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小記
2024/10/21
身體小記|霜降
▋ 清晨天色變換越來越晚,被夏日熱辣陽光曬醒的記憶,仍舊存在肌膚的深處,這個時節的陽光,反倒像是出爐後放了一陣子的歐式麵包,切開散發香氣溫柔,酥脆的表皮與柔韌的內在,如同秋季陽光一般親人。 比起夏日清晨的動態感,最近起床後時常發呆,或躺或坐一陣子才想起身,也是身體和頭腦的暖機儀式,躺著感受著一呼一吸之間的涼意,還有鼻腔內部的乾燥,動動鼻子帶有些微刺痛,倒一杯半冷半熱的陰陽水,緩慢下肚的同時,隨著呼吸,鼻子也被溫暖的水蒸氣滋潤著,暫時得到緩解。 ▋ 「霜降一過百草枯。」是古人傳遞的智慧。 進入秋天的尾聲,萬物凋零、枯萎,每下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氣血循環也隨著溫度下降而漸緩,這個時候得多加注意身體的循環,思考與行動前可以先暖暖機,讓整體的運作更加有節奏與流暢。 時節交界之時,容易帶著前一個節氣的能量行動,身體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但意識還停留在上一個節氣。 像是老爸習慣一起床就立刻起身,刷牙洗臉,頭腦思索一天的行程,但最近老爸分享,他起的比較晚,會想賴床,無法控制身體的感覺,讓人有些焦躁和無奈。身體因為氣血流動變得緩慢,需要多些時間暖機,讓一日的工作能夠順暢運作。 那天也觀察到,早上啟動機車時,油門有點不順,是過去夏天沒遇過的狀況,大概機械也和人體一樣,需要暖機才能穩定運行,聽了老爸的建議,騎乘前,提早發動運轉,同時間,我也伸展身體,雙腳向下扎根踩穩、雙手向上延伸,促進淋巴和氣血循環。 做著樹式的同時,想起那天在清邁旅行時,和大樹的對話,我問祂:「祢在這裡好嗎?看起來好辛苦。」祂回答:「這裡就是我的家。」短短的一句話,充滿了智慧,大樹生長的環境看起來艱困,但祂順其自然生長、順勢而為行動、應運而生安在。 旅行中短短的相遇,開啟了我與自然深長的對話。 𓂅 暖呼呼蔬菜燉煮 【食材】 娃娃菜、紅蘿蔔、玉米筍、地瓜葉梗、栗子、黑木耳、金針菇、雪白菇、芝麻、南瓜、板豆腐、老薑、昆布醬油、味霖、七味粉 【作法】 俗話說:「補冬不如補霜降。」一鍋暖暖的蔬菜燉煮,溫補滋養脾胃,為入冬做好準備! 將所有蔬菜和食材清洗,老薑切絲,其餘切成適合入口的大小,黑木耳、板豆腐可以用手撥成小塊,不規則切面讓湯的味道更好吸收;地瓜葉梗不需要撥絲,切成小段即可。 拿出陶鍋或是一個湯鍋,擺入南瓜片、紅蘿蔔片、板豆腐塊、黑木耳、栗子、娃娃菜、雪白菇、金針菇、薑絲,加熱水蓋過蔬菜即可。開啟小火燉煮至水滾,加入適量昆布醬油和味霖調味,我喜歡自然輕甜可以整鍋喝光光的鮮鹹度,喜歡重口味一些的人可以再適度加些鹽巴。最後放入地瓜葉梗,蓋上鍋蓋燉煮至蔬菜喜歡的口感後,關火再悶煮個1分鐘,降溫的過程是讓菜餚更美味的小秘密。 起鍋前再撒上芝麻和七味粉,增添辛香的溫熱和芝麻的香氣,為這鍋蔬菜燉煮添一分暖意。 ⟡料理小秘密:
印度
旅人記事
2024/10/18
旅人記事|What is the quality?
