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森海

Forest To Ocean

最新消息

a plant illustration
2025/06/06
人們與他的海|海,是維生的——食篇
對許多人來說,海是一片浩瀚無垠的陌生區域,那種未知驅動著內心的恐懼,讓人只敢在岸邊「望洋」,而不敢親身「下海」,漸漸地「海」遠離了生活,成為了某一種冒險的代名詞。生活中沒有海洋,但是仍舊有海鮮相伴,於是海鮮成為許多人認識海的第一步。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的人口(相當於每8人就有1人),他們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居住在海中的各種生物,海洋支持著許多人的生活與生計,而從近年來海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有高達90%的大型魚類生存受到威脅、有5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這代表什麼呢? 代表著我們跟海洋的互動方式,已經超過大海與這些海洋生物的負荷,海洋環境正快速的惡化,急需找到人與海洋間新的平衡點,我們要學習不同的方式,來跟海洋連結與互動,讓海洋有喘息與恢復生機的機會,而這也正是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心懷敬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跟海洋互動才好呢? 這個月我們將試著從傳統的海洋文化中,找尋一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並從食、衣、住、行不同的面向,去看見可能的解方。 第一站我們想從「食」海的文化中尋找解方,在阿美族與達悟族的文化裡,都有著許多跟海洋互動的智慧,像是阿美族的「海祭」、「捕魚祭」或是達悟族的「飛魚祭」,這些是我們比較熟悉,也具代表性的傳統「食」海文化。那還有其他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像「飛魚祭」一樣,對於被海洋生物的取用,充滿敬意並有所規範嗎? 斯托洛族(Stó:lō)—— 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夫拉則河谷下游的原住民——斯托洛族(Stó:lō),斯托洛在他們的族語中,代表的是河流,也象徵他們是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是的,我們要從這個住在河流旁的民族,尋找食「海」的蛛絲馬跡。 斯托洛族是屬於海岸薩利希人的一個支族,他們對於夫拉則河中的鮭魚有著很不同的情感,鮭魚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因此發展出獨特的鮭魚文化。鮭魚是一種會在河流與海洋迴游的魚類,牠們會溯河往上游去產卵,卵會在河流中孵化、成長,而當鮭魚長大後會游出河流到大海上覓食,直到要繁殖時,又再次溯河回到出生地,或是附近的河川產卵。 鮭魚是斯托洛人主要的食物,因為他們相信鮭魚能提供好的能量,而一般的肉類,則會讓人的身體感到沉重與懶惰。斯托洛人不僅認為鮭魚優於其他的肉類,同時也視鮭魚為神聖且特別的存在,不能隨便擅自的取用,必須要由部落長老指定的漁人,或是由特定家族的代表來捕捉每年第一尾鮭魚後,族人才能開始捕捉與食用鮭魚。 首鮭儀式——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感謝自然的餽贈 圖片來源:Flickr/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 而且當每年捕獲第一尾鮭魚時,部落便會盛大的舉辦「首鮭儀式」,用來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為族人們奉獻自己的生命,對這些鮭魚使者的犧牲,表達他們崇高的敬意,也象徵鮭魚並非是「被」捕殺,而是來自自然的餽贈。 在這場儀式裡,首鮭(第一尾鮭魚)會被視為貴賓,迎接到部落中,並在歌唱、舞蹈、煙燻等等的活動下,進行這一場儀式,而首鮭也會由特定的耆老,依照傳統的方式來切魚、烹調,並與部落的族人們一起分食。食用完之後的魚骨、魚頭,會用碗或筐子盛裝放回到河中,象徵讓鮭魚的靈魂重返河水中,並帶回族人們對鮭魚的感謝與敬意,也只有當這個儀式正式完成之後,部落裡的其他人才能自由的捕撈鮭魚。 