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調撥時間的魔法|日光節約時間
在10月27日歐洲中部時間的凌晨3點,歐盟地區會一起調慢時間1小時,這代表著今年歐洲的夏令時間到了尾聲⋯⋯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並沒有分夏、冬令時間,因為在低緯度地區,一年之中的日照時間變化並不算大,所以不會特別透過調整時間來改變作息,換取更多在日光下活動的機會,但對於離赤道遠、緯度高的地區來說,全年度的日照時間變化可是相當很大的,以極端的南北極圈內來說,甚至會有2到3個月的永晝與永夜發生,而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日照時間差異,在許多中高緯度地區的國家,會使用日光節約時間(或稱夏、冬令時間),來賺取更多在日光下的活動時間。最早提出現代夏令時間概念的人,是一位紐西蘭的昆蟲學者喬治·哈德遜。因為他是利用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去採集昆蟲,所以很在意下班後還有多少的日光時間能去做採集,於是他就想到夏天的時候,太陽早早就會升起,那何不早點開始工作?這樣的話,下班之後還能有好幾小時的日光時間,這樣就能有更多時間去戶外採集昆蟲了。而真正厲害的地方,並不是哈德遜想到了這個方法,而是他把腦袋裡的想法實際付諸行動。在1895年時,他向惠靈頓哲學學會提交了一篇論文,提議大家在夏季時,把時鐘往前撥動(提早)兩小時,這樣就可以獲得到更多的白晝時間,並傳達使用夏令時間能帶來的好處。而時至今日,已有許多地區實行夏、冬令時間來調整作息,而較多的日光時間,確實有帶來一些身心上的益處,但近年來也漸漸開始有人提出不同的聲音,認為這樣突然調快、慢時間的做法,會帶來額外的心理或生理壓力,造成睡眠不足、精神不佳,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以及行車與工作時的安全,認為應該取消這項調撥時間的政策。現在人的生活方式與工作型態差異很大,我們就算知道採用日光節約時間的利弊,也實在很難去評估如何調撥時間,才能讓所有的人都獲得好處,再加上現在國際間的交流頻繁,調整時間所影響到的層面,有時還可能會擴及到其他各國,我想這就是為何好幾年前,各地就有提出要廢除這項政策的討論,但多數政府還是遲遲不敢更動吧!希望藉由這篇日光節約時間的文章,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時間」運用的問題,雖然台灣夏冬之間,沒有這麼大幅度的日照長短差異,但透過些微的作息調整,我們還是可以為自己來賺取一些可用的日光與黑夜時間,而或許這一些的變動,就能提供我們突破現有框架,來達到節能、淨零的環境目標,或是能從本質調整對時間的使用方法,賺回與家人相處的幸福感~
2024/10/25
【旅人記事|What is the circle?】
印度的第二站: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Camphill 是從人智學發展出來,與特殊需求者一起生活的社區,並將專注放在每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障礙。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特殊的天賦和才能,每個人的需求,也能在合作的社區中得到滿足。讓人們共同成長、學習和實現自己的潛力。而更多關於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我在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 這段期間,剛好有參加到一個研討會,在研討會中,除了教我們如何照顧、陪伴特殊需求的人群,還有一些非常非常基本的人智學概念。雖然從小就在華德福教育中成長,但老師從來不教我們背後的理論。而是畢業之後才慢慢地開始理解:「原來我小時候是這樣被教育大的。」Special needs friends他們雖然生理上已經是成人,但是心智、行為的發展,可能還停留在孩童的階段,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發展狀態,所在研討會時,講述了以人智學角度的人類生理與心智發展觀點:0~7歲主要是發展意志(willing),7~14歲主要發展情感(feeling),14~21歲是發展思考(thinking),在這些發展階段應給予不一樣的養分。