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0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4|媽媽經的一百種念法——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有個強迫所生物都必須參加的實體版生存遊戲,這場遊戲的終止時間是地球壽命完結時,而勝利條件是讓自己的種族,在遊戲終止前都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場這麼長時間的遊戲,真的無法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因為用一輩子時間也玩不完),所以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只能仰賴提升後代的存活與繁衍能力,透過不同的生產策略,讓每一代的子孫都能順利度過不同時代的挑戰。 在生物學上會把生物的生產策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量取勝型,善於使用卵海戰術,即使孩子的存活率不高,但是在驚人的「產量」之下,總還是會有一些能存活下來繼續傳宗接代的孩子;而另一類是以質取勝型,雖然跟前者相比,「產量」顯得寥寥無幾,但他們多半善於育兒,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存活率,而這也是我們本週要來分享的媽媽經——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對於「養育」孩子的想法不只是五花八門而已,有得甚至可以用獵奇來形容。這次就讓我們一覽這些媽媽的育兒百態吧! 不想自己養,那就來場寄生上流吧——牛鸝鳥 牛鸝屬的鳥類,自己不愛築巢、不愛孵蛋,但是很懂得去找好人家來幫忙養小孩,牛鸝媽媽會在下蛋之前,選好合適的寄養家庭,趁著寄養家庭的鳥爸媽外出時,迅速飛到牠們的巢中下蛋,之後就躲在一旁翹腳,看別人幫忙孵蛋、養小孩的過程。 有的牛鸝媽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比別人有機會長大,還會在下蛋的同時搞一點破壞,像是啄破別人的蛋、把別人的蛋丟出巢外。有的很「派」(台語)的牛鸝媽,看到自己的小孩沒有被好好照顧時,還會飛回去啄別人的幼鳥,讓自己的小孩能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而牛鸝的小孩,好像也知道自己是「分的」(台語)要順利長大,就得靠自己「積極」得爭取,所以他們的蛋通常孵化的早,讓自己能長得比別的鳥大,也懂得會去爭奪寄養父母帶回來的食物,甚至欺負、殺害同巢內的偽手足,來讓自己能順利長大。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真實世界的牛鸝版寄生上流,跟韓版相比也是不遑多讓呀! 比熊貓還忙的外送員父母——箭毒蛙 多數的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因為當他們從卵孵化成蝌蚪時,父母早就不知去向,但在中美洲熱帶雨林下層的箭毒蛙爸、蛙媽,卻是愛子心切的父母蛙。箭毒蛙一次產下卵通常不會超過10粒,而且當蝌蚪孵化出來後,才是這對父母挑戰的開始。 蝌蚪出生後,箭毒蛙爸爸為了確保孩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就會一一把這些小蝌蚪揹在背上,開始一趟趟尋找乾淨、安全小水池的旅程,而這些蛙爸看上眼的小水池,通常是一些積在附生植物葉腋的小小水窪。 在這個小空間裡,一次只會有一隻蝌蚪,雖然這個環境既保水又安全,但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是這個水窪中沒有食物,這時候就換蛙媽登場了。蛙媽會一一去巡視這些小水窪,並產下一顆未受精的卵,作為孩子的食物,在小蝌蚪尚未變態成小蛙的這六週間,蛙媽都會去小水窪產卵,確保孩子的食物無虞。一直到這些小蛙通通離開小水窪後,蛙媽的育兒任務,才算是告一段落。 極度獵奇的育子方式——穹蛛 雖然蜘蛛與昆蟲有87分像,但多數昆蟲的育兒方式,就只是把卵產在「嬰兒食品」旁邊,這點就與蜘蛛大不相同了,多數的蜘蛛都有護卵、護幼的行為,有的會把卵放在身上趴趴走、有的會結球、結網把卵重重包起來、有的甚至會分泌號稱「蜘蛛奶」的營養液餵養牠的孩子,直到孩子成年為止。 上述的育兒行為,都還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之內,但有些生活在沙漠、貧瘠地區的蜘蛛,牠的育兒方式就顯得有些恐怖,在以色列沙漠中有一種穹蛛,在產完卵之後,身體內建的倒數計時器就會開始作用,讓體內的器官一點一點的消化、溶解,這樣自體溶解的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孵化出來的小蜘蛛,能吃上一頓媽媽「親自」準備的大餐。 而非洲地區還有另一種穹蛛,具有高度的社會性,牠們被發現會用「社群」的力量,一起來養育孩子,當一隻還沒有生產過的雌蛛,遇到一群剛出生、飢腸轆轆的幼蛛時,體內的器官也會開始溶解,最後成為一盤「偽媽媽餐」,讓這群肚子餓得咕咕叫的幼蛛飽餐一頓。 育兒是一場自己跟環境的平衡遊戲 這次我們介紹了自然界中,三種不同的育兒例子,有不自己育兒的寄生型,也有父母合作的分工型,還有用身體育兒的犧牲奉獻型,不論是哪種形式,其實也代表了某種面對生存環境的選擇。 生產,是讓人成為父母的一個過程,但順利生產也只是跨過了一個門檻,開始要體會為人父母的操心與煩惱,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那句民間諺語:「手抱孩兒,才知爸母時。」父母的辛勞,只有當自己開始養育小孩時,才能真正體會呀! 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育兒書籍,但也讓不少的父母,產生出育兒上的焦慮與壓力,育兒固然重要,但維持家庭的健全與平衡,也同樣的重要,我想比起尋找「最好」的育兒方式,不如父母好好坐下來,討論出「最適合」的育兒方式吧! 這次我們「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特輯,就要在這裡先告一段落啦~不知道生態學家們,未來還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到什麼不可思議的爸媽經呢?
