏拍攝於鎮西堡・巨木群樹名:繩紋衫|日本柳杉 Cryptomeria japonica地點:屋久島,日本樹齡:2,170-7,200歲之間樹名:國王的洛馬樹|塔斯馬尼亞洛馬樹 Lomatia tasmanica地點:塔斯馬尼亞西南部,澳洲樹齡:43,600歲之間樹名:瑪土撒拉|大盆地刺果松 Pinus longaeva地點:加州白山山脈,美國樹齡:4,516歲樹名:闍耶室利摩訶菩提樹|菩提樹 Ficus religiosa地點:馬哈梅夫納,斯里蘭卡樹齡:2,307歲樹名:大雪松|黎巴嫩雪松 Cedrus libani地點:安塔利亞,土耳其樹齡:據說2,000歲樹名:老吉克科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地點:福盧山脈,瑞典樹齡:9,550歲樹名:曾祖父|智利柏 Fitzroya cupressoides地點:阿爾塞科斯特羅國家公園,智利樹齡:3,651歲老樹的數據資料來源《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陳韋宏拍攝於屋久島・繩紋衫
2025/03/07
樹木特輯 #1|植入你心中的那棵樹
希達公主說:「根要紮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不管你擁有多麽驚人的武器,不管你擁有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節錄《天空之城》導演|宮崎駿(土に根をおろし、風とともに生きよう。種とともに冬を越え、鳥とともに春を歌おう。)你知道植樹節跟國父有關嗎?樹木有多重要?樹木不只能固土、涵養水源、提供其他生物所需的棲息空間,而樹木長到一定的大小,又能成為木材供給建築或生活所需的原料。除此之外,樹木的生長就能持續的吸碳、固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減緩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關注種樹這件事。台灣植樹節訂在每年的3月12日,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50個國家,舉辦類似植樹節的活動或節日,像在日本訂有「綠之日」,讓人民思考如何與自然共生、感恩自然,並提高人民的環保意識,特定的地點還會有分送樹苗的活動;而在加拿大則有植樹週的活動,而不同地區時間還有差別,像是在安大略省是4月底的週五到5月的第一個週日,而愛德華王子島則是5月的第三個週五,不同地區有些不同。可以發現因應氣候、地理條件、歷史脈絡的差異,各個國家舉辦植樹節的時間與形式,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那我們最熟悉的台灣呢?你知道為什麼台灣的植樹節是訂在3月12日嗎?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而孫中山先生在世的時候,積極提倡植樹造林的重要,也在出任臨時總統時,隨即建組農林部門,在辭去總統職務後,依舊倡導要大規模的植樹,來解決水災的問題。之後也跟一些林務學家一起倡議、推動設立植樹節,並依民間習俗將植樹節訂在清明節,一直到孫中山先生的逝世三週年後,政府才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精神,以及他對植樹造林的重視。瞭解植樹的重要與植樹節的由來後,我想來面對一下現實情況⋯⋯在我看來,現下的植樹活動常常淪為一種表演,不時會看到活動,辦在一些不合適的地點,種下一些不適合的樹種,而且在種植完之後,就再也沒有安排人去養護與管理,讓樹苗自己自生自滅。雖然植樹的活動很重要,但植樹並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造林、造園、綠化、減碳、固碳,所以如何讓種下去的樹苗都能茁壯生長才是重點。樹木不像動物能自由移動,當被種下之後,就只能試著去適應環境,若是被種在無法應付的環境下,就只能等著樹勢變弱、衰退,最終一步步走向枯亡,所以種樹前最好能選擇合適樹木生長的環境,或是依照環境挑選適合的樹種,才能避免一次性植樹的活動發生。適地適木,在合適的地點,種下合適的樹木,不僅能事半功倍,也才算是有對種下的樹苗負起我們的責任呀!
