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餐桌系列專題的最終站,我們要準備收拾餐桌囉——剰食/廚餘的處理。
剰食/廚餘往往被當成是次等的材料或是廢料來處理,但剰食或廚餘就代表,沒有價值了嗎?又或是說,在享用美食的過程裡,難道一定就得製造出這些剰食或廚餘不可嗎?今天就讓我們來關注吃完餐點之後的事情吧!
飲食,一直都是我們在生活中,最直接影響到環境資源的一塊,尤其是隨著人口的增加,相關的問題更是被加乘放大。如何從飲食中來實現糧食與食材的有效或全利用,從源頭減少糧食與食材的浪費,讓剰食與廚餘的資源能再次被循環利用。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丟棄,而這些沒有被吃下肚的食物,在生產的過程裡,依舊消耗大量的水、土地和能源,所以食盡其用與全利用,不僅是減少料理與享用過程中對食材的浪費,更是對食物本身的一種尊敬,以及對資源的一種珍惜。
這幾年有不少的民間組織或政府單位,也開始推動一些相關的行動,像是藉由「食物銀行」將過剩的食物,發送給需要的人,或是設置「惜食專區」,透過特價促銷,鼓勵可以在時限內吃完的消費者,優先選擇「即期食物」,以減少食物放置到變質被丟棄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從認識食材開始,學習全食物的利用
你會發現不少的植物,其實是可以全株來食用的,透過利用根、莖、葉、果、皮⋯⋯等不同部位的特性,可以增加食物的風味,不僅減少浪費,還能增加我們對食材的認識和價值,減少廚餘的同時,還可以提升料理的創意。
利用不完還能共享,打造更具彈性的利用方式
食餘共享的概念,已開始被倡議與接受,將過剩或即期的食物與他人共享,不僅能有效減少食物浪費,還能促進社區之間的互助與連結。食餘共享的形式也有多種的呈現樣貌,從社區內小範圍的食物交換,到大型資訊平台上的食物共享,這些都在改變著人們對食物價值的認知。
例如,一些城市或地區已經開設了實體的食物共享冰箱或是空間,讓居民可以將自己家中過剩或無法及時食用的食物,拿去實體平台交換或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從而實現食物的再利用,這不僅能降低資源的浪費,還有助於建立更為和諧與友善的社會關係。
產生廚餘要回收,資源循環再利用
根據環保署110年的資料顯示,廚餘被丟入一般垃圾的量,占了總垃圾量近兩成的比例,不僅浪費了廚餘的價值,而廚餘中過多的水分,也會徒增焚化廠的負載與負擔,所以除了食材要妥善的利用與共享,減少食物的浪費之外,真的無法變成料理的廚餘,也要妥善地讓它進入個人或公共的回收系統,讓廚餘也能再次回到生產或天然的循環中。
食物之外還有食器
除了食物本身之外,餐具與食器的選擇也是永續餐桌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在疫情期間,考量到外食的衛生安全問題,有許多店家又開始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一次性的餐具會大量的消耗環境資源,而用完後,餐具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會消耗許多的能源,造成了而外的負擔,所以自備餐具、食器,其實還是比較永續的做法,如果真的需要使用到一次性的餐具,那麼也要盡量選擇自然食器,讓食器在使用後,也能較容易回到自然的循環裡,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邀請你,坐入永續餐桌,學習為飲食負責
永續飲食的理念不僅是一時的潮流,而是面向未來的重要趨勢。從對食材「食盡其用」的實踐,到「食物共享」的社會行動,同時,也關注餐桌上的其他面向,像是「廚餘的循環利用」和「食器的選擇」。這些選擇與行動,都是確保我們未來還能有餐桌能入坐,有大地能生產糧食與作物,能讓我們有個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