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與他的海 #4|海,是一條通往遠方的路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6/30

你說要航向海洋
那麼航向海洋吧
但是要記住

除了勇氣 除了堅持 除了夢想
還得擁抱生命的浪花
品嚐歲月的鹽

你說要航向海洋
那麼航向海洋吧
但是要記住

海洋就在你的心中

——〈航向海洋〉楊牧

如果你不是「職業」的海人,當你跟別人說:「我想要航向海洋。」
你覺得會收到什麼樣的反饋呢?我想一大半以上的回應,應該都是勸阻吧。

雖然我們生長在海島上,但普遍來說,多數的人並不太熟悉海洋,看到的海洋相關新聞,又可能是各種的海難事件(畢竟,海上又度過平安無事的一天,並不會上新聞),所以對海有種未知的恐懼。而就算學生時代學過潮汐、波浪、海洋學,或其他的海洋知識,但我們的海洋「經驗」還是無法由知識獲得,我們依舊沒有真正認識海洋。

這個月我們跟台灣在推動認識星空,並用星空來作為海上導航的「台灣星空航海協會」,做了幾次的聯繫與訪談,深刻的體會到要認識海洋,就必須要累積多一點的海洋經驗,而協會的成員也透過一次次的星空航行,對海洋有了不同的體悟與看見。

說了這麼多,我們這次就是要來聊聊航海。


現代的航海學中,將航海的知識分為地文航海、天文航海、電子航海,另外,再搭配航海儀器學、氣象學與海洋學,應該有不少人看到這裡,就會想要打退堂鼓了,怎麼航海要學習的東西這麼多、這麼繁雜。確實,為了因應在海上的各種可能與挑戰,船舶與航海方式都不斷地在演進。

時至今日,一艘沒有引擎、沒有全球定位、沒有通訊導航系統的船,還會有人願意行駛出航嗎?就在今年,一位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帶領著11人團隊乘著一艘名為Alingano Maisu(在密克羅尼西亞語中,指的是掉落的麵包果*)的船,從帛琉啟航,橫跨逾2100公里、歷時近20天,在整段趟航程中,沒有依賴現代科技的幫忙,只靠著風與海流來移動、藉著星象來判位導航,以南島民族的傳統航海術,跨越了這片大海,在5月8日順利抵達蘭嶼。

美拉尼西亞:有形無形的餽贈文化——庫拉圈

圖片來源:紅貝殼項鍊|Wikimedia Commons/ By Brocken Inaglory – Own work, CC BY-SA 3.0

早在公元前3千至1千年左右,南島民族就已經開始運用「傳統航海術」,在太平洋上的小島遷移,而太平洋上的三大島群: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也都有著與航海相關的文化,像是在美拉尼西亞地區,就有著一種很特別的交換或餽贈文化——庫拉圈(Kula ring),在這個文化圈中,有兩種重要的信物,一個是紅貝殼項鍊,另一個是白貝殼手鐲,這兩個信物會在不同的部落間做交換,並且依照著固定的方向,項鍊是以順時針方向,在各個島嶼間傳遞,而手鐲則是以逆時針傳遞,在信物傳遞的過程中,傳遞者的社會地位也會跟著提升,而長途跋涉後,也會將有形與無形的贈禮帶回自己的部落,讓部落能共享贈禮,維持部落內的穩定與和諧。

玻里尼西亞:擅長解讀自然訊息的「尋路人」

圖片來源:星羅盤|左 Wikimedia Commons/ By Newportm, , CC BY-SA 3.0,傳統雙身獨木舟|右 Wikimedia Commons/ By HopsonRoad , CC BY-SA 2.0

在玻里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有著能承載這些航海技術與知識經驗的重要角色,那就是那就是尋路人(或是被稱為領航員),玻里尼西亞是太平洋中一塊廣大的區域(南北約7600公里,東西寬9000公里),所以這些尋路人要能讀懂風、浪、雲、星星、月亮、太陽、鳥、魚等自然傳來的訊息,才能在這片寬廣的海域中,跨島移動不會迷航。

密克羅尼西亞: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

而在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會透過夜晚的星象來定位,因為在他們傳統的航海術中:「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藉由這些代表星的方位,以及航行中不斷變化的星象,他們就能領著船,在不同的島嶼間自由的移動。

圖片來源:Canva AI

南島民族在海上遷徙的路徑,一直是人類學家很好奇的事,依照不同的證據觀點,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起源學說,而目前最廣為被學者們支持的理論,指出台灣很可能就是南島民族南向遷徙的起點,或許我們可以向島嶼上的先民們學習,再次喚起屬於我們的航海魂,共創屬於我們的海洋經驗與文化。

*言外之意是指,藉由這艘船分享出的航海知識,就如同掉落在大地上的麵包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撿拾取用,所以又代表著「無私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