2025/02/10
蛇年特輯|識蛇一起過好年
昨天遇到一條蛇頓然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我的雞皮牠也吃吃完後便溜進了草叢不見——節錄〈昨日之蛇〉洛夫蛇,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在世界各地的傳說故事裡,都可以看到他的戲份,有時扮演邪惡、狡猾的一方,有時又扮演神聖、富貴的象徵,為什麼蛇會給人這麼多不同的感覺?我想一來是不同地區會遇到的蛇種不同,二來就是蛇的行為與行蹤真的很特別,給人一種難以捉模的感覺,所以才會如此地引人遐想吧~說實話,在還沒正式網羅蛇類的相關資料前,我對「蛇」的聯想有較多負面的印象,會有這樣的負面印象,或許也是因為常見的蛇成語、詞彙,以及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常用蛇來詮釋負面的意涵或作為反派角色的象徵,所以讓我在寫作之前便有種錯覺,認為「應該自古以來,蛇就一直被視作不祥的象徵吧!」但隨著收集到的資訊越來越多,才發現其實並不然呀!*特別感謝為此文章接受我們電訪請教的兩棲爬蟲類專家——阿傑(汪仁傑)五感之內|蛇的感官不同的生物之間,會因為身體大小、構造、活動方式、感官上的差異,而感知描繪出截然不同的世界樣貌。就像老鷹與葉鼻蝠,同樣都是會飛行的動物,但一個視力絕佳,另一個卻需依靠回聲定位來掌握環境,就算兩者生活在相同的空間中,想必所「感受」到的世界,也絕對是很不同的樣子。我們人類是視覺的動物,所以下意識總會想知道,別的生物的視力如何?牠們主要是靠什麼來認識世界?阿傑想了一下回答說:「蛇喔,牠們的聽力不太好、眼睛也沒有很好,牠們算是嗅覺為主的生物。」這個具象且直接的回答,反而令我心中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一個以嗅覺為主的生物,要如何用氣味建構出一個空間場域?而建構出來的又是一個麼樣的世界觀?這實在很新鮮也很難想像,但對我來說,那樣的世界肯定很特別!為了能更深刻的認識「蛇」這種生物,這次的專題文章就讓我們就從五感出發,一起進入到蛇的世界吧!嗅覺既然說蛇是嗅覺為主的生物,我們就先從五感中的「嗅」感來瞭解看看吧!說到嗅覺一般人會想到的應該就是鼻子了,因為我們人類是用鼻子來呼吸與辨識氣味,但蛇的嗅覺產生方式跟我們人很不一樣,蛇雖然也有鼻孔,但是鼻孔的主要功能是做進出氣體用來呼吸,並不能辨別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哪蛇是如何辨別氣味的呢?首先,牠會伸出分岔的舌頭,不斷地上下擺動,粘附附近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接著再把舌頭收回口腔,藉由犁鼻器來判斷舌頭附著到的氣味,藉此掌握附近環境的樣貌。蛇還因為太常需要將舌頭吐出來,還在上唇特化出一個能讓舌頭自由進出的小凹槽,讓牠不用張嘴就能伸出那長長的舌頭。圖片來源:左terski (pixabay) /中 reptiles4all/右WikiImages (pixabay) 阿傑闢謠:「電影裡,有時會出現蛇吐信伴隨著『嘶嘶聲』的橋段,但在真實的野外環境裡,蛇吐信的動作其實很安靜,我的印象裡,還沒有遇過吐信時會發出嘶嘶聲的蛇呢!」視覺「蛇類的視力落差其實很大」阿傑說道。一般來說,棲息在樹上的蛇類,視力通常會比一些住在洞穴裡的蛇好。由於多數蛇類的睫狀肌並不發達,所以在視覺對焦上,無法很清楚地將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另外,跟眼睛有關比較有趣的,就是蛇類瞳孔的形狀。日行性的蛇瞳孔多半呈現圓形,而夜行性的蛇在白天時,瞳孔則看起來像是垂直的小隙縫,如同貓眼。