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淋淋的梅雨已來到,窗外一片雨濛濛,連日的雨下個不停,洗了衣服在陽台晾了兩天,摸起來還是有些潮濕感,所幸也就不晾了,收到室內吊起來,開啟除濕機試著除去濕氣。好奇心驅使查了一下全台天氣,才發現這週幾乎全台有雨。
芒種時節下雨是好兆頭,有句話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說明了芒種、端午如欲雷雨,象徵今年會是豐收的一年,在炎熱夏季的開端,雨水對農作的滋潤尤其的重要,這波梅雨鋒面帶來的雨水滋養了整個台灣的土地,滋養了農作、滋養了乾涸的土壤、填滿了埤塘,河川小溪能夠持續潺潺的流淌,一路流向海洋。
▋從宜蘭搬到基隆也數個月了,對於下雨也早就習以為常,但不同的是整個雨的城市氛圍還是有許多的不一樣。宜蘭有廣闊的平原,往向海的那一邊,雨一直下卻也不回濕悶,加上我住在靠近山多一些的冬山,雨好像多了一絲絲森林的清新;基隆是丘陵地,山多、平原少,視野感受相對收限,離海的距離很近,雨的味道好像多了幾分鹹鮮,雨天走在海港邊,耳邊彷彿傳來一首港都夜雨的曲調,歌詞其中有一句,「啊~海風野味,港都夜雨落抹離」,將港邊海風的味道和基隆下雨的情景描述的活靈活現,你說港邊的味道帶有一絲鮮味,他寫「野味」似乎更為貼切,而與也是如同描述一般地不斷落下,一滴一滴的不分離,想想就覺得真有趣,雖然歌詞描述的是異鄉人在基隆港都的悲傷故事,惆悵的心情來和雨做連結搭配,是雨給大部分人的意象,但,對我來說,雨反而是一種親切、家鄉、安心又熟悉的感受。
移居基隆的日子,
有雨,是兒時的記憶,
有晴,是此刻的鮮明。
▋最近有些網路社群使用的發現,像是我在網路社群上的發文減少了,也才發現自己對雲端大眾說話渴望降低了,這個轉變好似從去年九月、十月開始發酵的,過去很習慣也喜歡在網路分享大小心情、生活記事、自我覺察等等,小小的腦袋有著好多好多想和世界分享的,但自從認識伴侶、心定下來之後,好像那份分享的渴望慢慢的不一樣了。
直到現在,我也還說不上來有哪些明確的轉變和原因,但心裡更加的「安在當下」是真的,偶爾安靜下來的時候,我也會問問自己,我還是我嗎?每次答案都稍許不同,但心中很肯定的是,不管子萱變得如何,我仍舊愛著這個子萱。打著這句話,不經讓我回想起幾年前一個高中老師發文寫過的一段話,「認識自己,花了一二十年;接納自己,再花了一二十年;餘生都要熱愛自己」,是啊,能不能一輩子都熱愛自己,不論有多少個我們不認識的面向,皆能安然的享受每個當下,誠然的愛。
人一直在變,
認識自己也是一輩子的事,
我們能不能即使不認識自己,
也全然的接納、愛著自己呢?
▋芒種時節和梅雨一同作用,時而潮濕低溫,時而悶熱難耐,端午過後,就是明確收起厚衣服、厚被子的時刻了,陽氣逐漸的上升,體內的燥氣也不自覺讓臉上長出一兩個痘子,身體累積一些濕氣,濕疹、蕁麻疹也在這時候找上門。這時候適合吃些補充水分、滋養身體的食材,像是小黃瓜、秋葵、白木耳等等,也適合來些涼爽消暑的清熱食材,像是綠豆、薏仁等。
記得阿嬤說秋葵顧胃,我也很喜歡吃,這個時節開始盛產秋葵,前幾天在市場看到買了一大包回來,但想想除了川燙之外,我好像也鮮少做其他的變化,今晚就跟伴侶一起腦力激盪,用不同的切法就變化出不同的食材樣貌,切成花狀薄片、斜薄片,還可以切段, 清炒或川燙都可以是不同的烹調方式,變出一桌秋葵變出一桌秋葵料理,好好吃啊~秋葵除了可以為人體補補身體所需黏液,增加腸胃道健康,還富含多種礦物質,真的是夏日的身體滋養好食材,還不趕快吃起來!
𓂅 清炒秋葵杏鮑菇
【食材】秋葵4根、杏鮑菇1個、薑片4-5片
【作法】
將秋葵、杏鮑菇、薑片斜切薄片備用,熱油鍋,將薑片放入煸至周邊捲曲,再放入杏鮑菇炒至些微上色,最後加入秋葵拌炒,用香料鹽調味後即可起鍋。
秋葵以不同的切法,就會呈現不同的口感和造型,切成小花圓片也是十分討喜的,灑在料理上不僅好看又好吃,增加口感豐富度,也為健康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