What is the circle?什麼是一個圓?如果問你什麼是一個圓?你會怎麼回答?可能是有個圓心,並且圓形到邊線的距離相等;或是想到兀:3.1415926⋯⋯等等,關於「圓」的定義。而在我的腦海中則浮現了很多的畫面,好像都回應著意志、情感、思考這三階段發展中,對圓不同的理解。0~7歲,在上小學以前,我記得我沒有學過任何數學,而關於「圓」的學習,我們是「跟圓玩」,有好多「圍圓」的遊戲,圍著圓繞圈圈,交織的圓、動態的圓、靜止的圓,每天早上進教室會先跟老師握手抱抱,然後就開始圍圓。「要怎麼圍出一個『圓』」?這真的非常有挑戰,就連現在很多成人也不見得做得到,它需要「我可以看見所有人,所有人也可以看見我」。We are playing with the circle.7~14歲,我們也沒有背數學公式,也不會一開始就使用圓規,而是做了很多關於「藝術」的圓,以藝術的方式去感覺「什麼是圓」,包括用陶土捏一個圓球,用雕刻刀刻一個木球,用鐵鎚敲出一個圓形曲面。我要用我的雙手感受什麼是圓,在捏陶的過程中,我要使用溫柔、平均的力道,在雕刻圓的時候,我要把所有稜角去掉,在敲打曲面的時候,我要有意識的去感受我使用的力量,是否一致。我該如何徒手作畫,就可以畫出「正圓」,在畫圓時,我需要掌握平衡的、整體的感受。We are feeling and sensing the circle.14~21歲,我們好像才真正進入思考的世界,去整合過去Willing跟feeling的經驗,藉由觀察現象去發現「公式」,就跟那些數學家一樣,我們觀察磁磚、觀察地圖、觀測星星,去思考公式演進的過程。我們開始尺規作圖、學圓錐曲線,發現圓形是無限的正多邊形,然後進入到微積分的領域。We are understanding what the circle is.於是我對「圓」的瞭解,好像不只是「圓的定義」與「圓的數學公式」,而是有身體上的記憶、情感的記憶、思考的記憶。這些都讓我在現在的生活中,無論是在團隊合作時,想起小時候的圍圓「我可以看見所有人,所有人也可以看見我」,或是在記得那是沒有稜角、擁有均衡力量、一體感的「圓」的特質,好像讓我擁有除了「知識」外的另一種能力。這就是用人智學概念,建構出對應到人類發展上的教育樣貌。同樣的,我們在Camphill裡,也會依據這些Special needs friends各自的心智發展階段,給予相對應的陪伴與協助,就如同我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一樣。
2024/10/21
身體小記|霜降
▋ 清晨天色變換越來越晚,被夏日熱辣陽光曬醒的記憶,仍舊存在肌膚的深處,這個時節的陽光,反倒像是出爐後放了一陣子的歐式麵包,切開散發香氣溫柔,酥脆的表皮與柔韌的內在,如同秋季陽光一般親人。比起夏日清晨的動態感,最近起床後時常發呆,或躺或坐一陣子才想起身,也是身體和頭腦的暖機儀式,躺著感受著一呼一吸之間的涼意,還有鼻腔內部的乾燥,動動鼻子帶有些微刺痛,倒一杯半冷半熱的陰陽水,緩慢下肚的同時,隨著呼吸,鼻子也被溫暖的水蒸氣滋潤著,暫時得到緩解。▋ 「霜降一過百草枯。」是古人傳遞的智慧。進入秋天的尾聲,萬物凋零、枯萎,每下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氣血循環也隨著溫度下降而漸緩,這個時候得多加注意身體的循環,思考與行動前可以先暖暖機,讓整體的運作更加有節奏與流暢。時節交界之時,容易帶著前一個節氣的能量行動,身體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但意識還停留在上一個節氣。像是老爸習慣一起床就立刻起身,刷牙洗臉,頭腦思索一天的行程,但最近老爸分享,他起的比較晚,會想賴床,無法控制身體的感覺,讓人有些焦躁和無奈。身體因為氣血流動變得緩慢,需要多些時間暖機,讓一日的工作能夠順暢運作。那天也觀察到,早上啟動機車時,油門有點不順,是過去夏天沒遇過的狀況,大概機械也和人體一樣,需要暖機才能穩定運行,聽了老爸的建議,騎乘前,提早發動運轉,同時間,我也伸展身體,雙腳向下扎根踩穩、雙手向上延伸,促進淋巴和氣血循環。做著樹式的同時,想起那天在清邁旅行時,和大樹的對話,我問祂:「祢在這裡好嗎?