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智庫「Ember」在今年的4月8日,發表最新一期的《Global Electricity Review 2025》報告,在報告中指出2024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總電力供應量的32%,創歷史新高,顯示全球對於再生能源的重視提高,也積極發展再生能源。
而針對2024年全球的能源供應與用電情況,報告裡也提出三個重要的焦點訊息:
- 低碳能源發電占比40.9%
- 太陽能的發電成長率創六年來新高占比+29%
- 電力需求受熱浪影響成長+4.0%
這樣的數據資料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由於地球持續暖化,讓全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與衝擊,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球的共識,而在現在化生活中,「用電」真的是很難避免,所以如何供電就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全球都積極的在發展低碳能源(雖然,有時會遇到一些瘋狂的政治人物,選擇背道而馳⋯⋯),讓低碳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占比提升。
常見的再生能源種類有太陽能、風力、水力、海洋能、地熱能,這些供電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而太陽光電板的製成技術近年來不斷地提升,不只在材料上做調整,在整體的製程上也有突破與改良,大大降低製程上與回收所造成的汙染,但太陽光電板的設置,勢必也會造成生態環境上的衝突,而產電也只有在日照充足的白天,所以如何在大量產電時儲存多餘的電能,讓供電能持續與穩定,也是太陽能的一大挑戰。
去年全球為了調節熱浪或是寒流的來襲,需要花費額外的能源來維持室內的氣溫,導致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使用,若又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似乎又會提高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氣候的發生率,在這樣的循環之下,人類的未來將相當堪憂。而全球的電力需求提升,其實不僅僅是熱浪造成,近年來AI技術的廣泛運用,也是能源需求與消耗成長的重要,也在在提醒我們科技的使用,應該要有所節制才是。

我們的能源要如何轉型?
現在在網路上搜尋能源相關的資訊,可以看到數以千百計的文章,對於各種供電能源的優缺點,也都有清楚條列,那為何我們對於能源要如何轉型還是常常爭論不休呢?
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因為「沒有一種能源」能只提供好處,而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就算是再生能源也會帶來生態開發、破壞環境的疑慮,像是風機運作的聲響,對在地居民生活的衝擊,或是影響鳥類在遷徒時的安全;設置光電板所帶來的反射光線,可能會造成附近居民的光害,或是大規模開發地面光電場,對生態環境會有衝擊與潛在的威脅,所以能源變成人人需要,卻難以抉擇與設置的難題。
我想最重要的部分,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說穿了能源帶來了便利與舒適,但是如同一種慢性毒藥,我們很難同時要能源供給不斷地成長,又要環境與自然生態都不被破壞。如果我們想著要減緩全球暖化,但是卻使用著用燃燒的方式來供電,而且大量地使用高耗能的產品,這樣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在發展低碳與再生能源的同時,我們也該審視自己對於能源的使用,是不是能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選擇相對不耗能的低碳生活、選擇低耗能的產品與食物,從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轉型能源的使用,也透過消費選擇來改變生產端的能源使用方式與來源,徹底來場生活與能源的大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