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3|不可思議的浩瀚旅程——生產篇
民間有句台語的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描述媽媽在「分娩」時的辛苦與不易,生得過就能好好喝個雞湯來補補身子,但如果生不過,那可能會連命都賠上。生產過程的不易與耗能,其實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來說,也都是如此,這次就讓我們繼續觀看自然界中偉大的母親,以及她們獨特的生產方式與行為吧! 自己的孩子自己接——蝙蝠 在夜空中來回穿梭的蝙蝠,不僅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他們對於接生小孩還有一種獨特的堅持,那就是要自己「親手」來接生,所以當蝙蝠媽媽即將臨盆時,她會找一處讓自己能安心的小角落,進行生產前的預備。 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在分娩時,都會借用地心引力的力量,來幫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但是對蝙蝠來說,整個分娩過程幾乎完全得靠自己,不僅以一種逆著地心引力的倒掛體位來產子,而且分娩完後還不能鬆懈,因為小蝙蝠一出產道後,就會開始向下墜落,這時候蝠媽還必須立刻用雙翼接住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生產過程,好像無法只用「辛苦」來形容了,根本是一場完整的空中接生秀表演,在過程中不只考驗著蝠媽對身體肌肉的控制力,也考驗著手眼協調的敏捷度,真的是一種很極限的生產方式。 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白蟻蟻后 白蟻是代表性的社會性昆蟲之一,在白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做工的做工、站崗守衛的守衛,就連生產也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那位專門負責生產工作的人就是白蟻蟻后。蟻后是蟻巢中所有蟲的媽(除了白蟻蟻王之外),所以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崇高,而她活著的唯一任務,就是不間斷地產卵、生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在蟻后的世界裡,也很適用。新手蟻后的產卵量,可能一次只有數十顆,但一個有經驗的資深蟻后,卻能一次產出數萬顆的卵。這個差別就在於牠們的肚子,蟻后的肚子,會隨著年紀與產卵的次數增加,而漸漸膨脹變大,越大的肚子,就能產出越多的卵,而一個蟻后的壽命可長達30-50年。 肚子能有多大?一個擁有龐大家族的白蟻蟻后,牠的身形可比工蟻大數十倍,身軀大到牠無法自行移動,所以卵的搬運與照護工作,全部都交由工蟻來接手。而蟻后的任務就是無止境的產卵,作為一台日產萬卵的生殖機器,終其一生。 倒數人生的生產——章魚 「生產,就是一次死亡。」這句話對章魚來說,真的能感同身受。多數的章魚種類,一生只會交配、生產一次,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牠們就會以「魚」願足以的姿態,長眠於大海中。 公章魚要跟母章魚告白,不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因為在共度春宵的過程中,往往會成為母章魚春宵中的「宵夜」。而就算過程中能順利的逃過一劫,之後也還是會迅速的衰老,步入死亡。 而產下受精卵的章魚媽,也會停止進食,一直待在洞口守護未孵化的章魚卵,不讓人有機可趁,並且不時的擾動水體,確保水流充足、卵粒清潔。這樣的上哨站崗時間,一次就會長達數週到數月之久,直到章魚寶寶孵化後,章魚媽才會卸下這份重擔。 放鬆之後的章魚媽,體色往往會變的暗沈,或許就是因為緊繃太久、又許久未進食,消逝的體力與元氣,都讓章魚媽的氣色變差,但又或許是一種「心願已了」,因為再過不久,章魚媽就會追隨夫婿長眠於大海之中。 生產,是走過無盡歲月洗禮的生命延續 生而為人,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空中產子,雙翼接到孩子時的感覺;或是一輩子都只待在產房生產的人生;又或是那種知道生產是生命的終點,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去做,內心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但我想不論對何種生物而言,能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應該都是無比雀躍(吧?),只是過程中的心情、辛苦與犧牲,只有他們的父母才能真正去體會,而這些大相逕庭生產方式的背後,都代表著生命的延續與演化的智慧,只有能通過數百萬年考驗的生產方式,才能流傳至今。 下週還有〈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的最終章——育兒篇,記得要來看完喔~2025/05/12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2|蘊藏母性光輝的角落生物——懷孕篇