印度的第一站:Kuriji Farm 這裡是一個BD(Biodynamics)農場,關於BD農法的更多相關資訊可以參考台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而在印度農場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 以前,當我讀到關於「靈性」、「能量」的各種解釋與詞彙的時候,我的內心總會出現小聲的懷疑,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太主觀了?、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那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讓我覺得「虛幻」、「不真實」,好像飄在空中的感覺。 而這次印度行,讓我很有感觸的是,對於「靈性(spiritual)」、「能量/力量( force)」的解釋,都來自於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事實上,靈性與能量,也可以是有跡可循的。 要如何解釋什麼是一朵花?這朵花帶有什麼樣的品質(quality)? 蒲公英花 / 蒲公英種子 / 洋甘菊花 / 向日葵 仔細的去觀察花朵、莖/葉、根: 向日葵擁有向陽的特質,並且是往高處延伸、直挺的姿態,甚至有些可以長的比人還高,葵花籽會藏在花蕊之中,並且是以一種圖騰的方式排列,但是如此巨大的向日葵,它根部卻完全不成比例。而蒲公英,小小的,生長的姿態像一個扇形,擁有亮黃色,像太陽一樣的花朵,而當它轉變成種子時,又會變得像月亮般的銀白色,並且隨風而去,落到新的一塊土地,重新扎根。而小小的蒲公英,卻有一個非常向下生長力量的根部系統,像有一個中軸往地心深處扎根。如果你要連根拔起蒲公英,甚至要使用比拔向日葵更大的力量。 同樣是跟「太陽」有連結的花朵,卻有著非常不同的特質,尤其在根部的系統上。而這些不同的特性,又象徵了什麼呢? 帶著什麼樣的生命力量(Life Forces)?與靈性特質(spiritual quality )?而這些力量與品質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 在BD的農業配方中,所使用到的動物、植物、礦物,除了在發酵期間,會產生與培養出的化學物質與菌種,可以帶給土地物質上的改變,同時,也會帶著不同的生命力量(Life Forces)與靈性特質(spiritual quality)滋養著土地。 從這些客觀的外在觀察,再到靈性的象徵與連結,似乎讓靈性與能量,不只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好像也可以從生命的「特質」,去窺見這其中的一些邏輯與道理。
編輯者悄悄話
2024/10/14
編輯者的自言自語|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下篇)
在編輯這篇文稿時,我不時會想起多年以前,剛開始帶學生去探索山林與海洋的時候,那時身旁的朋友們常常會提問:「帶孩子們去體驗自然或有過自然經驗,對他們未來出社會有什麼幫助?為什麼不是讓學生多花一些時間在學科.或是一些出社會後會使用到的技能上?」 當時的我,其實不太能正面的回答這些問題,但看著從山林、海洋回來的孩子們,所成長變化出的神情與狀態裡,我知道些體驗與經歷,將會是他們面對未來重要的養分,而不知不覺間,也帶著這些提問,走過了十年⋯⋯ 這十年來有些體悟,也跟《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裡所提到的「熟悉真實世界,是面對虛擬世界的基礎」有些不謀而合。孩子們在探索山林與海洋時,所獲得到的經驗與感受,是立體、直接、連續的,會成為他們面對多變未來時的應變能力與抗性,也可以讓他們長出該有的自信。 而不論是數位或是Ai時代的來臨,我想「真實世界」應該還是這一切的基礎,所以應該要必免讓孩子失去跟真實世界的連結,每每看到新聞裡,有些人為了追求虛擬世界裡的關注與流量,進而做出一些違反真實世界裡,該有的規範、倫理與道德的行為時,我都在想:「這是不是正反映出,人與真實世界的脫節呢?」 引用書中神經生物學家托伊赫特.諾特的一段話:「我們減少數位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同時讓兒童有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親近大自然,並且教導他如何與真實事物互動,即是支持他的大腦發展。」 我想當我們把生而為人的「人」發展健全後,才能更好的去應對這個世界,包含一部份的虛擬數位世界吧!