看起來好辛苦。」祂回答:「這裡就是我的家。」短短的一句話,充滿了智慧,大樹生長的環境看起來艱困,但祂順其自然生長、順勢而為行動、應運而生安在。旅行中短短的相遇,開啟了我與自然深長的對話。𓂅 暖呼呼蔬菜燉煮【食材】娃娃菜、紅蘿蔔、玉米筍、地瓜葉梗、栗子、黑木耳、金針菇、雪白菇、芝麻、南瓜、板豆腐、老薑、昆布醬油、味霖、七味粉【作法】俗話說:「補冬不如補霜降。」一鍋暖暖的蔬菜燉煮,溫補滋養脾胃,為入冬做好準備!將所有蔬菜和食材清洗,老薑切絲,其餘切成適合入口的大小,黑木耳、板豆腐可以用手撥成小塊,不規則切面讓湯的味道更好吸收;地瓜葉梗不需要撥絲,切成小段即可。拿出陶鍋或是一個湯鍋,擺入南瓜片、紅蘿蔔片、板豆腐塊、黑木耳、栗子、娃娃菜、雪白菇、金針菇、薑絲,加熱水蓋過蔬菜即可。開啟小火燉煮至水滾,加入適量昆布醬油和味霖調味,我喜歡自然輕甜可以整鍋喝光光的鮮鹹度,喜歡重口味一些的人可以再適度加些鹽巴。最後放入地瓜葉梗,蓋上鍋蓋燉煮至蔬菜喜歡的口感後,關火再悶煮個1分鐘,降溫的過程是讓菜餚更美味的小秘密。起鍋前再撒上芝麻和七味粉,增添辛香的溫熱和芝麻的香氣,為這鍋蔬菜燉煮添一分暖意。⟡料理小秘密:
2024/10/18
旅人記事|What is the quality?
印度的第一站:Kuriji Farm這裡是一個BD(Biodynamics)農場,關於BD農法的更多相關資訊可以參考台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而在印度農場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以前,當我讀到關於「靈性」、「能量」的各種解釋與詞彙的時候,我的內心總會出現小聲的懷疑,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太主觀了?、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那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讓我覺得「虛幻」、「不真實」,好像飄在空中的感覺。而這次印度行,讓我很有感觸的是,對於「靈性(spiritual)」、「能量/力量( force)」的解釋,都來自於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事實上,靈性與能量,也可以是有跡可循的。要如何解釋什麼是一朵花?這朵花帶有什麼樣的品質(quality)?蒲公英花 / 蒲公英種子 / 洋甘菊花 / 向日葵仔細的去觀察花朵、莖/葉、根:向日葵擁有向陽的特質,並且是往高處延伸、直挺的姿態,甚至有些可以長的比人還高,葵花籽會藏在花蕊之中,並且是以一種圖騰的方式排列,但是如此巨大的向日葵,它根部卻完全不成比例。而蒲公英,小小的,生長的姿態像一個扇形,擁有亮黃色,像太陽一樣的花朵,而當它轉變成種子時,又會變得像月亮般的銀白色,並且隨風而去,落到新的一塊土地,重新扎根。而小小的蒲公英,卻有一個非常向下生長力量的根部系統,像有一個中軸往地心深處扎根。如果你要連根拔起蒲公英,甚至要使用比拔向日葵更大的力量。同樣是跟「太陽」有連結的花朵,卻有著非常不同的特質,尤其在根部的系統上。而這些不同的特性,又象徵了什麼呢? 帶著什麼樣的生命力量(Life Forces)?與靈性特質(spiritual quality )?而這些力量與品質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在BD的農業配方中,所使用到的動物、植物、礦物,除了在發酵期間,會產生與培養出的化學物質與菌種,可以帶給土地物質上的改變,同時,也會帶著不同的生命力量(Life Forces)與靈性特質(spiritual quality)滋養著土地。從這些客觀的外在觀察,再到靈性的象徵與連結,似乎讓靈性與能量,不只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好像也可以從生命的「特質」,去窺見這其中的一些邏輯與道理。
2024/10/14
編輯者的自言自語|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下篇)
