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森海

Forest To Ocean

最新消息

a plant illustration
本月精選
2024/11/04
身體小記|立冬
▋ 今年過得好快呀,一眼瞬間,已經來到11月初,正式進入冬日起點——「立冬」,萬物開始冬眠。俗話說:「秋收冬藏」,冬日適合收束整理,伴著這股能量,外在清掃、內在整頓,為今年度做個總整理,例如:檢視年初列的目標清單,並為明年度的計畫埋下種子;保養修繕家中的物品,思考是否需要汰換更新,也練習著和物品們說聲謝謝,感謝這一年的陪伴與支持。 ▋ 你是個念舊的人嗎? 過去練習了好一陣子整理的藝術,從閱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我開始練習整理家中許多物品,包含上百封國小到大學的卡片、層層堆疊好幾年的舊衣物、從幼稚園開始讀的繪本和各類書籍、家中的鍋碗瓢盆,以及那些塵封已就的回憶與關係。一一感謝之後,不能用、太過老舊的,將它們汰換丟掉、回收,或者,將他們交到下一個需要的人手中,記得當時在換物社團,經歷了幾次很棒的流動,體驗到物品在需要的人手中時,就會閃閃發亮的,也能發揮它們最大的價值。 九月初,我憑著直覺邀請整理師,協助我整頓房間。整理師這份工作,在這幾年間非常盛行,也有不少書籍和影片在談論相關的議題。記得當我和朋友提起,我邀請整理師來協助時,朋友驚訝的回應:「你的東西已經很少了,而且我覺得蠻整齊的,還有需要找整理師?」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無數次,所以,就算持有這個想法好一陣子了,也遲遲沒有行動。終於,在忙碌得不可開交之中,看著「大爆走」的房間,心裡冒出了一個聲音:「肯定有輕鬆、更適合我的整理方式吧!」 跟尋這個聲音,除了邀請整理師協助整理房間,也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離開一段原本的熟悉的狀態,心裡明晰這份決定不容易,但也明暸,「離開,才能迎來下一段新的開始」,而猶豫不決的能量是最折磨人的,猶如扎在指尖的仙人掌刺,短時間內不會造成劇烈痛感或傷害,但時間一長,卻因此長出膿包,疼痛難耐。 跟著整理師一起整理,除了獲得一個嶄新的空間以外,更學習了不同的整理思維,對熱愛學習的我來說,根本就是賺到了啊!而且,這股整理的能量持續至今,除了空間的能量變得集中、乾淨以外,工作也變得有效率,記得整理完的隔週,工作效率快了兩倍,連續幾天寫了好幾份文件,高強度的工作之下,身體仍舊充滿動能,接收到空間被完善利用和調整後,完整的支持與回饋。 ▋ 進入冬日,還沒有那麼冷,熱補似乎還有些過早,但是寒氣已悄然來臨,適度的運動舒展身體,為壓力做適當的排解,睡前做做扭轉體式舒緩胃部累積的脹氣,在多雨的宜蘭,如遇太陽日,也得趕緊去曬曬背,補充陽氣,接著,再來一碗四神湯,暖脾、健胃又補腎,就如同廣告台詞時常說的——「胃若好,人就不會老!」 小時候不懂四神湯的好,總覺得喝起來臭臭的,如今知道它的好處後,每到節氣交接或身體想排濕,就會來上一碗。四神的四種藥材性質平和,而且一查才發現,原來四神湯為乾隆皇帝出巡時,治癒了旅途勞累而病倒的四位臣子,四位臣子身體痊癒後,這碗湯因而得名「四臣湯」,而臣又和神的台語音一樣,後來演變為四神湯。而「四臣」又和「事成」同音,彷彿喝完湯就心想事成,聽到這,那我可要多喝幾碗!平時都是喝到加上豬腸的葷食版,今天分享「蔬食版四神湯」,裡頭有白菜的清甜,以及南瓜的陽光普照。 𓂅 蔬食版四神湯 【食材】 四神一帖(蓮子、芡實、茯苓、薏仁)、白菜、南瓜、老薑片、鹽巴 【作法】 將南瓜沖洗乾淨、切塊備用,大白菜洗淨切段,用少許油和薑片在陶鍋中炒軟備用,除了更能釋放甜味,將入薑片拌炒更能平衡白菜的寒性。接著將薏仁、蓮子、芡實洗淨後泡軟,和茯苓一起放入陶鍋中,加入水蓋過食材,用中火煲40分鐘,將南瓜及白菜加入湯中,用慢火煲20分鐘,最後加鹽調味,就「事成」啦! 這次特別選用南瓜,而非一般大家會想到的山藥,是希望為湯帶來一份視覺上的暖意,和清甜的風味,為初冬滋補陽氣。
未分類
2024/11/18
身體小記|小雪