而國外還有些蛇的瞳孔,是呈現橫向的隙縫,就像是羊眼或是章魚的眼睛一樣,非常的特別。圖片來源:左milehightraveler (Getty Images Signature) /中 iSIRIPONG (Getty Images) /右monicadoallo (Getty Images)  聽覺在阿傑口中聽力不太好的蛇,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牠沒有外耳孔、也沒有鼓膜,所以在生理的構造上,本來就對聲音的接收比較不敏感,而為了能提高對環境聲音的接收力,「蛇平常會把下顎腹貼平地面或是樹幹,就是為了讓這些震動更容易傳導到內耳。」阿傑說道。圖片來源:左Passakorn_14  (Getty Images) /右gsagi  (Getty Images) 蛇類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在200–500Hz,相較於人能聽見的音頻範圍而言,蛇能聽到的聲音較為低沉,一般認為蛇能聽見低頻的鼓聲,但聽不太到人說話的聲音。雖然理論上如此,但阿傑還是分享了自己被蛇「聽見」的一次經驗,那一次他人在婆羅洲的森林裡,遠遠地看到一隻超漂亮的蛇,靜靜地趴在森林的地面上,他因為太興奮而大聲驚呼,沒想到就在驚呼的同時,蛇就像是聽到了他的聲音,而匆忙的溜走,這才讓阿傑意識到,自己發出的聲音被蛇給聽見了。味覺說到蛇的味覺,一般人可能會很直覺地認為,蛇的舌頭如此靈巧又如此長,味覺應該很敏銳吧!但是就如同上面介紹嗅覺時所說到的,牠的舌頭已經特化成沾附氣味的器官,在舌頭上並沒有味覺受器,加上蛇多半是用吞食,牠的舌頭也不太會像我們會與食物不斷地接觸、攪和,所以牠的舌頭其實嚐不出什麼味道,但這並不表示蛇就沒有味覺唷!蛇類的研究學者,陸續在不同蛇類的口腔與皮膜中,都發現到一些味覺的感覺受器,代表雖然蛇吃獵物時都是用吞的,但還是可以感覺到每次所吞食的獵物,是否有合乎自己的胃口。圖片來源:左1001slide (Getty Images Signature) / 中Mark Kostich (Getty Images Signature)  /右 the4js (Getty Images Signature) 溫度/壓力覺在與阿傑請教蛇類的感官時,不禁讓我的內心對蛇類感到憂心與困惑:「牠的視力不好、聽力也不好,這樣要如何面對嚴峻的生存環境?」阿傑像是聽到我心中的困惑說道:「有的蛇對溫度的感應可說是相當地敏銳,牠可以感受到環境中攝氏0.1、0.2度的溫度變化。」這聽起來確實很不可思議。像是蟒蛇的唇窩,或是腹蛇科的頰窩,都有能探測溫度的感熱細胞,能感應到前方獵物的方位與距離,讓他們在黑暗之中也能精準的獵捕到獵物。除此之外,蛇雖然全身都密布著鱗片,但是這些鱗片並不會阻隔蛇的感覺,阿傑有時會輕撫自己養的蛇,而當手指輕輕劃過蛇的鱗片時,他也能感受到蛇對於這些觸碰是會有反應的。圖片來源:左Sandaru Muthuwadige (Pexels) /右Sabih Jafri (Getty Images) 「蟒蛇在交配的時候,公蛇會用殘存的後肢去『撩』母蛇,或是不論身體如何纏繞,也牠們也都不會打結或是糾結在一起。」在在都能感覺到,蛇的皮膚雖然被著鱗片,但是對於外界的感受能力,卻仍然是相當地敏感。五感之外的超能力要存活在自然裡,不只要有覺察外界的能力,如何對抗天敵與狩獵獵物,更是重要的生存之道。蛇在面對敵人時,會巧妙的運用體色與姿態來隱身在環境裡,來躲避天敵,當必須要正面迎敵時,還會先改變身型、威嚇吐氣發出聲響、氣味、毒液來嚇唬對手,真的要搏鬥時,當然免不了就是張口奮力一搏。而當面對獵物時,則會不動聲色的靜靜等待,或是溜到牠的身旁,讓獵物進入到牠的攻擊範圍後,才張口捕捉,配合著使用絞纏、吞食,甚至放毒的能力,讓獵物難以掙脫,得以好好飽餐一頓。