在編輯這篇文稿時,我不時會想起多年以前,剛開始帶學生去探索山林與海洋的時候,那時身旁的朋友們常常會提問:「帶孩子們去體驗自然或有過自然經驗,對他們未來出社會有什麼幫助?為什麼不是讓學生多花一些時間在學科.或是一些出社會後會使用到的技能上?」當時的我,其實不太能正面的回答這些問題,但看著從山林、海洋回來的孩子們,所成長變化出的神情與狀態裡,我知道些體驗與經歷,將會是他們面對未來重要的養分,而不知不覺間,也帶著這些提問,走過了十年⋯⋯這十年來有些體悟,也跟《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裡所提到的「熟悉真實世界,是面對虛擬世界的基礎」有些不謀而合。孩子們在探索山林與海洋時,所獲得到的經驗與感受,是立體、直接、連續的,會成為他們面對多變未來時的應變能力與抗性,也可以讓他們長出該有的自信。而不論是數位或是Ai時代的來臨,我想「真實世界」應該還是這一切的基礎,所以應該要必免讓孩子失去跟真實世界的連結,每每看到新聞裡,有些人為了追求虛擬世界裡的關注與流量,進而做出一些違反真實世界裡,該有的規範、倫理與道德的行為時,我都在想:「這是不是正反映出,人與真實世界的脫節呢?」引用書中神經生物學家托伊赫特.諾特的一段話:「我們減少數位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同時讓兒童有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親近大自然,並且教導他如何與真實事物互動,即是支持他的大腦發展。」我想當我們把生而為人的「人」發展健全後,才能更好的去應對這個世界,包含一部份的虛擬數位世界吧!
2024/10/11
編輯者的自言自語|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上篇)
在網路普及化之後,我們正式地進入到數位化的時代,但是我們有理解或學習過,如何與數位產品和平共處嗎?數位化的資訊流通與便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但每每看到有人使用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時,不禁還是會讓我去思考,這樣的育兒方式真的沒有問題嗎?我所擔心的不只是視力的發展,而是這些內容或是3C產品真的適合給孩子們來使用嗎?如果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沒辦法自律的使用這些3C產品,那麼讓孩子們這麼早就接觸這些物品,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到他們身心的發展呢?就在我姪女出生兩年多之後,我收到《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的文字編輯邀約。當知道有這樣的外文書要被翻譯上市時,我真的是打從心裡地感到開心,我想這本書能提供我們更多的視角,來討論數位時代下的健康育兒方式。這本書是由葛羅克勒醫師、徐伯納教授、薛勒博士合著,他們以法國心理學家蒂瑟宏的年齡發展階段作為基礎,將數位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依年齡分為:3歲以下、4-6歲、6-9歲、10-16歲來分章節介紹,而各章節除了提到數位媒體、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之外,也提供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各別所需的媒體教育建議。在書本的最後兩章,更提到使用數位媒體時的風險,以及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問題,讓大家用更嚴謹、嚴肅的態度,來看待使用數位媒體這件事。火,可以用來烹煮食物,但也可能會燎原,我們並沒有因為火的燎原,而放棄用火。我想數位科技也會是如此,在我們知道他的威力與影響之後,就要學習如何避免被數位科技控制,進而左右了我們的生活。自己或身旁正好有人在育兒,或是跟我一樣,對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感到困惑與擔憂,也想要瞭解更多相關的資訊與知識,都很推薦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唷!