▋ 這一兩天,生活頻頻出現卡關,或是腦袋當機的狀況,例如工作出門前,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從三樓走到一樓門口時,才驚覺手機放在床上忘了拿⋯⋯又或是,週末前往台南社區工作,開車30分鐘抵達「目的地」,才發現根本開了反方向,剛剛抵達的是同一個名字、不同區域的地方,當下心裡浮現的第一句話是,「老天爺啊,我也太蠢!」出現批判的同時,但下一刻也同時出現——「好在,都有預留時間。」所以就算走了顛倒的方向,還是可以及時趕回去,活動也如期完成。

過去,對於「和預期不一樣」的狀況,常常起反應生氣。像是,遇到想吃的餐廳沒有開時,就滿面愁容;搶不到車票時,就說自己很衰;甚至把自己冠上雨神的名號,去到哪雨就跟到哪⋯⋯反而現在,遇到同樣的不預期,我可以誠心地接納當下的發生,已經不只是「自責、批判」,更多的時候,我思考的是「我如何」,我如何處理當下的狀況?以及,未來我如何調整?

▋ 進入冬日第二個節氣——「小雪」,天氣明顯寒涼,天色也暗得比較快,適宜早早入睡,晚些起床,蓄養陽氣,讓身體隨著節氣的韻律與節奏一起工作。

早上起床換件薄長袖,外罩背心,起身站在瑜珈墊上緩慢動動身體,雙手向上伸展至天空,顛著腳尖再向上,想像自己就要碰到天空,腳跟再輕柔落地,重複伸展幾次,喚醒身體,輕柔地回到胸前合掌,感謝今天又是嶄新的一天。開啟工作前,為自己調一杯熱熱的黃金豆漿,慢慢啜飲,一股金黃暖流進入身體,從裡到外給予滋潤和支持。入冬之後,陰雨佔據大部分的時間,這時候來一杯黃金豆漿,為自己創造陽光的滋養。

▋ 一邊喝著黃金豆漿,一邊思索著這幾日卡關的思緒,心中浮現「有時候,禮物會以不舒服的方式來到」,恩~是啊,人的習慣好像是這樣的,走得順暢時,如沐春風,還可能不自覺的越走越快;當遇到生命逆流,像是踢到路上小石子,或是跌倒,才有機會慢下來,進而仔細思考,「這次宇宙要送給我的,是什麼樣的禮物呢?」


𓂅 暖心黃金豆漿

【食材】薑黃粉、無糖豆漿、蜂蜜

【作法】

薑黃是全球公認的超級食物,第一次認識它是在清邁的料理課時,老師帶大家到市場認識時才得時候,怎麼有一個長得跟薑很像,但顏色、味道都這麼不一樣的食材呢?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很棒的消炎食物,咖哩裡頭的必備材料,除了可以吃也可染色,像是上週我就帶著社區的長輩一起做了美麗的薑黃染手帕和袋子。

將500ml豆漿、一小匙的薑黃粉和適量的蜂蜜,放入果汁機當中攪拌均勻,豆漿會變成美麗的金黃色,接著準備一個迷你小鍋子,加熱至微冒泡,就可以關火,一杯熱熱的金黃豆將就完成了。

旅人記事
2024/11/15
旅人記事|是真的獲得,還是失去?

