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森海
最新消息

2025/07/07
身體小記|小暑
快與慢,動與靜 ▋隨著天氣越漸炎熱,起床的時間約來越早,看著行事曆上添加的事項越來越滿,距離八月底的孵化日越來越近,一首「跑跑跑」突然間在心中響起(笑)。 前天早晨醒來,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想著剛才發生的夢境,夢境場景在移動的車子,在接到朋友的同時,朋友帶著他的夥伴——樹懶一同上車,樹懶從後座環抱著前面副駕駛座的我,彷彿支持著,並給予我滿滿安心、保護的能量,醒來的同時也感受到牠似乎訴說著:「保持耐心,安心等待,然後慢慢地行動」。 平衡,時刻回到內在,沒有過快與慢,你正在適當的節奏中 最近清理魂上身,大大的太陽最適合洗東西、曬東西了!除了日常清洗衣物之外,最近也將床被單清洗一番,晚上睡覺蓋著白天曬過的被子,聞著太陽的味道,感受太陽能量,身體彷彿躺在黃橘色的光芒的搖船上,輕柔地搖晃入眠。 ▋節氣來到小暑,「小」字面意思即還不到最炎熱的時間,雖然「暑」也表示太陽高掛天空的炎熱夏天,日頭每天勤奮的工作著,但接下來的大暑才是真正日頭炎炎的時節啊!如果接近中午在戶外,待不到30分鐘就會滿身大汗,口乾舌燥的感受蔓延至全身,好像怎麼補水都不夠似的,建議正中午不宜在室外一次待太久,也不宜因為熱而大口吃冰、喝生冷冰涼的飲品,反而會在體內累寒氣。如果想解暑、補水,喝些檸檬水加鹽巴、烏梅汁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在菜餚中加入多一些補水的瓜果元素,像是絲瓜、小黃瓜等,含水分高的水果也可以在正餐中多加一點份量,或是來點苦瓜,苦味降火之外,還能夠平衡身體的熱,恢復脾胃元氣。 ▋記得小時候阿嬤家的圍牆上,每到夏天都攀附了絲瓜,一般來說絲瓜會以棚架種植,但阿嬤就任憑絲瓜攀附在圍牆上生長,自由奔放,這樣的種植型態也跟澎湖的角瓜相似,澎湖當地多半不特別搭棚,因為澎湖風大,棚架容易被吹倒,反倒讓角瓜攀附在咾咕石上生長。除了台灣大多農民種植的傳統圓筒形的絲瓜之外,市面上還有適合生吃的蘋果絲瓜,小巧脆口,當作沙拉生食也是很不錯的搭配,絲瓜富含豐富的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正夏盛產的當令蔬果,除了生食、清炒、煮湯之外,還有什麼不同的料理方式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道乾煎絲瓜排,將絲瓜的水份、甜份都完整鎖住,咬下一口是滿滿的鮮甜啊!說得我口水直流,趕緊來看看怎麼料理吧~ 𓂅 乾煎絲瓜排 【食材】圓筒型絲瓜(蘋果絲瓜也可以喔!) 【作法】 將絲瓜削皮,記得不要削太厚,多留一些青綠色的部分,保留脆口感,接著將絲瓜切程1.5~2公分的圓片厚塊。熱鍋,加少許的蔬菜油入鍋,待油熱轉小火,放入絲瓜厚塊,一面煎至白色絲瓜肉透明後,再翻面煎至兩面白色部分轉變透明且外面一圈微焦,即可關火。過程中可以加蓋讓絲瓜透過熱對流加速熟成,最後再撒上自己喜歡的香料鹽巴,即可起鍋開動啦! 小撇步:鍋中的油建議不要太多,以避免絲瓜過油,油量剛好讓兩面絲瓜都可以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油即可。
2025/06/30
人們與他的海 #4|海,是一條通往遠方的路
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除了勇氣 除了堅持 除了夢想還得擁抱生命的浪花品嚐歲月的鹽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海洋就在你的心中——〈航向海洋〉楊牧 如果你不是「職業」的海人,當你跟別人說:「我想要航向海洋。」你覺得會收到什麼樣的反饋呢?我想一大半以上的回應,應該都是勸阻吧。 雖然我們生長在海島上,但普遍來說,多數的人並不太熟悉海洋,看到的海洋相關新聞,又可能是各種的海難事件(畢竟,海上又度過平安無事的一天,並不會上新聞),所以對海有種未知的恐懼。而就算學生時代學過潮汐、波浪、海洋學,或其他的海洋知識,但我們的海洋「經驗」還是無法由知識獲得,我們依舊沒有真正認識海洋。 