圖片來源:左Wikipedia/ Royal British Columbia Museum,右Flickr/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斯托洛人透過「首鮭」儀式,年復一年的向自然述說著,族人只會取走生活所需的鮭魚,不會過度獵捕河中的鮭魚,並祈求鮭魚能年復一年的回到河川中,依著這些誓言約定著族人與鮭魚間的關係。若是沒有舉行這一場儀式,那麼今年的部落就會諸事不順,而來年的鮭魚洄游數量也會急劇下降;而若是或是有漁人不願意與族人分享鮭魚,則這位漁人今年也會走霉運。 心懷敬意的「食」海 在這樣的鮭魚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對魚與自然的敬意,在鮭魚洄游的初期時,只允許具有傳統價值與智慧的特定漁人,去河川中捕撈鮭魚,間接對捕撈鮭魚的時間產生了限制,在儀式開始之前,鮭魚的洄游產卵都不會受到人為干擾;並在儀式的誓約中,控制族人對鮭魚的獵捕量,降低了過度漁獵可能的浪費,也間接對鮭魚的族群產生了保護效果,在這樣的文化中,我們確實看見心懷敬意的「食」海方式,能讓人與自然間變得更為對等,也讓「食」海能得以永續。
2025/06/02
身體小記|芒種
▋濕淋淋的梅雨已來到,窗外一片雨濛濛,連日的雨下個不停,洗了衣服在陽台晾了兩天,摸起來還是有些潮濕感,所幸也就不晾了,收到室內吊起來,開啟除濕機試著除去濕氣。好奇心驅使查了一下全台天氣,才發現這週幾乎全台有雨。 芒種時節下雨是好兆頭,有句話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說明了芒種、端午如欲雷雨,象徵今年會是豐收的一年,在炎熱夏季的開端,雨水對農作的滋潤尤其的重要,這波梅雨鋒面帶來的雨水滋養了整個台灣的土地,滋養了農作、滋養了乾涸的土壤、填滿了埤塘,河川小溪能夠持續潺潺的流淌,一路流向海洋。 ▋從宜蘭搬到基隆也數個月了,對於下雨也早就習以為常,但不同的是整個雨的城市氛圍還是有許多的不一樣。宜蘭有廣闊的平原,往向海的那一邊,雨一直下卻也不回濕悶,加上我住在靠近山多一些的冬山,雨好像多了一絲絲森林的清新;基隆是丘陵地,山多、平原少,視野感受相對收限,離海的距離很近,雨的味道好像多了幾分鹹鮮,雨天走在海港邊,耳邊彷彿傳來一首港都夜雨的曲調,歌詞其中有一句,「啊~海風野味,港都夜雨落抹離」,將港邊海風的味道和基隆下雨的情景描述的活靈活現,你說港邊的味道帶有一絲鮮味,他寫「野味」似乎更為貼切,而與也是如同描述一般地不斷落下,一滴一滴的不分離,想想就覺得真有趣,雖然歌詞描述的是異鄉人在基隆港都的悲傷故事,惆悵的心情來和雨做連結搭配,是雨給大部分人的意象,但,對我來說,雨反而是一種親切、家鄉、安心又熟悉的感受。 移居基隆的日子,有雨,是兒時的記憶,有晴,是此刻的鮮明。 ▋最近有些網路社群使用的發現,像是我在網路社群上的發文減少了,也才發現自己對雲端大眾說話渴望降低了,這個轉變好似從去年九月、十月開始發酵的,過去很習慣也喜歡在網路分享大小心情、生活記事、自我覺察等等,小小的腦袋有著好多好多想和世界分享的,但自從認識伴侶、心定下來之後,好像那份分享的渴望慢慢的不一樣了。 直到現在,我也還說不上來有哪些明確的轉變和原因,但心裡更加的「安在當下」是真的,偶爾安靜下來的時候,我也會問問自己,我還是我嗎?每次答案都稍許不同,但心中很肯定的是,不管子萱變得如何,我仍舊愛著這個子萱。打著這句話,不經讓我回想起幾年前一個高中老師發文寫過的一段話,「認識自己,花了一二十年;接納自己,再花了一二十年;餘生都要熱愛自己」,是啊,能不能一輩子都熱愛自己,不論有多少個我們不認識的面向,皆能安然的享受每個當下,誠然的愛。 人一直在變,認識自己也是一輩子的事,我們能不能即使不認識自己,也全然的接納、愛著自己呢? ▋芒種時節和梅雨一同作用,時而潮濕低溫,時而悶熱難耐,端午過後,就是明確收起厚衣服、厚被子的時刻了,陽氣逐漸的上升,體內的燥氣也不自覺讓臉上長出一兩個痘子,身體累積一些濕氣,濕疹、蕁麻疹也在這時候找上門。這時候適合吃些補充水分、滋養身體的食材,像是小黃瓜、秋葵、白木耳等等,也適合來些涼爽消暑的清熱食材,像是綠豆、薏仁等。 記得阿嬤說秋葵顧胃,我也很喜歡吃,這個時節開始盛產秋葵,前幾天在市場看到買了一大包回來,但想想除了川燙之外,我好像也鮮少做其他的變化,今晚就跟伴侶一起腦力激盪,用不同的切法就變化出不同的食材樣貌,切成花狀薄片、斜薄片,還可以切段, 清炒或川燙都可以是不同的烹調方式,變出一桌秋葵變出一桌秋葵料理,好好吃啊~秋葵除了可以為人體補補身體所需黏液,增加腸胃道健康,還富含多種礦物質,真的是夏日的身體滋養好食材,還不趕快吃起來! 𓂅 清炒秋葵杏鮑菇 【食材】秋葵4根、杏鮑菇1個、薑片4-5片 【作法】 將秋葵、杏鮑菇、薑片斜切薄片備用,熱油鍋,將薑片放入煸至周邊捲曲,再放入杏鮑菇炒至些微上色,最後加入秋葵拌炒,用香料鹽調味後即可起鍋。 秋葵以不同的切法,就會呈現不同的口感和造型,切成小花圓片也是十分討喜的,灑在料理上不僅好看又好吃,增加口感豐富度,也為健康加分。