編輯者悄悄話
2024/10/11
編輯者的自言自語|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上篇)
在網路普及化之後,我們正式地進入到數位化的時代,但是我們有理解或學習過,如何與數位產品和平共處嗎? 數位化的資訊流通與便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但每每看到有人使用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時,不禁還是會讓我去思考,這樣的育兒方式真的沒有問題嗎? 我所擔心的不只是視力的發展,而是這些內容或是3C產品真的適合給孩子們來使用嗎?如果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沒辦法自律的使用這些3C產品,那麼讓孩子們這麼早就接觸這些物品,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到他們身心的發展呢? 就在我姪女出生兩年多之後,我收到《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的文字編輯邀約。當知道有這樣的外文書要被翻譯上市時,我真的是打從心裡地感到開心,我想這本書能提供我們更多的視角,來討論數位時代下的健康育兒方式。 這本書是由葛羅克勒醫師、徐伯納教授、薛勒博士合著,他們以法國心理學家蒂瑟宏的年齡發展階段作為基礎,將數位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依年齡分為:3歲以下、4-6歲、6-9歲、10-16歲來分章節介紹,而各章節除了提到數位媒體、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之外,也提供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各別所需的媒體教育建議。 在書本的最後兩章,更提到使用數位媒體時的風險,以及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問題,讓大家用更嚴謹、嚴肅的態度,來看待使用數位媒體這件事。 火,可以用來烹煮食物,但也可能會燎原,我們並沒有因為火的燎原,而放棄用火。我想數位科技也會是如此,在我們知道他的威力與影響之後,就要學習如何避免被數位科技控制,進而左右了我們的生活。 自己或身旁正好有人在育兒,或是跟我一樣,對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感到困惑與擔憂,也想要瞭解更多相關的資訊與知識,都很推薦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唷!
身體小記
2024/10/07
身體小記|寒露
▋下雨天,讓你想到什麼呢? 第一件閃過我腦海的是,「雨在說什麼?」,肯定是留下什麼訊息吧!接著,手指輕觸玻璃,跟著雨的痕跡,點、點、點⋯⋯咻~地往下流。 今年的寒露多雨,本應乾燥的時節反而堆積不少溼氣。這般潮濕的感受,讓人不自覺得浸在秋雨的憂愁之中。「水是記憶,水也是流動」,每件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甚至有更多元的面貌吧!這時心中浮現:「就讓水帶走你的悲傷。」起身,去洗個澡,讓水從頭到腳的流過,耳朵也因為水流的經過,暫時的安靜下來,水帶走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污垢,更洗刷了憂愁的思緒,以及煩悶的感受。 ▋宜蘭多雨,下雨的天數和被稱為雨都的基隆不相上下,小時候記憶總是濕淋淋的,冬天冷冽的雨、春天綿密的細雨、清明時節的梅雨、夏天午後的雷陣雨,連今年的秋天也充滿了水氣。寒露開始,明顯感受到涼寒的空氣,不僅僅是在清晨和夜晚。 記得那天曬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背側向陽面暖暖的,正面迎來涼冷的風,不到冰火五重天的衝擊,身體卻也產生一絲微妙的感受,呼吸的空氣溫度較低,這些許了涼意,讓思緒和身體漸漸的清晰。 昨夜睡前,想起這陣子生活與工作上的青黃不接,有些疑惑、有些焦躁,順手收拾了床頭的雜物,十點多就早早上床睡去,雖然帶著疑惑,但心是穩固的。記得過去如果在睡覺前想東想西,肯定翻來覆去輾轉難眠,常常在夜深人靜,試圖整理腦中纏繞雜亂的思緒。 不過,現在不論多煩惱,還是能好好睡上一覺。可能是因為,開始一些生活中的小魔法,像是,整理床舖周遭的空間,像是在整理腦中思緒一般;舒展身體做做瑜珈的嬰兒式,讓額頭靜靜的靠在地板,腦中的思緒也會慢慢的安靜;或是按一按腳踝內側的太溪穴,養腎又可以安神。 也或許是因為,心裡謹記華德福師訓時,老師的帶領:「帶著疑問入眠,答案可能會在夢中出現。」 結果隔日起床,什麼解答也沒有,睡眼惺忪但心裡平平靜靜,一心只想著,等等早餐要吃些什麼才好?(笑) 𓂅芝麻燕麥豆漿碗 【食材】 芝麻粉、燕麥、豆漿、黑糖粉、綜合堅果 【作法】 寒露時節,早晨開始適合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來上一碗溫熱的芝麻燕麥豆漿,暖暖脾胃,為一天的活力滋補元氣。開小火熱上一些豆漿,加入芝麻粉養氣又補腎,一小杯燕麥入鍋,均勻攪拌,治待鍋邊微微快要冒泡時就可以關火,視自己喜歡甜度加入一些黑糖,黑糖也是溫補的好食材,喜歡有些口感的話最後再撒上一些綜合堅果,暖呼呼的芝麻燕麥豆漿碗就可以上桌啦! 工作前吃上一碗,暖胃又暖心。也可將豆漿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堅果穀物奶,讓喜歡的滋味陪伴你開啟一天的早晨。