這個月我們跟台灣在推動認識星空,並用星空來作為海上導航的「台灣星空航海協會」,做了幾次的聯繫與訪談,深刻的體會到要認識海洋,就必須要累積多一點的海洋經驗,而協會的成員也透過一次次的星空航行,對海洋有了不同的體悟與看見。 說了這麼多,我們這次就是要來聊聊航海。 在現代的航海學中,將航海的知識分為地文航海、天文航海、電子航海,另外,再搭配航海儀器學、氣象學與海洋學,應該有不少人看到這裡,就會想要打退堂鼓了,怎麼航海要學習的東西這麼多、這麼繁雜。確實,為了因應在海上的各種可能與挑戰,船舶與航海方式都不斷地在演進。 時至今日,一艘沒有引擎、沒有全球定位、沒有通訊導航系統的船,還會有人願意行駛出航嗎?就在今年,一位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帶領著11人團隊乘著一艘名為Alingano Maisu(在密克羅尼西亞語中,指的是掉落的麵包果*)的船,從帛琉啟航,橫跨逾2100公里、歷時近20天,在整段趟航程中,沒有依賴現代科技的幫忙,只靠著風與海流來移動、藉著星象來判位導航,以南島民族的傳統航海術,跨越了這片大海,在5月8日順利抵達蘭嶼。 美拉尼西亞:有形無形的餽贈文化——庫拉圈 圖片來源:紅貝殼項鍊|Wikimedia Commons/ By Brocken Inaglory - Own work, CC BY-SA 3.0 早在公元前3千至1千年左右,南島民族就已經開始運用「傳統航海術」,在太平洋上的小島遷移,而太平洋上的三大島群: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也都有著與航海相關的文化,像是在美拉尼西亞地區,就有著一種很特別的交換或餽贈文化——庫拉圈(Kula ring),在這個文化圈中,有兩種重要的信物,一個是紅貝殼項鍊,另一個是白貝殼手鐲,這兩個信物會在不同的部落間做交換,並且依照著固定的方向,項鍊是以順時針方向,在各個島嶼間傳遞,而手鐲則是以逆時針傳遞,在信物傳遞的過程中,傳遞者的社會地位也會跟著提升,而長途跋涉後,也會將有形與無形的贈禮帶回自己的部落,讓部落能共享贈禮,維持部落內的穩定與和諧。 玻里尼西亞:擅長解讀自然訊息的「尋路人」 圖片來源:星羅盤|左 Wikimedia Commons/ By Newportm, , CC BY-SA 3.0,傳統雙身獨木舟|右 Wikimedia Commons/ By HopsonRoad , CC BY-SA 2.0 在玻里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有著能承載這些航海技術與知識經驗的重要角色,那就是那就是尋路人(或是被稱為領航員),玻里尼西亞是太平洋中一塊廣大的區域(南北約7600公里,東西寬9000公里),所以這些尋路人要能讀懂風、浪、雲、星星、月亮、太陽、鳥、魚等自然傳來的訊息,才能在這片寬廣的海域中,跨島移動不會迷航。 密克羅尼西亞: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 而在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會透過夜晚的星象來定位,因為在他們傳統的航海術中:「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藉由這些代表星的方位,以及航行中不斷變化的星象,他們就能領著船,在不同的島嶼間自由的移動。 圖片來源:Canva AI 南島民族在海上遷徙的路徑,一直是人類學家很好奇的事,依照不同的證據觀點,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起源學說,而目前最廣為被學者們支持的理論,指出台灣很可能就是南島民族南向遷徙的起點,或許我們可以向島嶼上的先民們學習,再次喚起屬於我們的航海魂,共創屬於我們的海洋經驗與文化。 *言外之意是指,藉由這艘船分享出的航海知識,就如同掉落在大地上的麵包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撿拾取用,所以又代表著「無私地分享」。
2025/06/27
人們與他的海 #3|海,是孕化建築的舞者