2025/05/30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4|媽媽經的一百種念法——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有個強迫所生物都必須參加的實體版生存遊戲,這場遊戲的終止時間是地球壽命完結時,而勝利條件是讓自己的種族,在遊戲終止前都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場這麼長時間的遊戲,真的無法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因為用一輩子時間也玩不完),所以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只能仰賴提升後代的存活與繁衍能力,透過不同的生產策略,讓每一代的子孫都能順利度過不同時代的挑戰。 在生物學上會把生物的生產策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量取勝型,善於使用卵海戰術,即使孩子的存活率不高,但是在驚人的「產量」之下,總還是會有一些能存活下來繼續傳宗接代的孩子;而另一類是以質取勝型,雖然跟前者相比,「產量」顯得寥寥無幾,但他們多半善於育兒,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存活率,而這也是我們本週要來分享的媽媽經——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對於「養育」孩子的想法不只是五花八門而已,有得甚至可以用獵奇來形容。這次就讓我們一覽這些媽媽的育兒百態吧! 不想自己養,那就來場寄生上流吧——牛鸝鳥 牛鸝屬的鳥類,自己不愛築巢、不愛孵蛋,但是很懂得去找好人家來幫忙養小孩,牛鸝媽媽會在下蛋之前,選好合適的寄養家庭,趁著寄養家庭的鳥爸媽外出時,迅速飛到牠們的巢中下蛋,之後就躲在一旁翹腳,看別人幫忙孵蛋、養小孩的過程。 有的牛鸝媽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比別人有機會長大,還會在下蛋的同時搞一點破壞,像是啄破別人的蛋、把別人的蛋丟出巢外。有的很「派」(台語)的牛鸝媽,看到自己的小孩沒有被好好照顧時,還會飛回去啄別人的幼鳥,讓自己的小孩能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而牛鸝的小孩,好像也知道自己是「分的」(台語)要順利長大,就得靠自己「積極」得爭取,所以他們的蛋通常孵化的早,讓自己能長得比別的鳥大,也懂得會去爭奪寄養父母帶回來的食物,甚至欺負、殺害同巢內的偽手足,來讓自己能順利長大。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真實世界的牛鸝版寄生上流,跟韓版相比也是不遑多讓呀! 比熊貓還忙的外送員父母——箭毒蛙 多數的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因為當他們從卵孵化成蝌蚪時,父母早就不知去向,但在中美洲熱帶雨林下層的箭毒蛙爸、蛙媽,卻是愛子心切的父母蛙。箭毒蛙一次產下卵通常不會超過10粒,而且當蝌蚪孵化出來後,才是這對父母挑戰的開始。 蝌蚪出生後,箭毒蛙爸爸為了確保孩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就會一一把這些小蝌蚪揹在背上,開始一趟趟尋找乾淨、安全小水池的旅程,而這些蛙爸看上眼的小水池,通常是一些積在附生植物葉腋的小小水窪。 在這個小空間裡,一次只會有一隻蝌蚪,雖然這個環境既保水又安全,但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是這個水窪中沒有食物,這時候就換蛙媽登場了。蛙媽會一一去巡視這些小水窪,並產下一顆未受精的卵,作為孩子的食物,在小蝌蚪尚未變態成小蛙的這六週間,蛙媽都會去小水窪產卵,確保孩子的食物無虞。一直到這些小蛙通通離開小水窪後,蛙媽的育兒任務,才算是告一段落。 極度獵奇的育子方式——穹蛛 雖然蜘蛛與昆蟲有87分像,但多數昆蟲的育兒方式,就只是把卵產在「嬰兒食品」旁邊,這點就與蜘蛛大不相同了,多數的蜘蛛都有護卵、護幼的行為,有的會把卵放在身上趴趴走、有的會結球、結網把卵重重包起來、有的甚至會分泌號稱「蜘蛛奶」的營養液餵養牠的孩子,直到孩子成年為止。 上述的育兒行為,都還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之內,但有些生活在沙漠、貧瘠地區的蜘蛛,牠的育兒方式就顯得有些恐怖,在以色列沙漠中有一種穹蛛,在產完卵之後,身體內建的倒數計時器就會開始作用,讓體內的器官一點一點的消化、溶解,這樣自體溶解的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孵化出來的小蜘蛛,能吃上一頓媽媽「親自」準備的大餐。 