春夏的季節是青春湛藍,微弱的西南季風,讓人意興懶散,人們坐在涼臺上,往往有被催眠的感覺,這樣廣袤的空間環境,刻痕著我對雲霞的變換,海洋韻律的熱情。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因為天時地利人合,讓我有機會前往蘭嶼,去探索這個美麗迷人的島嶼,也在朋友的引薦下,見到夏曼藍波安老師。更多關於蘭嶼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

達悟人稱自己的島嶼為「人之島」(Pongso no Tao),島上有六個部落,分別為漁人、紅頭、椰油、朗島、東清、野銀。在蘭嶼的日子,我們住在東清村的野銀部落,位於蘭嶼東岸,「野銀」達悟族稱之為Ivalino,指的是馬鞍藤。民宿旁邊,就是蘭嶼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屋聚落。也在朋友的介紹下,讓我們有機會進到傳統的地下屋中,了解以前的達悟族人生活的樣貌。

帶我們參觀的是一個達悟族姊姊(目測大約5、60歲),她帶我們進入她小時候的家,她特別強調著「小時候」,因為她現在的家是旁邊的水泥房屋,並不是這裡(地下屋)。

聽著姊姊跟我們講著許多關於屋子的禁忌與故事,牆上掛著牙齒的意義、旁邊擺放大大小小盤子的用途,什麼盤子裝什麼魚,都有著非常嚴謹的規範,同時也滔滔不絕地跟我們分享她兒時在此生活的記憶。

聽著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會到溪邊洗澡、取天然的果實做洗髮精,讓他們的頭髮可以非常滑順。男生跟著父親造船、出海。女生跟著母親到芋頭田裡工作與織布。因應蘭嶼特殊的氣候及環境(高溫多雨、多颱風、多地震),他們就地取材,發展獨特的半地下建築。地下屋不只是冬暖夏涼,也抗震、防風、還有很好的排水系統。這樣的建築智慧,讓這些可能超過百年的地下屋,仍舊完好的存在著。

不過在分享的時候,她總是說著:「以前我們什麼都沒有,是你們國民政府來了之後,才讓我們有水泥房子,我們才有自來水、電跟冷氣」,每四五句話,就會說一句「我們以前什麼都沒有⋯⋯」

我們聽了總是皺著眉頭,而我身旁的德國朋友也發自內心地問著我們:「Why does she always say they have nothing? I think they have everything!」

我內心其實也有著相同的困惑,但同時也能夠理解,姊姊會這樣述說的原因。過去在戒嚴時期為了穩定政權,教育不只是教育而已,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下的族人,產生出對自我文化的自卑感,這是很難翻轉的。即使在現下的觀點中,我們認爲傳統智慧是珍貴、難得的,是現代科技很難比擬的,會想要去保存,但是過去教育對族人的影響(無論是有形無形)卻難以抹滅。

所以到底我們是獲得了文明?還是失去了文化呢?

有了水泥房屋、有了冷氣、有了看似很文明的一切,但是好像同時也失去了很多⋯⋯。

【歷史小補充】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國民政府以改善蘭嶼生活為由,從1960年至1983年期間,陸續拆除近六百間的蘭嶼傳統地下屋,並分為兩階段興建566戶國宅,但族人住之後卻發現這批國宅皆為海砂屋,而族人認為,過去政府錯誤政策以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全文引自原視新聞網

生活議題
2024/11/11
永續餐桌——食材生產篇|雞蛋也有身分證!?

永續餐桌系列專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所有料理的最前端——食材的生產地

食材的健康與高品質是料理美味的基礎,同時也是餐桌永續的重要關鍵,一個永續的生產方式,不能只是在農漁牧產品的表面(外觀、包裝、行銷)下功夫,而是要能在生產的過程中,考量到環境、生態、經濟動植物與人的需求,達到低碳、低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動物友善、食品安全健康⋯⋯等等的要求,實踐生活、生產、生態共好的目標,除此之外,還得要通過市場的考驗,才能「永續」的為我們提供良好的農漁牧產。
(要成為一位永續的生產者,其實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需要消費者好好保護呀!)