依海而住的人們,總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要能安住在此,不僅要敬畏著大海,也要有勇氣跟祂討取,在應對進退之間,踏著堅毅的步伐。於是,海進入到他們的生命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海洋系列的第三篇,這週我們要來談談海洋的「住」。 提到住這個主題時,最直接會想到的,應該就是住在海邊的民族,所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海洋建築形式,以及那些使用跟海洋有關的建築材料,這次我們分別從台灣本島西邊的澎湖,與東邊的蘭嶼來看看吧~ 抵擋強勁海風的澎湖菜宅——玄武岩與珊瑚礁的閩南式建築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澎湖群島的地勢平坦,夏季時氣候穩定、艷陽高照;冬季時東北季風吹拂、冷風強烈,所以在地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就結合了民族與生活型態的建築風格與形式,在建築上可以看到一些融合文化的房屋格局與喜字裝飾,以及因應生活型態的空間規劃,像是厚而堅實的牆體,能讓室內達到隔熱與抵禦強風的需求,平坦微斜的屋頂,還能提供一些曬農漁產品的空間。 在材料上,則是運用了大量的玄武岩與海裡的珊瑚礁,真的是依海而生的建築。當地人稱珊瑚礁石為「咾咕石」,「咾咕石」不僅僅會運用在房屋上,也會用在菜園四周的圍牆上,而這種為了抵擋強風,而替蔬菜們搭建的圍牆、宅子,在澎湖被稱為「菜宅」,是不是很可愛的感覺呢?這也是為了抵抗強勁海風,而孕育出的另類建築。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Prattflora,中/ Wikimedia Commons_Sekisama,右/ 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材料取於生活的山林海岸——三種功能缺一不可的蘭嶼傳統家屋 由於蘭嶼的山與海相鄰,不像在廣闊的內陸平原地區,由於區域內的採光與風向相似,所以房屋的坐相大多會相同,而蘭嶼的房屋則是依著地勢與海岸而定,採座山面海的方位。雅美(達悟)族的傳統建築家屋,通常會包含三種不同功能的房舍:主屋、工作房與涼台。一般我們常聽到的地下屋,指的是其中的「主屋」,由於主屋是採用半穴式的方式構築,所以主體結構多半會在地面下1至2公尺深的凹穴中,從人的視角來看,就只有屋頂會露在地面上,所以又被成稱為地下屋,而這樣的建築特性,能抵擋強勁的東北風與颱風的襲擊,減少房屋的毀損。 圖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工作房顧名思義,就是要工作的地方,所以要有較好的採光,以及收納工作的物品、農漁產品、與工具的空間,所以往往會打造成兩層式的建築,而高度上通常會高於主屋,所以又被稱為「高屋」。高屋是建於凹穴中的干欄豎壁式建築,下層是作為儲物空間,放置工具、柴薪、糧食等各式物品,而上層則是白天工作的空間。 涼台採用的是欄杆式無牆的建築,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時光,提供一個通風、遮陰、避雨、納涼的舒適空間,是夏季時日常生活、交誼的主要場所,由於涼台無牆又相對較高,具有較好的展望,所以也被稱為瞭望台。 而這些雅美(達悟)族家屋的建築材料,也是取自於島上所孕育的材料,以山林與海岸來打造房屋,像是築屋所需要的龍眼木、麵包木,會從所屬家族的樹林中選取,依照傳統的規範與儀式來取用,而用來興建圍牆、豎壁的安山岩卵石,則是會從海岸邊取回。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WU PEI HSUAN,中/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右/ Wikimedia Commons_Hst0129 不論是在澎湖或蘭嶼,依海而住的人們,總是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海與海風在他們的生活裡,依舊是那讓人敬畏的存有,但也不再只是恐懼與威脅,而是能進入到他們生活,讓他們更能安住在此的陪伴。 *在撰寫這段文章時,有個意外的小插曲,在蒐羅蘭嶼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到原來蘭嶼在地的原住民,對於族名到底應該是雅美族還是達悟族,這一件事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而原民會目前寫到他們的族名時,則是會以「雅美(達悟)族」來表示。