而非洲地區還有另一種穹蛛,具有高度的社會性,牠們被發現會用「社群」的力量,一起來養育孩子,當一隻還沒有生產過的雌蛛,遇到一群剛出生、飢腸轆轆的幼蛛時,體內的器官也會開始溶解,最後成為一盤「偽媽媽餐」,讓這群肚子餓得咕咕叫的幼蛛飽餐一頓。 育兒是一場自己跟環境的平衡遊戲 這次我們介紹了自然界中,三種不同的育兒例子,有不自己育兒的寄生型,也有父母合作的分工型,還有用身體育兒的犧牲奉獻型,不論是哪種形式,其實也代表了某種面對生存環境的選擇。 生產,是讓人成為父母的一個過程,但順利生產也只是跨過了一個門檻,開始要體會為人父母的操心與煩惱,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那句民間諺語:「手抱孩兒,才知爸母時。」父母的辛勞,只有當自己開始養育小孩時,才能真正體會呀! 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育兒書籍,但也讓不少的父母,產生出育兒上的焦慮與壓力,育兒固然重要,但維持家庭的健全與平衡,也同樣的重要,我想比起尋找「最好」的育兒方式,不如父母好好坐下來,討論出「最適合」的育兒方式吧! 這次我們「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特輯,就要在這裡先告一段落啦~不知道生態學家們,未來還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到什麼不可思議的爸媽經呢?
2025/05/23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3|不可思議的浩瀚旅程——生產篇
民間有句台語的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描述媽媽在「分娩」時的辛苦與不易,生得過就能好好喝個雞湯來補補身子,但如果生不過,那可能會連命都賠上。生產過程的不易與耗能,其實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來說,也都是如此,這次就讓我們繼續觀看自然界中偉大的母親,以及她們獨特的生產方式與行為吧! 自己的孩子自己接——蝙蝠 在夜空中來回穿梭的蝙蝠,不僅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他們對於接生小孩還有一種獨特的堅持,那就是要自己「親手」來接生,所以當蝙蝠媽媽即將臨盆時,她會找一處讓自己能安心的小角落,進行生產前的預備。 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在分娩時,都會借用地心引力的力量,來幫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但是對蝙蝠來說,整個分娩過程幾乎完全得靠自己,不僅以一種逆著地心引力的倒掛體位來產子,而且分娩完後還不能鬆懈,因為小蝙蝠一出產道後,就會開始向下墜落,這時候蝠媽還必須立刻用雙翼接住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生產過程,好像無法只用「辛苦」來形容了,根本是一場完整的空中接生秀表演,在過程中不只考驗著蝠媽對身體肌肉的控制力,也考驗著手眼協調的敏捷度,真的是一種很極限的生產方式。 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白蟻蟻后 白蟻是代表性的社會性昆蟲之一,在白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做工的做工、站崗守衛的守衛,就連生產也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那位專門負責生產工作的人就是白蟻蟻后。蟻后是蟻巢中所有蟲的媽(除了白蟻蟻王之外),所以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崇高,而她活著的唯一任務,就是不間斷地產卵、生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在蟻后的世界裡,也很適用。新手蟻后的產卵量,可能一次只有數十顆,但一個有經驗的資深蟻后,卻能一次產出數萬顆的卵。這個差別就在於牠們的肚子,蟻后的肚子,會隨著年紀與產卵的次數增加,而漸漸膨脹變大,越大的肚子,就能產出越多的卵,而一個蟻后的壽命可長達30-50年。 肚子能有多大?一個擁有龐大家族的白蟻蟻后,牠的身形可比工蟻大數十倍,身軀大到牠無法自行移動,所以卵的搬運與照護工作,全部都交由工蟻來接手。而蟻后的任務就是無止境的產卵,作為一台日產萬卵的生殖機器,終其一生。 