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與他的海 #3|海,是孕化建築的舞者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6/27

依海而住的人們,
總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

要能安住在此,
不僅要敬畏著大海,
也要有勇氣跟祂討取,
在應對進退之間,
踏著堅毅的步伐。

於是,
海進入到他們的生命中,
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海洋系列的第三篇,這週我們要來談談海洋的「住」。

提到住這個主題時,最直接會想到的,應該就是住在海邊的民族,所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海洋建築形式,以及那些使用跟海洋有關的建築材料,這次我們分別從台灣本島西邊的澎湖,與東邊的蘭嶼來看看吧~


抵擋強勁海風的澎湖菜宅——玄武岩與珊瑚礁的閩南式建築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澎湖群島的地勢平坦,夏季時氣候穩定、艷陽高照;冬季時東北季風吹拂、冷風強烈,所以在地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就結合了民族與生活型態的建築風格與形式,在建築上可以看到一些融合文化的房屋格局與喜字裝飾,以及因應生活型態的空間規劃,像是厚而堅實的牆體,能讓室內達到隔熱與抵禦強風的需求,平坦微斜的屋頂,還能提供一些曬農漁產品的空間。

在材料上,則是運用了大量的玄武岩與海裡的珊瑚礁,真的是依海而生的建築。當地人稱珊瑚礁石為「咾咕石」,「咾咕石」不僅僅會運用在房屋上,也會用在菜園四周的圍牆上,而這種為了抵擋強風,而替蔬菜們搭建的圍牆、宅子,在澎湖被稱為「菜宅」,是不是很可愛的感覺呢?這也是為了抵抗強勁海風,而孕育出的另類建築。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Prattflora,中/ Wikimedia Commons_Sekisama,右/ 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材料取於生活的山林海岸——三種功能缺一不可的蘭嶼傳統家屋

由於蘭嶼的山與海相鄰,不像在廣闊的內陸平原地區,由於區域內的採光與風向相似,所以房屋的坐相大多會相同,而蘭嶼的房屋則是依著地勢與海岸而定,採座山面海的方位。雅美(達悟)族的傳統建築家屋,通常會包含三種不同功能的房舍:主屋、工作房與涼台。一般我們常聽到的地下屋,指的是其中的「主屋」,由於主屋是採用半穴式的方式構築,所以主體結構多半會在地面下1至2公尺深的凹穴中,從人的視角來看,就只有屋頂會露在地面上,所以又被成稱為地下屋,而這樣的建築特性,能抵擋強勁的東北風與颱風的襲擊,減少房屋的毀損。

圖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工作房顧名思義,就是要工作的地方,所以要有較好的採光,以及收納工作的物品、農漁產品、與工具的空間,所以往往會打造成兩層式的建築,而高度上通常會高於主屋,所以又被稱為「高屋」。高屋是建於凹穴中的干欄豎壁式建築,下層是作為儲物空間,放置工具、柴薪、糧食等各式物品,而上層則是白天工作的空間。

涼台採用的是欄杆式無牆的建築,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時光,提供一個通風、遮陰、避雨、納涼的舒適空間,是夏季時日常生活、交誼的主要場所,由於涼台無牆又相對較高,具有較好的展望,所以也被稱為瞭望台

而這些雅美(達悟)族家屋的建築材料,也是取自於島上所孕育的材料,以山林與海岸來打造房屋,像是築屋所需要的龍眼木、麵包木,會從所屬家族的樹林中選取,依照傳統的規範與儀式來取用,而用來興建圍牆、豎壁的安山岩卵石,則是會從海岸邊取回。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WU PEI HSUAN,中/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右/ Wikimedia Commons_Hst0129

不論是在澎湖或蘭嶼,依海而住的人們,總是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海與海風在他們的生活裡,依舊是那讓人敬畏的存有,但也不再只是恐懼與威脅,而是能進入到他們生活,讓他們更能安住在此的陪伴。

*在撰寫這段文章時,有個意外的小插曲,在蒐羅蘭嶼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到原來蘭嶼在地的原住民,對於族名到底應該是雅美族還是達悟族,這一件事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而原民會目前寫到他們的族名時,則是會以「雅美(達悟)族」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