2025/05/23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3|不可思議的浩瀚旅程——生產篇
民間有句台語的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描述媽媽在「分娩」時的辛苦與不易,生得過就能好好喝個雞湯來補補身子,但如果生不過,那可能會連命都賠上。生產過程的不易與耗能,其實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來說,也都是如此,這次就讓我們繼續觀看自然界中偉大的母親,以及她們獨特的生產方式與行為吧! 自己的孩子自己接——蝙蝠 在夜空中來回穿梭的蝙蝠,不僅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他們對於接生小孩還有一種獨特的堅持,那就是要自己「親手」來接生,所以當蝙蝠媽媽即將臨盆時,她會找一處讓自己能安心的小角落,進行生產前的預備。 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在分娩時,都會借用地心引力的力量,來幫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但是對蝙蝠來說,整個分娩過程幾乎完全得靠自己,不僅以一種逆著地心引力的倒掛體位來產子,而且分娩完後還不能鬆懈,因為小蝙蝠一出產道後,就會開始向下墜落,這時候蝠媽還必須立刻用雙翼接住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生產過程,好像無法只用「辛苦」來形容了,根本是一場完整的空中接生秀表演,在過程中不只考驗著蝠媽對身體肌肉的控制力,也考驗著手眼協調的敏捷度,真的是一種很極限的生產方式。 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白蟻蟻后 白蟻是代表性的社會性昆蟲之一,在白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做工的做工、站崗守衛的守衛,就連生產也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那位專門負責生產工作的人就是白蟻蟻后。蟻后是蟻巢中所有蟲的媽(除了白蟻蟻王之外),所以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崇高,而她活著的唯一任務,就是不間斷地產卵、生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在蟻后的世界裡,也很適用。新手蟻后的產卵量,可能一次只有數十顆,但一個有經驗的資深蟻后,卻能一次產出數萬顆的卵。這個差別就在於牠們的肚子,蟻后的肚子,會隨著年紀與產卵的次數增加,而漸漸膨脹變大,越大的肚子,就能產出越多的卵,而一個蟻后的壽命可長達30-50年。 肚子能有多大?一個擁有龐大家族的白蟻蟻后,牠的身形可比工蟻大數十倍,身軀大到牠無法自行移動,所以卵的搬運與照護工作,全部都交由工蟻來接手。而蟻后的任務就是無止境的產卵,作為一台日產萬卵的生殖機器,終其一生。 倒數人生的生產——章魚 「生產,就是一次死亡。」這句話對章魚來說,真的能感同身受。多數的章魚種類,一生只會交配、生產一次,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牠們就會以「魚」願足以的姿態,長眠於大海中。 公章魚要跟母章魚告白,不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因為在共度春宵的過程中,往往會成為母章魚春宵中的「宵夜」。而就算過程中能順利的逃過一劫,之後也還是會迅速的衰老,步入死亡。 而產下受精卵的章魚媽,也會停止進食,一直待在洞口守護未孵化的章魚卵,不讓人有機可趁,並且不時的擾動水體,確保水流充足、卵粒清潔。這樣的上哨站崗時間,一次就會長達數週到數月之久,直到章魚寶寶孵化後,章魚媽才會卸下這份重擔。 放鬆之後的章魚媽,體色往往會變的暗沈,或許就是因為緊繃太久、又許久未進食,消逝的體力與元氣,都讓章魚媽的氣色變差,但又或許是一種「心願已了」,因為再過不久,章魚媽就會追隨夫婿長眠於大海之中。 生產,是走過無盡歲月洗禮的生命延續 生而為人,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空中產子,雙翼接到孩子時的感覺;或是一輩子都只待在產房生產的人生;又或是那種知道生產是生命的終點,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去做,內心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但我想不論對何種生物而言,能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應該都是無比雀躍(吧?),只是過程中的心情、辛苦與犧牲,只有他們的父母才能真正去體會,而這些大相逕庭生產方式的背後,都代表著生命的延續與演化的智慧,只有能通過數百萬年考驗的生產方式,才能流傳至今。 下週還有〈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的最終章——育兒篇,記得要來看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