倒數人生的生產——章魚 「生產,就是一次死亡。」這句話對章魚來說,真的能感同身受。多數的章魚種類,一生只會交配、生產一次,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牠們就會以「魚」願足以的姿態,長眠於大海中。 公章魚要跟母章魚告白,不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因為在共度春宵的過程中,往往會成為母章魚春宵中的「宵夜」。而就算過程中能順利的逃過一劫,之後也還是會迅速的衰老,步入死亡。 而產下受精卵的章魚媽,也會停止進食,一直待在洞口守護未孵化的章魚卵,不讓人有機可趁,並且不時的擾動水體,確保水流充足、卵粒清潔。這樣的上哨站崗時間,一次就會長達數週到數月之久,直到章魚寶寶孵化後,章魚媽才會卸下這份重擔。 放鬆之後的章魚媽,體色往往會變的暗沈,或許就是因為緊繃太久、又許久未進食,消逝的體力與元氣,都讓章魚媽的氣色變差,但又或許是一種「心願已了」,因為再過不久,章魚媽就會追隨夫婿長眠於大海之中。 生產,是走過無盡歲月洗禮的生命延續 生而為人,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空中產子,雙翼接到孩子時的感覺;或是一輩子都只待在產房生產的人生;又或是那種知道生產是生命的終點,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去做,內心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但我想不論對何種生物而言,能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應該都是無比雀躍(吧?),只是過程中的心情、辛苦與犧牲,只有他們的父母才能真正去體會,而這些大相逕庭生產方式的背後,都代表著生命的延續與演化的智慧,只有能通過數百萬年考驗的生產方式,才能流傳至今。 下週還有〈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的最終章——育兒篇,記得要來看完喔~

LATEST NEWS

Latest News

a plant illustration
a plant illustration
a plant illustration

關於森海

ABOUT

走入森海的背後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各專業領域中交流,共同建築著彼此理想的生活藍圖,一起思辨著「個人」、「組織」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作品/服務

WORK

走入森海提供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專業服務,也是一個共享永續理念的平台,期許讓人與自然永續共存,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首頁
生態調查
首頁
展覽
首頁
文字工作
首頁
課程/活動
了解更多
森海的文章涵蓋了生活議題、科普知識、創作等多元主題,期許能啟發讀者對永續發展的思考和行動。
2025/06/06
人們與他的海|海,是維生的——食篇
對許多人來說,海是一片浩瀚無垠的陌生區域,那種未知驅動著內心的恐懼,讓人只敢在岸邊「望洋」,而不敢親身「下海」,漸漸地「海」遠離了生活,成為了某一種冒險的代名詞。生活中沒有海洋,但是仍舊有海鮮相伴,於是海鮮成為許多人認識海的第一步。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的人口(相當於每8人就有1人),他們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居住在海中的各種生物,海洋支持著許多人的生活與生計,而從近年來海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有高達90%的大型魚類生存受到威脅、有5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這代表什麼呢? 代表著我們跟海洋的互動方式,已經超過大海與這些海洋生物的負荷,海洋環境正快速的惡化,急需找到人與海洋間新的平衡點,我們要學習不同的方式,來跟海洋連結與互動,讓海洋有喘息與恢復生機的機會,而這也正是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心懷敬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跟海洋互動才好呢? 