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海博物誌|以昆蟲為師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8/31

大自然缺失症

法布爾的《昆蟲記》,被稱做是昆蟲界的史詩,書中的文筆輕鬆還富有故事性,而且描述起各種昆蟲的習性,真實性上也絲毫不馬虎,可說是一套能帶人潛入昆蟲世界的科普著作。

為什麼法布爾能如此細膩的去書寫昆蟲,我想這是因為他投注了很多的時間在「觀察」昆蟲吧!反觀現下的社會,我們要搜尋到這些昆蟲的習性,其實並不困難,甚至只要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可以查到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訊,但你有沒有一種感覺,雖然這些知識或資訊可以快速地取得,但是我們卻少了從「觀察發現」到「歸納統整」的過程,也少了過程中會去真實經驗與體驗的過程,所以這樣的理解,只會停留在字面上,而不會有身體的感受。

親近自然,對於還在成長發展中的兒童,是極為重要的事

這樣的感受是重要的嗎?2005年美國兒童與自然網絡的共同創辦人理查.洛夫,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出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雖然這個詞語並不是醫學上已證實的病症,但確實是理查.洛夫以自身經驗與觀察到的問題。而大自然缺失症指的就是人在長時間與自然斷聯後,可能導致大人與小孩出現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想像力與好奇心,甚至出現有憂鬱、焦慮或躁鬱等身心失衡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人去接近大自然,去經驗與體驗自然裡的一切,那麼可能就可以改善身心的問題、提升注意力與想像力,所以也可以說親近自然,對於還在成長發展中的兒童,是極為重要的事。

因為「看見」而產生「為什麼」的好奇心

印象中,我小時候就讀的幼稚園靠近山邊,所以光是在園內探索,就能時常看見各種有趣的昆蟲事,有時是看見不同的螞蟻在牆壁上行軍,或是在搬運各種的食物;有時會看見比平常蚊子還大兩三倍的大蚊子,默默在窗邊跳舞;有時會看見身形扁平的鍬形蟲,趴在樹上或是地上⋯⋯。彷彿只要你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各種小故事,就在你的身旁發生,也因為看見各種事不斷地發生,於是就讓我對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產生出各種的好奇,而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於是我也開始漸漸去閱讀各種的科學讀物。

過去這十年裡,我和幾個夥伴陪伴著不同的學校,帶領不同的孩子們走入到自然裡,我們一起在自然中生活、遊戲,一起去體會在自然中的所有感受,而這些感受有助於去同理他人或動植物、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慣性行為,甚至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在現代的社會裡,從網路來取得各種的資訊與知識,是相當地快速與便利,但卻也抹去掉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經驗世界的機會,也減少了我們專注在「觀察」上的時間

而網路也如同兩面刃,他可以快速地提供大量的資訊,但也需要自己去識讀或查證真偽,另外,網路上的廣告或是推播,都是不斷地提供你「分心」的機會,所以也有人為了查資料上網,最後一小時過去之後,卻早已忘記自己最初打開手機或電腦,是為了要查什麼資料,這都是現代人要面臨的新考驗。專注力的下降,會導致許多的「後遺症」,像是效率低下、觀察力降低、疲累、壓力增加等等。

所以在空閒時,不要只是待在家中「休息」,或許走去戶外、走入自然,更能讓我們好好放鬆、充電,讓我們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2018 年世衛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
相較於歐美國家,臺灣與亞洲區域的青少年,在網路遊戲成癮的比例較高,也表示孩童處於較高風險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