2025/06/20
身體小記|夏至
▋聽到「夏至即將來到」,心中湧上一股興奮,身體也彷彿隨著太陽的韻律,變得晚一點睡,早一點起。近日都還沒等到鬧鐘響,身體早已被陽光喚醒,房間的窗子雖有布簾遮擋,但夏天的陽光真的有夠烈艷,透著白色布簾直直的灑落,彷彿小時候爸爸從一樓喚醒我的早晨,聲音宏亮、穿透力強壯,他會喊著:「太陽都曬屁股了!吃早餐啦~」聽到關鍵字「早餐」,嗜吃的我當然趕緊跳起來,有時還忘了刷牙洗臉呢!(笑) 提到早餐,兒時我最喜愛的就是蛋餅,不是一般西式早餐店的薄皮蛋餅,而是中式早點的那種厚厚的粉漿蛋餅,香香的蛋香味搭配上脆口的高麗菜,再喝上一杯帶有焦香氣味的豆漿,成了我兒時早晨的經典搭配,如果有時間,乾媽也會帶上我和妹妹一起去市場,採買之餘,還要來上一碗大骨鹹粥、米粉湯,或是一碗米苔目湯,配上幾樣小菜,用暖暖的一碗來開啟一天的早晨。說到吃的真的是停不下來,雖然現在飲食習慣早已改變許多,早上也吃不了過重口味或偏油膩的食物,但這些兒時美味仍舊存在,為我帶來滋養,我也依舊是那個嗜吃的小女子。 ▋夏至是一年當中日照最長的一天,陽氣到達到頂峰,也相對地過了這一天陰的能量也逐漸擴展,也正是俗話所說的「夏至一陰生」的解釋。燥熱大概是這個時節開始最大的感受了,也或許心境上有些許煩雜,宜來點解熱消暑的飲品為身體解解燥,除了大家熟知的綠豆湯之外,紅豆湯也是一個不錯得選項,除了清熱之外還有排濕的功效。記得早些幾年前參與了樸門課永續生活設計課程,學員之間每次會輪流準備點心,當時炎炎夏日有位同學準備了一種飲品,喝來消暑又解熱,味道清甜酸甘,生津又止渴啊,後來一問之下來知道是由紅豆、綠豆、黑豆以及烏梅所煮成的「烏梅三豆湯」,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非常適合在炎熱的夏天飲用,有助於消暑解熱,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適合作為夏至開啟的日常飲品。 ▋一直以來我都深深相信生病是身體寫給你的一封情書,除了回來觀照身體好好傾聽之外,也有許多時刻,我是想也想不透的,究竟身體要說些什麼呢?最近身體的濕疹再度攀上肚皮,腦中慣性開始檢視過去種種的飲食、作息和行為,有沒有哪個環節造就了濕疹的症狀?一邊在瑜伽墊上伸展,一邊從頭到腳的搜尋,想到一半,腦中突然浮現伴侶最近抽到的彩虹卡訊息——我接納自己一直保留著那些不適用的舊模式,頓時豁然開朗,想著伴侶最近也深受身體的病苦,也在探尋讓身體更健康的樣貌,卻忘了接納那些已經存在的舊模式,我想正是這些舊傷為我們帶來了更加豐沛的生命樣貌吧。 想著想著,我邀請伴侶一起感謝身體,相信帶著愛與覺知的行為都能帶來療癒的效果,感謝身體支持我的行動,讓我可以穿所自如;感謝身體的接收與給予,自在的流動與交流;感謝身體帶來的訊息,讓我有機會能夠停下腳步,好好觀照、對話、對應......我們在感謝聲中睡去,也在感謝之中甦醒。 𓂅 烏梅三豆湯 【食材】紅豆、綠豆、黑豆各兩小把,烏梅10顆,喜甜者可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作法】 將三種豆子、烏梅洗淨泡水,放入鍋中,再加入2000毫升的飲用水,放入電鍋熬煮50分鐘至一小時,即可將豆子瀝出,直接飲用。 小撇步:不將豆子煮至開花,可以減少澱粉釋放,飲品會更加清爽。





關於森海
走入森海的背後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各專業領域中交流,共同建築著彼此理想的生活藍圖,一起思辨著「個人」、「組織」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作品/服務