這個月我們將試著從傳統的海洋文化中,找尋一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並從食、衣、住、行不同的面向,去看見可能的解方。 第一站我們想從「食」海的文化中尋找解方,在阿美族與達悟族的文化裡,都有著許多跟海洋互動的智慧,像是阿美族的「海祭」、「捕魚祭」或是達悟族的「飛魚祭」,這些是我們比較熟悉,也具代表性的傳統「食」海文化。那還有其他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像「飛魚祭」一樣,對於被海洋生物的取用,充滿敬意並有所規範嗎? 斯托洛族(Stó:lō)—— 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夫拉則河谷下游的原住民——斯托洛族(Stó:lō),斯托洛在他們的族語中,代表的是河流,也象徵他們是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是的,我們要從這個住在河流旁的民族,尋找食「海」的蛛絲馬跡。 斯托洛族是屬於海岸薩利希人的一個支族,他們對於夫拉則河中的鮭魚有著很不同的情感,鮭魚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因此發展出獨特的鮭魚文化。鮭魚是一種會在河流與海洋迴游的魚類,牠們會溯河往上游去產卵,卵會在河流中孵化、成長,而當鮭魚長大後會游出河流到大海上覓食,直到要繁殖時,又再次溯河回到出生地,或是附近的河川產卵。 鮭魚是斯托洛人主要的食物,因為他們相信鮭魚能提供好的能量,而一般的肉類,則會讓人的身體感到沉重與懶惰。斯托洛人不僅認為鮭魚優於其他的肉類,同時也視鮭魚為神聖且特別的存在,不能隨便擅自的取用,必須要由部落長老指定的漁人,或是由特定家族的代表來捕捉每年第一尾鮭魚後,族人才能開始捕捉與食用鮭魚。 首鮭儀式——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感謝自然的餽贈 圖片來源:Flickr/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 而且當每年捕獲第一尾鮭魚時,部落便會盛大的舉辦「首鮭儀式」,用來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為族人們奉獻自己的生命,對這些鮭魚使者的犧牲,表達他們崇高的敬意,也象徵鮭魚並非是「被」捕殺,而是來自自然的餽贈。 在這場儀式裡,首鮭(第一尾鮭魚)會被視為貴賓,迎接到部落中,並在歌唱、舞蹈、煙燻等等的活動下,進行這一場儀式,而首鮭也會由特定的耆老,依照傳統的方式來切魚、烹調,並與部落的族人們一起分食。食用完之後的魚骨、魚頭,會用碗或筐子盛裝放回到河中,象徵讓鮭魚的靈魂重返河水中,並帶回族人們對鮭魚的感謝與敬意,也只有當這個儀式正式完成之後,部落裡的其他人才能自由的捕撈鮭魚。 圖片來源:左Wikipedia/ Royal British Columbia Museum,右Flickr/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斯托洛人透過「首鮭」儀式,年復一年的向自然述說著,族人只會取走生活所需的鮭魚,不會過度獵捕河中的鮭魚,並祈求鮭魚能年復一年的回到河川中,依著這些誓言約定著族人與鮭魚間的關係。若是沒有舉行這一場儀式,那麼今年的部落就會諸事不順,而來年的鮭魚洄游數量也會急劇下降;而若是或是有漁人不願意與族人分享鮭魚,則這位漁人今年也會走霉運。 心懷敬意的「食」海 在這樣的鮭魚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對魚與自然的敬意,在鮭魚洄游的初期時,只允許具有傳統價值與智慧的特定漁人,去河川中捕撈鮭魚,間接對捕撈鮭魚的時間產生了限制,在儀式開始之前,鮭魚的洄游產卵都不會受到人為干擾;並在儀式的誓約中,控制族人對鮭魚的獵捕量,降低了過度漁獵可能的浪費,也間接對鮭魚的族群產生了保護效果,在這樣的文化中,我們確實看見心懷敬意的「食」海方式,能讓人與自然間變得更為對等,也讓「食」海能得以永續。
2025/06/02
身體小記|芒種
