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實務篇
在瞭解碳盤查的指引標準後,我們就實際的來走一遍碳盤查的作業程序吧!在碳(溫室氣體)盤查的最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先確定盤查的目的,這樣才會知道要以那個指引標準為主,或是直白一點的來說,就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以永續報告書為目的,那當然至少就要符合,當下所要求的標準與準則做為依循。目的確認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盤查的作業,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排放量計算、數據品質管理、排放量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撰寫。邊界設定邊界設定是為了要區分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要先界定出組織可管控的範圍,才能知道排放源跟組織有無直接關係,組織能不能控制、有沒有直接責任。一般會用「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y)的方式來確認邊界,具體來說,就是依照組織在營運、財務控制或是股權比例,來界定這些行為、設備、設施或是各項的組合,是不是涵蓋在組織可控制的營運範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組織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登記或營運的場所,來進行邊界的設定與說明。企業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載明工廠登記證編號或商工登記編號,以及相關的管制編號,並呈現出企業、公司、工廠的排放源平面配置圖。排放源鑑別與量化當組織的邊界設定出來以後,才有辦發鑑別排放源跟組織的關聯,報告邊界所涵蓋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納入到報告裡,把這些溫室氣體量化與文件化。報告邊界(Reporting Boundary)是指報告以組織邊界內,「直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移除量,以及因組織作業及活動產生的重大「間接」排放。依照溫室氣體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直接及間接),來鑑別與界定類別與種類,根據ISO/CNS 14064-1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六大類別:*對照以往範疇1、2、3的分類,類別1屬於範疇1、類別2屬於範疇2、類別3-6則屬於範疇3。最完整的做法是所有的類別都進行盤點與量化,而最基本的作法,則是將類別1、類別2完整盤查,類別3-6則選排放量大,且跟組織營運有高度關連的部分進行盤查。排放量計算鑑別完排放源之後,我們就要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類計算,因為只有直接的排放,你才能取得像是用什麼樣的燃料、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使用的時間多長⋯⋯等第一手的資料,也才有辦法進行細部計算的作業,所以這部分我們就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別說明要如何計算吧!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先確認排放源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以及燃燒方式與結果,再來選量化的方法。 固定式燃燒(E)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GHG排放係數×GWP值移動式燃燒(T)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製程(P)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A:依據直接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特定時間內GHG累積排放量×GWP值量化方法B:依據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燃料使用量×排放係數×GWP值量化方法C:質量平衡法以化學反應式中的反應結果,來推導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人為系統逸散(F)排放量化方法因為人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釋放,以及產生的直接逸散性排放,就被歸類在這一部分。像是有使用到冷媒、填裝二氧化碳的設備,或是發酵、厭氧處理的流程,或是使用溶劑導致的逸散性排放。 排放量 = 逸散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外購電力:依據電力來源與相關的憑證來佐證。用電度數來源,由各月份電費帳單取得用電資訊,加總年度用電量 排放量=年度用電度數×該年度排放係數外購能源:依據購入商家提供的憑證(帳單)與排碳係數做換算。類別3:運輸造成間接排放的計算在這一類別裡,包含上下游的各種運輸配銷、員工的通勤、客戶的拜訪,以及商務旅行。量化的方式:製作組織上、下游運輸、人員通勤、出差、商務旅行的記錄一覽表,並依照可以蒐集到的佐證與換算資料,選擇適合的模式來做量化計算。類別4:組織使用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組職採購商品、使用服務,或是委外找業者處理事業廢棄物或廢液,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屬於這個類別的範圍。量化的方式:收集年度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總數量,再乘上換算係數(碳足跡);收集年度事業廢棄物或廢液的總重量,再乘上單位重量在處理時的排碳係數。類別5: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指的是組織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所產生出的溫室氣體排放。產品在離開組織後,造成的間接排放,像是下游廠商的加工處理,或是產品在實際使用所產生的排放。這些數據有些需要下游廠商提供,有些則是模擬使用上的實際情況做計算。類別6: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由於不同組織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所以在上述類別中都沒有分析到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可以在這一類別中做呈現。數據品質管理每年在盤查、製作完前一年的溫室氣體盤查清冊後,公司就需要進行該年度的數據品質管理,而數據的管理原則,可以分為定性、定量及數據品質管理三個部分。定性可以分為三部分來呈現:定量可以分為兩部分來呈現:數據品質管理:目的是在確認盤查管理的程序上,是否能有效的鑑別錯誤、降低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並提高數據取得或是換算上的品質。像是導入ISO的原則與方法,來優化數據的取得。*根據盤查登錄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二項規定,這些盤查相關數據計算與過程文件的保存期限,須保存六年。排放量清冊在環境部公告的排放量清冊裡,有明文要求要涵蓋下列五點:製作清冊的目的,是可以用來評估、比較組織在減碳上的成效。