上面說到的這些能力與技能,都還只是蛇類存活的基本功,如果把他們生活的環境考量進來,你會發現蛇類真的很不可思議!蛇類出沒的生活環境,從缺水的沙漠、淡水的湖泊、鹹水的海洋、微光的洞穴到茂密的樹林裡,我們都能看到蛇類的蹤跡,而為了要能適應這些地方,蛇類也特化出許多不同的超能力,像是在沙漠生活的蛇類,身體會更適應在沙中的移動,避免沙子進入到口腔與鼻腔中,而呼吸方式也改成腹部的上下動作,來適應在沙中的環境;在海中生活的蛇類,為了有效維持體內的鹹度,特化出舌下腺,會在吐信時把高濃度的鹽排出體外,並且利用表皮來幫助呼吸獲取更多的氧氣;在熱帶雨林中生活的蛇類,不只身體細長更利於攀爬在樹上,更有的蛇特化出能向外展開的肋骨,讓牠們能在林間滑翔,實現在空中移動的能力,打破我們對蛇只能溜、爬、游的印象。圖片來源:左Miguel Cuenca (Pexels)  / 中Mark richcarey (Getty Images)  /右 Artush(@artushfotoinfo)讀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有總眼界大開的感覺,覺得「蛇」真的是太特別的生物了!我想這世界上的蛇朋友們,肯定還有著許多我們尚未察覺到的超能力,也還有著不少相當不可思議的型態、技能或行為等著我們再去發現吧!話不完的蛇事蛇語蛇的行為與模樣,對人來說實在很特別,沒有雙腳卻能快速移動,能吞下比自己頭還大的獵物,還能脫皮蛻變,或許就是因為牠有如此多有別於人的特點,所以總是讓人對牠有無限遐想,於是在許多的神話故事中,都可以發現牠幻化成各種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神力。在北美洲與澳洲的原住民神話故事裡,很巧的都把蛇跟降雨做了連結,以蛇作為故事中掌管天雨的神或是信差;而在印度教中,也有著半人半蛇的蛇神——那伽,負責掌管著水源、河流與大海;在埃及蛇更是神力與權力的象徵,從許多帶有蛇外型的神祇,到法老王頭上的眼鏡蛇頭飾,力量所到之處都可見蛇的存在。這些跟蛇有關的神話故事,真的是說也說不完,寫也寫不盡⋯⋯而有些神話故事的典故,也一路持續影響到現在,像是醫學上常常出現的「蛇杖」圖案,其實便是源自希臘神話中醫療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使用的手杖,在神話中阿斯克勒庇俄斯向蛇學習到許多草藥與醫療的知識,也讓這隻蛻皮的蛇附在手杖之上,象徵著復原、更新、重生的意象,所以蛇杖就漸漸成為現代醫學上的代表圖案。海好蛇事都沒有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也送上阿傑自己與海蛇所發生的一段小故事。這是發生在石垣島的一處海邊,當時阿傑站在一個水深及腰的地方,他看到海裡有一隻黃唇青斑海蛇向他游過來,雖然海蛇的毒液毒性很強,但是大多時候都很溫馴,加上人類並非牠的獵物,所以不太會主動攻擊人,正因為如此,阿傑起初並不以為意,只是默默地觀賞著這條美麗的海蛇,但後來這條海蛇似乎對他的小腿起了些興趣,不斷近距離的在他小腿四周游來游去,這時候阿傑突然感到有點害怕,他腦中也不禁開始在思考「如果我真的在這裡被咬了,我該怎麼辦?」還好最後這條海蛇,似乎看懂了這個「長相」奇特的海中生物,只是某個巨大生物的身體一部份,接著便對他的小腿失去興趣而默默游走,結束了這短暫的驚魂記,也成了阿傑與蛇做朋友的眾多故事中,一次有驚無險的難忘經驗。配合今年蛇年,走入森海有推出一款海蛇明信片,不知道森海小粉們有沒有拿到了呢?還沒拿到的話也沒關係,請持續追蹤或參與我們的活動,就有機會拿到這款限量的明信片唷!圖片繪製:陳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