走入森海提供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專業服務,也是一個共享永續理念的平台,期許讓人與自然永續共存,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森海的文章涵蓋了生活議題、科普知識、創作等多元主題,期許能啟發讀者對永續發展的思考和行動。
2025/07/07
身體小記|小暑
快與慢,動與靜 ▋隨著天氣越漸炎熱,起床的時間約來越早,看著行事曆上添加的事項越來越滿,距離八月底的孵化日越來越近,一首「跑跑跑」突然間在心中響起(笑)。 前天早晨醒來,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想著剛才發生的夢境,夢境場景在移動的車子,在接到朋友的同時,朋友帶著他的夥伴——樹懶一同上車,樹懶從後座環抱著前面副駕駛座的我,彷彿支持著,並給予我滿滿安心、保護的能量,醒來的同時也感受到牠似乎訴說著:「保持耐心,安心等待,然後慢慢地行動」。 平衡,時刻回到內在,沒有過快與慢,你正在適當的節奏中 最近清理魂上身,大大的太陽最適合洗東西、曬東西了!除了日常清洗衣物之外,最近也將床被單清洗一番,晚上睡覺蓋著白天曬過的被子,聞著太陽的味道,感受太陽能量,身體彷彿躺在黃橘色的光芒的搖船上,輕柔地搖晃入眠。 ▋節氣來到小暑,「小」字面意思即還不到最炎熱的時間,雖然「暑」也表示太陽高掛天空的炎熱夏天,日頭每天勤奮的工作著,但接下來的大暑才是真正日頭炎炎的時節啊!如果接近中午在戶外,待不到30分鐘就會滿身大汗,口乾舌燥的感受蔓延至全身,好像怎麼補水都不夠似的,建議正中午不宜在室外一次待太久,也不宜因為熱而大口吃冰、喝生冷冰涼的飲品,反而會在體內累寒氣。如果想解暑、補水,喝些檸檬水加鹽巴、烏梅汁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在菜餚中加入多一些補水的瓜果元素,像是絲瓜、小黃瓜等,含水分高的水果也可以在正餐中多加一點份量,或是來點苦瓜,苦味降火之外,還能夠平衡身體的熱,恢復脾胃元氣。 ▋記得小時候阿嬤家的圍牆上,每到夏天都攀附了絲瓜,一般來說絲瓜會以棚架種植,但阿嬤就任憑絲瓜攀附在圍牆上生長,自由奔放,這樣的種植型態也跟澎湖的角瓜相似,澎湖當地多半不特別搭棚,因為澎湖風大,棚架容易被吹倒,反倒讓角瓜攀附在咾咕石上生長。除了台灣大多農民種植的傳統圓筒形的絲瓜之外,市面上還有適合生吃的蘋果絲瓜,小巧脆口,當作沙拉生食也是很不錯的搭配,絲瓜富含豐富的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正夏盛產的當令蔬果,除了生食、清炒、煮湯之外,還有什麼不同的料理方式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道乾煎絲瓜排,將絲瓜的水份、甜份都完整鎖住,咬下一口是滿滿的鮮甜啊!說得我口水直流,趕緊來看看怎麼料理吧~ 𓂅 乾煎絲瓜排 【食材】圓筒型絲瓜(蘋果絲瓜也可以喔!) 【作法】 將絲瓜削皮,記得不要削太厚,多留一些青綠色的部分,保留脆口感,接著將絲瓜切程1.5~2公分的圓片厚塊。熱鍋,加少許的蔬菜油入鍋,待油熱轉小火,放入絲瓜厚塊,一面煎至白色絲瓜肉透明後,再翻面煎至兩面白色部分轉變透明且外面一圈微焦,即可關火。過程中可以加蓋讓絲瓜透過熱對流加速熟成,最後再撒上自己喜歡的香料鹽巴,即可起鍋開動啦! 小撇步:鍋中的油建議不要太多,以避免絲瓜過油,油量剛好讓兩面絲瓜都可以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油即可。2025/06/30
人們與他的海 #4|海,是一條通往遠方的路
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除了勇氣 除了堅持 除了夢想還得擁抱生命的浪花品嚐歲月的鹽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海洋就在你的心中——〈航向海洋〉楊牧 如果你不是「職業」的海人,當你跟別人說:「我想要航向海洋。」你覺得會收到什麼樣的反饋呢?我想一大半以上的回應,應該都是勸阻吧。 雖然我們生長在海島上,但普遍來說,多數的人並不太熟悉海洋,看到的海洋相關新聞,又可能是各種的海難事件(畢竟,海上又度過平安無事的一天,並不會上新聞),所以對海有種未知的恐懼。而就算學生時代學過潮汐、波浪、海洋學,或其他的海洋知識,但我們的海洋「經驗」還是無法由知識獲得,我們依舊沒有真正認識海洋。 