2024/10/07
身體小記|寒露
▋下雨天,讓你想到什麼呢?第一件閃過我腦海的是,「雨在說什麼?」,肯定是留下什麼訊息吧!接著,手指輕觸玻璃,跟著雨的痕跡,點、點、點⋯⋯咻~地往下流。今年的寒露多雨,本應乾燥的時節反而堆積不少溼氣。這般潮濕的感受,讓人不自覺得浸在秋雨的憂愁之中。「水是記憶,水也是流動」,每件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甚至有更多元的面貌吧!這時心中浮現:「就讓水帶走你的悲傷。」起身,去洗個澡,讓水從頭到腳的流過,耳朵也因為水流的經過,暫時的安靜下來,水帶走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污垢,更洗刷了憂愁的思緒,以及煩悶的感受。▋宜蘭多雨,下雨的天數和被稱為雨都的基隆不相上下,小時候記憶總是濕淋淋的,冬天冷冽的雨、春天綿密的細雨、清明時節的梅雨、夏天午後的雷陣雨,連今年的秋天也充滿了水氣。寒露開始,明顯感受到涼寒的空氣,不僅僅是在清晨和夜晚。記得那天曬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背側向陽面暖暖的,正面迎來涼冷的風,不到冰火五重天的衝擊,身體卻也產生一絲微妙的感受,呼吸的空氣溫度較低,這些許了涼意,讓思緒和身體漸漸的清晰。昨夜睡前,想起這陣子生活與工作上的青黃不接,有些疑惑、有些焦躁,順手收拾了床頭的雜物,十點多就早早上床睡去,雖然帶著疑惑,但心是穩固的。記得過去如果在睡覺前想東想西,肯定翻來覆去輾轉難眠,常常在夜深人靜,試圖整理腦中纏繞雜亂的思緒。不過,現在不論多煩惱,還是能好好睡上一覺。可能是因為,開始一些生活中的小魔法,像是,整理床舖周遭的空間,像是在整理腦中思緒一般;舒展身體做做瑜珈的嬰兒式,讓額頭靜靜的靠在地板,腦中的思緒也會慢慢的安靜;或是按一按腳踝內側的太溪穴,養腎又可以安神。也或許是因為,心裡謹記華德福師訓時,老師的帶領:「帶著疑問入眠,答案可能會在夢中出現。」結果隔日起床,什麼解答也沒有,睡眼惺忪但心裡平平靜靜,一心只想著,等等早餐要吃些什麼才好?(笑)𓂅芝麻燕麥豆漿碗【食材】芝麻粉、燕麥、豆漿、黑糖粉、綜合堅果【作法】寒露時節,早晨開始適合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來上一碗溫熱的芝麻燕麥豆漿,暖暖脾胃,為一天的活力滋補元氣。開小火熱上一些豆漿,加入芝麻粉養氣又補腎,一小杯燕麥入鍋,均勻攪拌,待鍋邊微微快要冒泡時就可以關火,視自己喜歡甜度加入一些黑糖,黑糖也是溫補的好食材,喜歡有些口感的話最後再撒上一些綜合堅果,暖呼呼的芝麻燕麥豆漿碗就可以上桌啦!工作前吃上一碗,暖胃又暖心。也可將豆漿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堅果穀物奶,讓喜歡的滋味陪伴你開啟一天的早晨。
2024/10/04
旅人記事|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面臨陌生環境時,所產生出的一系列感覺,包括:新奇、困惑、焦慮、思鄉、排斥感、水土不服⋯⋯等等。這些往往會在旅行時發生,需要去面對自己在身理與心理上的狀態變化。第一次前往印度,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度,迎面而來的文化衝擊,可說是直擊我的靈魂深處(關於文化衝擊的具體故事,請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我也透過這些文化衝擊慢慢去釐清「我是誰?」、「我怎麼會有這種衝擊?」、「台灣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我與印度人交流時說到:「I’m form Taiwan」很多印度人給我的反應會是:「你們國家現在是不是很危險?」「你們要發生戰爭了嗎?」「你們跟中國是不是要打起來了?」而我總是需要用著不太流利的台式英文,跟他們解釋台灣現在還算安穩,我們過得很好。印度人的這些反應,不禁讓我好奇,他們眼中的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更有趣的是,當我在台灣的時候,也聽說「印度很危險」。而多數的印度人也會跟我解釋說:「我們過得很好」。他們可能很危險,但也可能真的過得很好。我們過得很好,但也可能我們正處於危險的環境中。