印度
旅人記事
2024/10/04
旅人記事|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面臨陌生環境時,所產生出的一系列感覺,包括:新奇、困惑、焦慮、思鄉、排斥感、水土不服⋯⋯等等。 這些往往會在旅行時發生,需要去面對自己在身理與心理上的狀態變化。 第一次前往印度,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度,迎面而來的文化衝擊,可說是直擊我的靈魂深處(關於文化衝擊的具體故事,請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我也透過這些文化衝擊慢慢去釐清「我是誰?」、「我怎麼會有這種衝擊?」、「台灣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我與印度人交流時說到:「I’m form Taiwan」很多印度人給我的反應會是:「你們國家現在是不是很危險?」「你們要發生戰爭了嗎?」「你們跟中國是不是要打起來了?」而我總是需要用著不太流利的台式英文,跟他們解釋台灣現在還算安穩,我們過得很好。 印度人的這些反應,不禁讓我好奇,他們眼中的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更有趣的是,當我在台灣的時候,也聽說「印度很危險」。而多數的印度人也會跟我解釋說:「我們過得很好」。他們可能很危險,但也可能真的過得很好。我們過得很好,但也可能我們正處於危險的環境中。 在來到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印象,幾乎來自新聞媒體,或是印度的寶萊塢電影,有時候甚至會聽到以「第三世界Third World」(註1),這個極其以西方沙文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用詞,去形容印度的片面資訊。對他們的想像可能是落後、不文明、骯髒的。但是現在,大部分殘留在我腦袋裡,關於印度的記憶片段,卻是他們認真生活的身影、樂於助人的笑容、對於寺廟的崇敬、以及各種印度的美食(雖然腸胃不太喜歡就是了)。我很慶幸,自己沒因為那些流言蜚語,而錯過印度這個地方。 而若我們沒有試圖去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是一味的相信他人口中的片面資訊。可能我們以為自己是鶴立雞群,但其實很有可能我們才是站在鶴群中的雞。 而在印度 當我吃飯的時候,從包包裡拿出餐具。 當我上廁所時,手裡拿著一捲衛生紙。 當我要過馬路的時候,總是緊張著躊躇不前。 我,才是他們的文化衝擊 photo by 稻子 印度分隔島上的牛(可以想像台灣趴在路邊的野狗、野貓,換成牛也一樣的平常) 註1: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開發中國家,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慌亂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引自維基百科)
生活議題
2024/09/30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意識
氣候變遷,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日漸加劇也加速,而帶來的各種天氣與環境變化,更是衝擊著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 氣候變遷與糧食之間,並非單向的影響,我們從糧食的生產面向出發,我們看見現代化農業解決了人口成長下的糧食危及,但也看見它衍生出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環境污染、甚至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流失。 而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極端天氣型態,或是全球不斷升溫的暖化問題,都是對糧食生產的一大挑戰,有的農學家積極尋找耐旱、耐澇的農牧作物與生產方式,有的科學家試圖打造能對抗外在氣候的生產環境,也有農民已經提前部署,引進適合在未來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大家都試圖想找到在氣候變遷下的糧食生產解方。 