這個月我們跟台灣在推動認識星空,並用星空來作為海上導航的「台灣星空航海協會」,做了幾次的聯繫與訪談,深刻的體會到要認識海洋,就必須要累積多一點的海洋經驗,而協會的成員也透過一次次的星空航行,對海洋有了不同的體悟與看見。 說了這麼多,我們這次就是要來聊聊航海。 在現代的航海學中,將航海的知識分為地文航海、天文航海、電子航海,另外,再搭配航海儀器學、氣象學與海洋學,應該有不少人看到這裡,就會想要打退堂鼓了,怎麼航海要學習的東西這麼多、這麼繁雜。確實,為了因應在海上的各種可能與挑戰,船舶與航海方式都不斷地在演進。 時至今日,一艘沒有引擎、沒有全球定位、沒有通訊導航系統的船,還會有人願意行駛出航嗎?就在今年,一位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帶領著11人團隊乘著一艘名為Alingano Maisu(在密克羅尼西亞語中,指的是掉落的麵包果*)的船,從帛琉啟航,橫跨逾2100公里、歷時近20天,在整段趟航程中,沒有依賴現代科技的幫忙,只靠著風與海流來移動、藉著星象來判位導航,以南島民族的傳統航海術,跨越了這片大海,在5月8日順利抵達蘭嶼。 美拉尼西亞:有形無形的餽贈文化——庫拉圈 圖片來源:紅貝殼項鍊|Wikimedia Commons/ By Brocken Inaglory - Own work, CC BY-SA 3.0 早在公元前3千至1千年左右,南島民族就已經開始運用「傳統航海術」,在太平洋上的小島遷移,而太平洋上的三大島群: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也都有著與航海相關的文化,像是在美拉尼西亞地區,就有著一種很特別的交換或餽贈文化——庫拉圈(Kula ring),在這個文化圈中,有兩種重要的信物,一個是紅貝殼項鍊,另一個是白貝殼手鐲,這兩個信物會在不同的部落間做交換,並且依照著固定的方向,項鍊是以順時針方向,在各個島嶼間傳遞,而手鐲則是以逆時針傳遞,在信物傳遞的過程中,傳遞者的社會地位也會跟著提升,而長途跋涉後,也會將有形與無形的贈禮帶回自己的部落,讓部落能共享贈禮,維持部落內的穩定與和諧。 玻里尼西亞:擅長解讀自然訊息的「尋路人」 圖片來源:星羅盤|左 Wikimedia Commons/ By Newportm, , CC BY-SA 3.0,傳統雙身獨木舟|右 Wikimedia Commons/ By HopsonRoad , CC BY-SA 2.0 在玻里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有著能承載這些航海技術與知識經驗的重要角色,那就是那就是尋路人(或是被稱為領航員),玻里尼西亞是太平洋中一塊廣大的區域(南北約7600公里,東西寬9000公里),所以這些尋路人要能讀懂風、浪、雲、星星、月亮、太陽、鳥、魚等自然傳來的訊息,才能在這片寬廣的海域中,跨島移動不會迷航。 密克羅尼西亞: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 而在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會透過夜晚的星象來定位,因為在他們傳統的航海術中:「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藉由這些代表星的方位,以及航行中不斷變化的星象,他們就能領著船,在不同的島嶼間自由的移動。 圖片來源:Canva AI 南島民族在海上遷徙的路徑,一直是人類學家很好奇的事,依照不同的證據觀點,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起源學說,而目前最廣為被學者們支持的理論,指出台灣很可能就是南島民族南向遷徙的起點,或許我們可以向島嶼上的先民們學習,再次喚起屬於我們的航海魂,共創屬於我們的海洋經驗與文化。 *言外之意是指,藉由這艘船分享出的航海知識,就如同掉落在大地上的麵包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撿拾取用,所以又代表著「無私地分享」。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