在來到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印象,幾乎來自新聞媒體,或是印度的寶萊塢電影,有時候甚至會聽到以「第三世界Third World」(註1),這個極其以西方沙文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用詞,去形容印度的片面資訊。對他們的想像可能是落後、不文明、骯髒的。但是現在,大部分殘留在我腦袋裡,關於印度的記憶片段,卻是他們認真生活的身影、樂於助人的笑容、對於寺廟的崇敬、以及各種印度的美食(雖然腸胃不太喜歡就是了)。我很慶幸,自己沒因為那些流言蜚語,而錯過印度這個地方。而若我們沒有試圖去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是一味的相信他人口中的片面資訊。可能我們以為自己是鶴立雞群,但其實很有可能我們才是站在鶴群中的雞。而在印度當我吃飯的時候,從包包裡拿出餐具。當我上廁所時,手裡拿著一捲衛生紙。當我要過馬路的時候,總是緊張著躊躇不前。我,才是他們的文化衝擊photo by 稻子印度分隔島上的牛(可以想像台灣趴在路邊的野狗、野貓,換成牛也一樣的平常)註1: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開發中國家,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慌亂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引自維基百科)
2024/09/30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意識
氣候變遷,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日漸加劇也加速,而帶來的各種天氣與環境變化,更是衝擊著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氣候變遷與糧食之間,並非單向的影響,我們從糧食的生產面向出發,我們看見現代化農業解決了人口成長下的糧食危及,但也看見它衍生出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環境污染、甚至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而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極端天氣型態,或是全球不斷升溫的暖化問題,都是對糧食生產的一大挑戰,有的農學家積極尋找耐旱、耐澇的農牧作物與生產方式,有的科學家試圖打造能對抗外在氣候的生產環境,也有農民已經提前部署,引進適合在未來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大家都試圖想找到在氣候變遷下的糧食生產解方。而多數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該從何著手改變呢?我想那就是從建立糧食意識開始做起吧!主動去暸解不同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不同農法與標章所代表的意涵,注意各種食物的碳足跡,減少對糧食的過度消費與浪費,注意均衡的飲食,適當的減少畜牧產品的比例⋯⋯。不只是做出選擇,也需要理解要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以及背後實際的生產情形,幫助我們透過糧食的購買選擇上,去支持到能提供環境正向循環的糧食生產者.以前為了暸解不同的農法,接觸過許多農法,以及許多的農業標章,也常常會有人問:「如果是你來選,你會選擇買哪種農法或哪種標章的作物?」其實,每種農法與標章,都有一些限制與優劣勢,實在很難直接說出哪種方式與認證最好,但長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生產者」就是最好的識別。好的生產者會留意對環境與土地好的農法,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式,來回饋生產的土地與環境,而好的糧食意識,也不該只是停留在選擇哪種糧食好,或是哪種農法最好而已,而是要能去理解這些問題,並持續更新這些資訊。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與對錯,只能不斷地調整做出「當下」最適合、最適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