▋濕淋淋的梅雨已來到,窗外一片雨濛濛,連日的雨下個不停,洗了衣服在陽台晾了兩天,摸起來還是有些潮濕感,所幸也就不晾了,收到室內吊起來,開啟除濕機試著除去濕氣。好奇心驅使查了一下全台天氣,才發現這週幾乎全台有雨。 芒種時節下雨是好兆頭,有句話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說明了芒種、端午如欲雷雨,象徵今年會是豐收的一年,在炎熱夏季的開端,雨水對農作的滋潤尤其的重要,這波梅雨鋒面帶來的雨水滋養了整個台灣的土地,滋養了農作、滋養了乾涸的土壤、填滿了埤塘,河川小溪能夠持續潺潺的流淌,一路流向海洋。 ▋從宜蘭搬到基隆也數個月了,對於下雨也早就習以為常,但不同的是整個雨的城市氛圍還是有許多的不一樣。宜蘭有廣闊的平原,往向海的那一邊,雨一直下卻也不回濕悶,加上我住在靠近山多一些的冬山,雨好像多了一絲絲森林的清新;基隆是丘陵地,山多、平原少,視野感受相對收限,離海的距離很近,雨的味道好像多了幾分鹹鮮,雨天走在海港邊,耳邊彷彿傳來一首港都夜雨的曲調,歌詞其中有一句,「啊~海風野味,港都夜雨落抹離」,將港邊海風的味道和基隆下雨的情景描述的活靈活現,你說港邊的味道帶有一絲鮮味,他寫「野味」似乎更為貼切,而與也是如同描述一般地不斷落下,一滴一滴的不分離,想想就覺得真有趣,雖然歌詞描述的是異鄉人在基隆港都的悲傷故事,惆悵的心情來和雨做連結搭配,是雨給大部分人的意象,但,對我來說,雨反而是一種親切、家鄉、安心又熟悉的感受。 移居基隆的日子,有雨,是兒時的記憶,有晴,是此刻的鮮明。 ▋最近有些網路社群使用的發現,像是我在網路社群上的發文減少了,也才發現自己對雲端大眾說話渴望降低了,這個轉變好似從去年九月、十月開始發酵的,過去很習慣也喜歡在網路分享大小心情、生活記事、自我覺察等等,小小的腦袋有著好多好多想和世界分享的,但自從認識伴侶、心定下來之後,好像那份分享的渴望慢慢的不一樣了。 直到現在,我也還說不上來有哪些明確的轉變和原因,但心裡更加的「安在當下」是真的,偶爾安靜下來的時候,我也會問問自己,我還是我嗎?每次答案都稍許不同,但心中很肯定的是,不管子萱變得如何,我仍舊愛著這個子萱。打著這句話,不經讓我回想起幾年前一個高中老師發文寫過的一段話,「認識自己,花了一二十年;接納自己,再花了一二十年;餘生都要熱愛自己」,是啊,能不能一輩子都熱愛自己,不論有多少個我們不認識的面向,皆能安然的享受每個當下,誠然的愛。 人一直在變,認識自己也是一輩子的事,我們能不能即使不認識自己,也全然的接納、愛著自己呢? ▋芒種時節和梅雨一同作用,時而潮濕低溫,時而悶熱難耐,端午過後,就是明確收起厚衣服、厚被子的時刻了,陽氣逐漸的上升,體內的燥氣也不自覺讓臉上長出一兩個痘子,身體累積一些濕氣,濕疹、蕁麻疹也在這時候找上門。這時候適合吃些補充水分、滋養身體的食材,像是小黃瓜、秋葵、白木耳等等,也適合來些涼爽消暑的清熱食材,像是綠豆、薏仁等。 記得阿嬤說秋葵顧胃,我也很喜歡吃,這個時節開始盛產秋葵,前幾天在市場看到買了一大包回來,但想想除了川燙之外,我好像也鮮少做其他的變化,今晚就跟伴侶一起腦力激盪,用不同的切法就變化出不同的食材樣貌,切成花狀薄片、斜薄片,還可以切段, 清炒或川燙都可以是不同的烹調方式,變出一桌秋葵變出一桌秋葵料理,好好吃啊~秋葵除了可以為人體補補身體所需黏液,增加腸胃道健康,還富含多種礦物質,真的是夏日的身體滋養好食材,還不趕快吃起來! 𓂅 清炒秋葵杏鮑菇 【食材】秋葵4根、杏鮑菇1個、薑片4-5片 【作法】 將秋葵、杏鮑菇、薑片斜切薄片備用,熱油鍋,將薑片放入煸至周邊捲曲,再放入杏鮑菇炒至些微上色,最後加入秋葵拌炒,用香料鹽調味後即可起鍋。 秋葵以不同的切法,就會呈現不同的口感和造型,切成小花圓片也是十分討喜的,灑在料理上不僅好看又好吃,增加口感豐富度,也為健康加分。
2025/05/30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4|媽媽經的一百種念法——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有個強迫所生物都必須參加的實體版生存遊戲,這場遊戲的終止時間是地球壽命完結時,而勝利條件是讓自己的種族,在遊戲終止前都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場這麼長時間的遊戲,真的無法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因為用一輩子時間也玩不完),所以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只能仰賴提升後代的存活與繁衍能力,透過不同的生產策略,讓每一代的子孫都能順利度過不同時代的挑戰。 在生物學上會把生物的生產策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量取勝型,善於使用卵海戰術,即使孩子的存活率不高,但是在驚人的「產量」之下,總還是會有一些能存活下來繼續傳宗接代的孩子;而另一類是以質取勝型,雖然跟前者相比,「產量」顯得寥寥無幾,但他們多半善於育兒,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存活率,而這也是我們本週要來分享的媽媽經——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對於「養育」孩子的想法不只是五花八門而已,有得甚至可以用獵奇來形容。這次就讓我們一覽這些媽媽的育兒百態吧! 