認真想一想,孕育生命這件事真的很特別,它就像是一組非常重要訊息,刻在所有生物的潛意識裡,讓我們所見到的這些生物,都能持續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有一種生物,全都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渴望與熱情,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就會漸漸地減少或是消失。 在備孕之後,這次就讓我們順勢的來聊聊「懷孕」吧!不過並非所有的生物都是透過「妊娠」來孕育新生命,所以姑且就讓我們把所有的生物擬人化一下,把這些形成受精卵到新生命降臨的過程,都當成是一種「懷孕」吧~ 多數的生命,都是經歷「懷孕」的過程而孕育出來的,而在懷孕的過程中,各種的不適、心酸、喜悅與折磨(?!),也都只有成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到吧!這次就讓我們從生物界爸媽經中,提取最基礎的入門經典,「懷孕」經開始唸吧~ 圖片來源:下Robert Pavsic (Getty Images) 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 為什麼說是多數的生命?難道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 當然有喔!像是一些單細胞生物,可以透過像是影分身之術的細胞分裂,產生出新的個體,或是一些能無性生殖的生物,像是渦蟲跟海星這種動物,有著很強大的再生能力,斷裂之後不是斷尾求生,而是可以斷裂之後,再長回一隻功能健全的個體;而有些植物能透過根、莖、或是扦插枝幹的方式,再次長成一株全新的植物,這些都是屬於不懷孕就產子的類型。 說到懷孕的動物們,我想大家應該很容易會先聯想到,那一些肚子大大的哺乳類動物吧,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這類的懷孕動物們似乎很受歡迎,甚至還可以在坊間看到「懷孕動物系列」的扭蛋。既然大家已經如此熟悉哺乳類動物了,那麼這次就來看看一些其他的生物吧! 認真媽媽代表——角囊蛙、蠼螋 圖片來源:左Maël BALLAND (Pexels)/ 右VINICIUS SOUZA (Vinícius Rodrigues de Souza) 很多人都以為蛙與昆蟲,這類產卵量較多的生物,都是產完卵之後就自動恢復單身,立刻回去過著一個人逍遙快意的蛙生或蟲生,但自然界中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像是生長在中南美洲的角囊蛙,可稱作是蛙界的袋鼠媽媽,母蛙的背上長著一個育兒囊,在懷孕期間母的角囊蛙,就會背著這些未孵化的蛙蛋四處趴趴走,直到小蛙孵化跑出囊外,懷孕期間的盡責程度,完全不輸哺乳類。 而昆蟲界也有一些很認真的蟲父蟲母,像是有著夾子長尾巴的蠼螋,雌性蠼螋要產卵時,會選一個隱密、安全的舒適環境,在產完卵之後,待在卵旁邊做清潔婦兼警衛的工作,時不時翻動、整理一下卵粒,維持卵粒的清潔與健康,也讓其他想來搗「蛋」的小賊們有所顧忌。不僅如此,有些蠼螋媽媽甚至還會育嬰,去找食物回來給剛孵化出來的小蠼螋吃。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長見識了呢?原來不只哺乳類動物才會育幼,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生物,也都有類似的護卵及育幼行為,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有些雄性動物會積極的參與連懷孕這件事,甚至由雄性動物來懷孕產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霸氣老爸吧! 霸氣爸爸代表——海馬(海龍魚科)、紅龍(亞洲龍魚) 圖片來源:左Aycan (Getty Images)/ 右wrangel (Getty Images) 自然界中有一類的魚非常特別,是由雄性來負責懷孕這件事,那類的魚就是海龍魚科家族,這個家族裡多數的男性,在腹部或是尾部會有用來孵化卵的育兒袋,在交配的過程中,雌魚會將卵產入雄魚的腹部或尾部之育兒袋裡,讓卵在男性的身上孵化成小魚,而這個家族裡的明星物種大概就是海馬,也有研究指出,雄性海馬腹部的育兒袋,可能不只是提供一個讓卵發育、孵化的空間,而是真的像胎盤一樣具有功能,能由海馬的「雄」體提供養分與氣體給小海馬。 除了海裡的海龍之外,淡水的亞洲龍魚家族,也是由男性來擔任孵育幼魚的角色,只是他們孵魚卵的方式比較特別,是用他們吃東西的嘴巴來進行。在雌魚把卵產出之後,雄魚也會排出精子,之後再將受精卵一顆不剩的吞入口中,並且開始閉起雙唇不再進食,持續為期6-8週的時長修行,直到口中的魚卵修成正果,孵化的小魚游出他口中之後,雄魚才會恢復原本的作息,再次大口吃吃喝喝。 新生命的搖籃 不論是何種生物,在懷孕的過程裡,總是會耗費大量的能量,承擔著比平時更高的生存風險。儘管如此,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持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到相似的過程,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也更能發現到生命的可貴、體會到身為人父人母的不易,走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下一次我們會來聊聊孕育生命的下一個關卡——生產,這個關卡不只是新生命的誕生,也常常伴隨著死亡,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