而多數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該從何著手改變呢? 我想那就是從建立糧食意識開始做起吧! 主動去暸解不同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不同農法與標章所代表的意涵,注意各種食物的碳足跡,減少對糧食的過度消費與浪費,注意均衡的飲食,適當的減少畜牧產品的比例⋯⋯。不只是做出選擇,也需要理解要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以及背後實際的生產情形,幫助我們透過糧食的購買選擇上,去支持到能提供環境正向循環的糧食生產者. 以前為了暸解不同的農法,接觸過許多農法,以及許多的農業標章,也常常會有人問:「如果是你來選,你會選擇買哪種農法或哪種標章的作物?」其實,每種農法與標章,都有一些限制與優劣勢,實在很難直接說出哪種方式與認證最好,但長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生產者」就是最好的識別。 好的生產者會留意對環境與土地好的農法,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式,來回饋生產的土地與環境,而好的糧食意識,也不該只是停留在選擇哪種糧食好,或是哪種農法最好而已,而是要能去理解這些問題,並持續更新這些資訊。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與對錯,只能不斷地調整做出「當下」最適合、最適切的選擇。
生活議題
2024/09/23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在不同的層面上,所使用的定義會有所不同,而全球在談論到這項議題時,最常使用的定義是1996年在世界糧食高峰會(The World Food Summit)上,所提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實質和經濟上獲取到足夠、安全和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對飲食的需要和口味,維持活力且健康的生活」,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FS)目前對糧食安全的描述也是採用同樣的說明。 在這一定義下,糧食安全囊括:供應(availability)、取得(access)、利用(utilization)和穩定(stability)四個面向。 供應(availability)指的是糧食供給上的充足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人人有飯吃」,可以說是最基本的面向,雖然糧食的充足與否,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糧食數量,但在這一面向的評估中,其實還包含有糧食的品質,以及多樣性。 取得(access)指的是糧食取得的管道(權利),包含實際上與經濟上的糧食可取得性。許多的統計資料顯示,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糧食總量上的不足,反而是因為缺乏取得糧食的管道或權利。管道的缺乏可以是物理上的距離過遠、運輸不易,導致地區上的糧食分配不均,但也可能是經濟上的糧食價格,或是取得的糧食品質不佳、營養不足。 利用(utilization)指的是糧食在利用上的安全性。可以說是注重在糧食變成「安全食物」的過程,舉例來說,不少的糧食都需要烹煮的過程,才能成為滿足生理健康與營養平衡的食物,而過程中所需的燃料、乾淨的水、衛生的環境,以及狀態良好的食材(糧食),就是糧食利用安全上會評估的部分,可以看出「糧食安全」的評估,並不只有在糧食本身。 穩定(stability)指的是糧食在供應與取得上,要能不受環境的影響。以現在的說法,就是要有永續與韌性的糧食供應與取得方式,能夠面對各種的挑戰與衝擊,像是如何對應氣候變遷或極端天氣帶來的糧食生產與供應問題,或是戰爭、政治與經濟所導致的糧食在取得上的困境,這就是以穩定性來評估糧食安全與否時,會考量到的問題。 氣候變遷會影響到糧食的生產,衝擊糧食供應系統,這在上一篇【糧食生產的氣候挑戰】已經有提到,但事實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並不只有在糧食安全的供應上,對於取得、利用與穩定都會有所衝擊。氣候變遷會導致原有的運輸系統延誤或停擺,像是缺雨導致巴拿馬運河乾涸,讓全球海運停擺,糧食的運送與保存都出現問題,影響到糧食安全上取得的問題。 而氣候變遷帶來的強降雨,又會導致低窪地區發生水災,導致的疫病散播、作物的生長不良,在礦區或是工業區附近,還可能導致重金屬或有害物質跟著水蔓延,進入到土壤與作物之中,後續的水質與衛生問題,更是直接影響到糧食安全中,糧食利用安全的問題。 現代化的糧食生產,會釋放溫室氣體加速氣候變遷,而氣候變遷又會回過頭影響到糧食的安全,面對這樣負向循環,我們該建立什麼樣的糧食意識,來反轉糧食與氣候變遷的困境呢?