不想自己養,那就來場寄生上流吧——牛鸝鳥 牛鸝屬的鳥類,自己不愛築巢、不愛孵蛋,但是很懂得去找好人家來幫忙養小孩,牛鸝媽媽會在下蛋之前,選好合適的寄養家庭,趁著寄養家庭的鳥爸媽外出時,迅速飛到牠們的巢中下蛋,之後就躲在一旁翹腳,看別人幫忙孵蛋、養小孩的過程。 有的牛鸝媽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比別人有機會長大,還會在下蛋的同時搞一點破壞,像是啄破別人的蛋、把別人的蛋丟出巢外。有的很「派」(台語)的牛鸝媽,看到自己的小孩沒有被好好照顧時,還會飛回去啄別人的幼鳥,讓自己的小孩能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而牛鸝的小孩,好像也知道自己是「分的」(台語)要順利長大,就得靠自己「積極」得爭取,所以他們的蛋通常孵化的早,讓自己能長得比別的鳥大,也懂得會去爭奪寄養父母帶回來的食物,甚至欺負、殺害同巢內的偽手足,來讓自己能順利長大。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真實世界的牛鸝版寄生上流,跟韓版相比也是不遑多讓呀! 比熊貓還忙的外送員父母——箭毒蛙 多數的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因為當他們從卵孵化成蝌蚪時,父母早就不知去向,但在中美洲熱帶雨林下層的箭毒蛙爸、蛙媽,卻是愛子心切的父母蛙。箭毒蛙一次產下卵通常不會超過10粒,而且當蝌蚪孵化出來後,才是這對父母挑戰的開始。 蝌蚪出生後,箭毒蛙爸爸為了確保孩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就會一一把這些小蝌蚪揹在背上,開始一趟趟尋找乾淨、安全小水池的旅程,而這些蛙爸看上眼的小水池,通常是一些積在附生植物葉腋的小小水窪。 在這個小空間裡,一次只會有一隻蝌蚪,雖然這個環境既保水又安全,但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是這個水窪中沒有食物,這時候就換蛙媽登場了。蛙媽會一一去巡視這些小水窪,並產下一顆未受精的卵,作為孩子的食物,在小蝌蚪尚未變態成小蛙的這六週間,蛙媽都會去小水窪產卵,確保孩子的食物無虞。一直到這些小蛙通通離開小水窪後,蛙媽的育兒任務,才算是告一段落。 極度獵奇的育子方式——穹蛛 雖然蜘蛛與昆蟲有87分像,但多數昆蟲的育兒方式,就只是把卵產在「嬰兒食品」旁邊,這點就與蜘蛛大不相同了,多數的蜘蛛都有護卵、護幼的行為,有的會把卵放在身上趴趴走、有的會結球、結網把卵重重包起來、有的甚至會分泌號稱「蜘蛛奶」的營養液餵養牠的孩子,直到孩子成年為止。 上述的育兒行為,都還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之內,但有些生活在沙漠、貧瘠地區的蜘蛛,牠的育兒方式就顯得有些恐怖,在以色列沙漠中有一種穹蛛,在產完卵之後,身體內建的倒數計時器就會開始作用,讓體內的器官一點一點的消化、溶解,這樣自體溶解的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孵化出來的小蜘蛛,能吃上一頓媽媽「親自」準備的大餐。 而非洲地區還有另一種穹蛛,具有高度的社會性,牠們被發現會用「社群」的力量,一起來養育孩子,當一隻還沒有生產過的雌蛛,遇到一群剛出生、飢腸轆轆的幼蛛時,體內的器官也會開始溶解,最後成為一盤「偽媽媽餐」,讓這群肚子餓得咕咕叫的幼蛛飽餐一頓。 育兒是一場自己跟環境的平衡遊戲 這次我們介紹了自然界中,三種不同的育兒例子,有不自己育兒的寄生型,也有父母合作的分工型,還有用身體育兒的犧牲奉獻型,不論是哪種形式,其實也代表了某種面對生存環境的選擇。 生產,是讓人成為父母的一個過程,但順利生產也只是跨過了一個門檻,開始要體會為人父母的操心與煩惱,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那句民間諺語:「手抱孩兒,才知爸母時。」父母的辛勞,只有當自己開始養育小孩時,才能真正體會呀! 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育兒書籍,但也讓不少的父母,產生出育兒上的焦慮與壓力,育兒固然重要,但維持家庭的健全與平衡,也同樣的重要,我想比起尋找「最好」的育兒方式,不如父母好好坐下來,討論出「最適合」的育兒方式吧! 這次我們「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特輯,就要在這裡先告一段落啦~不知道生態學家們,未來還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到什麼不可思議的爸媽經呢?
了解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