而如何比較最公平呢?那當然就是跟自己做比較最公平,所以在一開始必須要先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的基準年,如果過去的資料不可考,那通常就是用第一年的排放量清冊,作為基準年。但如果組織有重大的轉變,或是設備與製程上有重大的調整,那就會需要重新設定基準年。盤查報告書撰寫一份完整的盤查報告書,需要包含哪些的內容呢?雖然報告書沒有要求制式的呈現形式,但是基本上會包含到下面所列出的內容。一. 基本資料:(一)事業名稱及地址、事業負責人姓名。(二)公司簡介、推動單位、政策聲明。二. 廠(場)排放源平面配置圖。三. 製程流程圖、產製期程及產品產量。四. 排放源之單元名稱或程序及其排放之溫室氣體種類。五. 與排放量有關之原(物)料、燃料之種類、成分、碳含量、低位熱值及用量。六. 事業執行減量措施及說明。七. 與前一年度(基準年)相比,排放源的增設、拆除或停止使用情形。八. 年度排放量計算採用的方法、排放量參數選用、數據來源、檢測方法及檢測日期。九. 固定與移動燃燒排放源、製程排放源及逸散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外購能源間接排放、運輸等類別2到類別6的排放量資料。十. 其他中央主管機關要求指定的事項。*需要參考範本的話,可至環境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下載唷~資料來源: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經濟部工業局:製造業碳盤查與碳足跡輔導作法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2024/07/19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碳盤查 前篇
平常沒有特別關注環境相關議題的人,在初次接觸到ESG或永續報告書時,或許會對內容裡充斥著「碳」的這一件事,感到有點困惑吧!相關的資料裡一下提到碳排放、一下提到碳減量,之後還有碳盤查、碳管理⋯⋯,甚至還會訂出一個以淨零為目標的碳規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是說好只談環境、社會、企業治理,怎麼又跑出一個碳 XDD)既然不得不提到碳,那我們就好好的來說一下,碳的故事吧~在說故事前,我們先稍微釐清一下,我們說的「碳」到底是什麼吧!在永續上提到的碳,跟生物學、化學上談的碳有點不太一樣,並不是完全泛指有機體或含碳物質,在概念上其實比較像是在談「溫室氣體」,只是因為人為活動中,產生出的溫室氣體中有不少都含有碳,像是最為大眾所知的二氧化碳,甚至被拿來當作一個測定對溫室效應影響程度的比較標準(二氧化碳當量),來標準化評估產品或行為實際產生的排「碳」。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猜到,這個碳故事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聯。工業時代以前,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緩慢,加上糧食與醫療技術上的限制,有效的抑制全球的人口數量,加上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可能才不到或接近40歲而已,所以沒什麼人會在意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來是變化緩慢不易察覺,二來可能也沒有餘裕去思考環境的問題,畢竟,光是生存就很不容易,擁有如此強大力量的自然,就像是神靈一般的存在,難以捉模也難以掌控。但是隨著工業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漸漸產生變化,那看似人類無法輕易撼動、改變的自然,居然有部分能被人所控制,甚至全然的把自然當成是資源、財產,於是人類開始大規模的開發、開採、販賣這些資源,改變了人類的糧食與醫療限制,讓人口不斷地上升。而人口上升就代表對於資源的需求也會提升,於是又加速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掠取,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能讓我們無止境的加速開發下去嗎?當然,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人類生存所需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在無止境的開發下,自然環境都依然不會有所變化的話,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不會在這裡討論「永續」,因為不論我們討不討論都沒關係,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毀滅。但很可惜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不僅是自然資源會耗竭,連我們生活環境都會瓦解,沒有乾淨的空氣與安全的水源,所以全球開始思考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1972年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又稱斯德哥爾摩宣言),全球開始重視以地球為整體的環境問題,也因為要討論這些環境問題,就會需要一些證據或是科學數據的輔佐,像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成因,或是氣候變化會對經濟、社會、生態帶來哪些衝擊⋯⋯等,所以在1988年,聯合國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來提供具有公信力的報告文件。過了20年後,在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上,再次討論全球的環境問題,其中還通過一個關鍵性的文件《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就讓我先在這留下一個伏筆吧),這兩大環境公約在後續的永續發展上,都有十足的影響力,而「碳的故事」就跟《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發展很有關係。在全球可學家的研究之下,發現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跟全球暖化有關,所以在通過《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後,為了要減緩全球暖化的問題,1997年聯合國更進一步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在議定書裡就開始制定出溫室氣體相關的排放限制、基準與清潔機制⋯⋯等等規範,而就是這時候把二氧化碳拿來當作一個測定的基準,來估算其他明定的溫室氣體。隨著時間的演進,《京都議定書》裡面所提的規範,已經漸漸無法牽制全球暖化的問題,所以在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通過一份新的文件《巴黎協定》,來取代原本的《京都議定書》,將目標定在讓全球的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到2度之內(現況看起來很難達成),各國自訂每5年的減排目標,並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與自然吸收之間,要能相互抵銷達到平衡。沒錯!因為氣候變遷對經濟、社會、自然環境都會有很大的衝擊,而要減緩氣候變遷就要面對全球暖化,而全球暖化又跟溫室氣體的排放有關。這就是為什麼在ESG的資料與永續報告中會一直看到「碳」的原因,因為裡面提到的「碳」,就是溫室氣體的概念呀!希望看完了碳的故事之後,大家都能更清楚「碳」與永續之間的關聯,以及這之前的來龍去脈~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