坐在餐桌上的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漁牧的生產者,但透過食材與飲食的消費,能讓我們發揮影響力,來左右生產鏈的方向,支持永續的生產者。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好!我願意,那可以教我怎麼簡單的辨識與選擇這些食材呢?」

這時候各種的標章就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啦!

這次我們就以最常見的食材——雞蛋為例,帶大家認識常見的雞蛋生產方式,以及如何透過雞蛋上的數字與英文標示,挑選出你我心中的好蛋吧!

雞蛋上的數字與英文標示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把它稱作是「雞蛋的身分證」,上排英文與數字串表示溯源編碼,包含牧場和洗蛋場編號;而下排是包裝日期和飼養方式代碼,依據雞蛋上標示的英文字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O, F, B, E, C,那每一種英文字母又代表著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說明。

O:有機生產(Organic),雞隻飼養的方式需符合動物福祉的放牧方式,餵食有機飼料與環境中可能有的的蟲隻或有機蔬果廚餘等,此種生產方式在台灣目前較少,因為畜產品因生產門檻高,對動物用藥有嚴格規定、飼養管理需符合動物福祉、且必須提供充足之有機飼料等,所以較難取得有機的驗證。

F:放牧生產(Free range),雞隻可於室內及戶外之地面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 800 平方公分,戶外環境的排水良好、設有遮蔽與遮陰來保護雞隻不會受到惡劣天氣與天敵的攻擊,除了有較大且較完善的室內外生活場域,雞隻們可較自由的跑跳、展翅,滿足了動物本能,對於雞隻的身心較為健康。

B:平飼生產(Barn),雞隻可於室內或戶外之床面或地面上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 800 平方公分,以及多層棲架來滿足雞隻在高處歇息的本能,相對於籠飼雞隻有較立體的生活空間,但相較於放牧所提供的戶外空間並無相對嚴格的要求。

E:豐富化籠飼生產(Enriched cage),雞隻飼養在籠子內,每隻雞活動面積應達750 平方公分以上,降低龍內的雞隻密度,且提供雞隻滿足行為所需設施,如巢箱、磨爪、可誘發雞隻扒地及覓食等自然行為之設施,飼養方式與籠飼並無太大差異。

C:一般籠飼生產(Cage),雞隻飼養在籠子裏面,並無提供滿足雞隻行為所需的基本設施,一般大約2~4隻母雞飼養在只有A4紙張大小的籠子裡,雖然方便管理,但每隻雞並無適當的生活空間與滿足生活的需求,在過小的空間中生活,容易造成雞隻身心不健康。

但在超市中,仍舊會發現沒有編碼的雞蛋,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目前僅規定「洗選蛋」需噴印編碼,如果大家挑選未洗選的蛋品,可以確認外包裝上是否標註飼養方式,例如「平飼、放牧等」,或是動物福利、人道友善等不同的標章,也可以作為大家挑選雞蛋的參考依據。

下次你進到超市,看著琳瑯滿目的雞蛋時,心中是否會有不同的選擇,能不能從雞蛋的身分證上,讀出蛋農為雞隻的福祉,所做的努力呢?


資料來源:
農業部|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
https://www.moa.gov.tw/redirect_files.php?id=14963

LATEST NEWS

Latest News

a plant illustration
a plant illustration
a plant illustration

關於森海

ABOUT

走入森海的背後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各專業領域中交流,共同建築著彼此理想的生活藍圖,一起思辨著「個人」、「組織」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作品/服務