身體小記
2024/09/20
身體小記|秋分
▋傍晚,走羅東運動公園裡,望著天空不斷飄動的雲朵,彷彿隨著想念的思緒在變化,心中響起那首《我願意》,「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 接著韋小寶的經典台詞也悄然浮現,「涼風有訊,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 噗哧一笑,是啊,思念真的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每年到秋天,偶發性發癢泛紅的肌膚,彷彿訴說著時節的變化再度來臨,也是身體對於節氣變化捎來的信息,這幾天連眼睛也覺得癢癢的,早晚以食鹽水洗洗眼睛,舒緩難耐的感受。 好在中秋前夕,宜蘭下了場雨,陽台的植物們紛紛歡呼「下吧、下吧!」歡慶著秋天真正的來到。 ▋秋分,是一年之中晝夜等長的一天,公平的均分了白天和黑夜,「平等,均衡」兩個詞浮現在腦中,想起小時候著迷走平衡木,年幼的我打開雙手,搖搖晃晃的平衡身軀,當時練習了好久,怎麼也沒想到,大學時也成了啦啦隊的一員,平衡的站在隊員的手上,自信也信任一切的發生。 在這長長短短的日子裡,無時無刻我們都在練習,平等與均衡的習題。 ▋在一整天集中精力完成手上文件之後,仰躺在椅子上發呆,望向窗外的天空,「ふわふわ」粉橘色綿軟的雲朵隨風起舞。 註一:ふわふわ 日文裡形容輕飄蓬鬆,鬆軟軟的意思。 「我安排時間休息。」——來自彩虹卡片的訊息。 下班抽到這張卡片(哎,真的很懂我呢!),心裡原本想著,時間還早,不如再整理一些資料吧! 收到這份訊息,起身,收整桌面,合上電腦,再靜靜坐一會兒,閉上雙眼。 隨著呼與吸的節奏漸漸緩慢,才發覺肩頸發出痠痛的呼喊,聳聳肩、伸伸懶腰,眼睛也透露出疲憊的訊息,有些話想說,卻又因為昨晚吹了一夜的電風扇後,喉嚨癢癢的感到不適。 吃的健康是我這幾年最在意的,如同秋分的晝夜均等,飲食的平衡與均衡,也是這陣子心中最常浮現的提醒。 思念隨著秋分來到,如同葉片慢慢從樹梢上飄落土壤,落地、轉化成另一份生命的盛禮。 想著想著,肚子傳送咕嚕咕嚕的訊息,今天吃點什麼好呢? 𓂅紫蘇酪梨蓋飯 【食材】 鹿野自然栽種酪梨、新鮮的紫蘇葉、醬油、紅麴酒釀 【作法】 幸福的我,到現在還有滿滿的酪梨,想著冰箱裡,還有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前摘採的紫蘇,切成細碎灑在切塊的酪梨上,調製醬汁——手工醬油、一點蘋果醋和一小匙紅麴酒釀,拌在酪梨裡頭,甜甜鹹鹹,微甜又帶有特殊香氣的紫蘇,在裡頭點綴出亮亮的味道,如同森林中的小仙子,為這碗酪梨蓋飯增添一絲活力。 啊,別忘了先煮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哦! 請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