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海博物誌 ❍◯◌ 創刊囉!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8/08

為什麼寫博物學?
我想那是一種源自於對世界的好奇,
一種用身體去踏查世界的覺知與感受,
也是一種長時間去梳理自我與反思的過程,
最後透過整理與內化,
表達出讓人能理解的論述。
(當然,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博物學家,是我小時候最嚮往的職業之一)

看到「博物學」這三個中文字,通常給人就是包羅萬象的感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橫跨多種學問,又或是泛指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統稱,但若是將博物學套用在西方的詞彙中,則會對應到「Natural history」,直譯回中文的話就是自然史學。

等等!?

這個意思是指「博物學」跟「自然史學」相等嗎?總覺得這兩個學問間有些許的不同誒~


確實,以中文語意上觀點來看,「博物學」跟「自然史學」好像不是同一件事,博物學的語感比較像是一種跨領域的自然學科,而自然史學好像則在強調自然過往發生的歷史

這原因若是往回去溯源,或許跟自然科學的發展有關,早期的自然科學者,花費在自然裡做「觀察」記錄的時間,遠大於在研究室中做「實驗」的時間。

而在自然界中,我們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背後發生的過程與原因,多半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有時甚至需要從「過去」事件中,去找尋可能的蛛絲馬跡,來推敲事物或現象的真實原因。

像是好奇一隻蝴蝶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這個問題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像是附近可能有這種蝴蝶喜歡的花蜜、水源;又或是牠其實只是剛剛羽化出來,在這附近能找到牠剛脫出的蛹;又或是有股很強的氣流,將他從遠方吹送過來⋯⋯

但如果我們是第一次看到蝴蝶這種動物呢?對牠的食性、牠的生活史、牠與環境的關係也都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我們要怎麼樣來得到這個答案呢?

看似一個簡單的提問,但是背後卻需要不少觀察與探索的累積,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早期的自然研究學者,通常不會只專研在一個學科上,而且常常要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來為現在的疑惑尋找解答,所以「博物學」確實不只是跨領域也要通古今,也會讓人有機會不斷地進行反思

隨著時代推演至今,現在的學科越分越細,讓人能專研到很深的地方,但也往往需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過程中容易少了一些反思的機會,也容易讓知識變成空泛的架構,沒有自己的感覺與論點。

隨著網路與AI的蓬勃發展,各種的偽科學與錯誤訊息可能也會越來越多,若我們的學習方式不改變,那麼也許有一天,現有的學習法,會帶我們走向混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