WORK

走入森海提供編輯出版、藝術設計、科普研究、自然保育、教育等專業服務,也是一個共享永續理念的平台,期許讓人與自然永續共存,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首頁
生態調查
首頁
展覽
首頁
文字工作
首頁
課程/活動
了解更多
森海的文章涵蓋了生活議題、科普知識、創作等多元主題,期許能啟發讀者對永續發展的思考和行動。
未分類
2024/11/18
身體小記|小雪
▋ 這一兩天,生活頻頻出現卡關,或是腦袋當機的狀況,例如工作出門前,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從三樓走到一樓門口時,才驚覺手機放在床上忘了拿⋯⋯又或是,週末前往台南社區工作,開車30分鐘抵達「目的地」,才發現根本開了反方向,剛剛抵達的是同一個名字、不同區域的地方,當下心裡浮現的第一句話是,「老天爺啊,我也太蠢!」出現批判的同時,但下一刻也同時出現——「好在,都有預留時間。」所以就算走了顛倒的方向,還是可以及時趕回去,活動也如期完成。 過去,對於「和預期不一樣」的狀況,常常起反應生氣。像是,遇到想吃的餐廳沒有開時,就滿面愁容;搶不到車票時,就說自己很衰;甚至把自己冠上雨神的名號,去到哪雨就跟到哪⋯⋯反而現在,遇到同樣的不預期,我可以誠心地接納當下的發生,已經不只是「自責、批判」,更多的時候,我思考的是「我如何」,我如何處理當下的狀況?以及,未來我如何調整? ▋ 進入冬日第二個節氣——「小雪」,天氣明顯寒涼,天色也暗得比較快,適宜早早入睡,晚些起床,蓄養陽氣,讓身體隨著節氣的韻律與節奏一起工作。 早上起床換件薄長袖,外罩背心,起身站在瑜珈墊上緩慢動動身體,雙手向上伸展至天空,顛著腳尖再向上,想像自己就要碰到天空,腳跟再輕柔落地,重複伸展幾次,喚醒身體,輕柔地回到胸前合掌,感謝今天又是嶄新的一天。開啟工作前,為自己調一杯熱熱的黃金豆漿,慢慢啜飲,一股金黃暖流進入身體,從裡到外給予滋潤和支持。入冬之後,陰雨佔據大部分的時間,這時候來一杯黃金豆漿,為自己創造陽光的滋養。 ▋ 一邊喝著黃金豆漿,一邊思索著這幾日卡關的思緒,心中浮現「有時候,禮物會以不舒服的方式來到」,恩~是啊,人的習慣好像是這樣的,走得順暢時,如沐春風,還可能不自覺的越走越快;當遇到生命逆流,像是踢到路上小石子,或是跌倒,才有機會慢下來,進而仔細思考,「這次宇宙要送給我的,是什麼樣的禮物呢?」 𓂅 暖心黃金豆漿 【食材】薑黃粉、無糖豆漿、蜂蜜 【作法】 薑黃是全球公認的超級食物,第一次認識它是在清邁的料理課時,老師帶大家到市場認識時才得時候,怎麼有一個長得跟薑很像,但顏色、味道都這麼不一樣的食材呢?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很棒的消炎食物,咖哩裡頭的必備材料,除了可以吃也可染色,像是上週我就帶著社區的長輩一起做了美麗的薑黃染手帕和袋子。 將500ml豆漿、一小匙的薑黃粉和適量的蜂蜜,放入果汁機當中攪拌均勻,豆漿會變成美麗的金黃色,接著準備一個迷你小鍋子,加熱至微冒泡,就可以關火,一杯熱熱的金黃豆將就完成了。
旅人記事
2024/11/15
旅人記事|是真的獲得,還是失去?
春夏的季節是青春湛藍,微弱的西南季風,讓人意興懶散,人們坐在涼臺上,往往有被催眠的感覺,這樣廣袤的空間環境,刻痕著我對雲霞的變換,海洋韻律的熱情。——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 因為天時地利人合,讓我有機會前往蘭嶼,去探索這個美麗迷人的島嶼,也在朋友的引薦下,見到夏曼藍波安老師。更多關於蘭嶼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 達悟人稱自己的島嶼為「人之島」(Pongso no Tao),島上有六個部落,分別為漁人、紅頭、椰油、朗島、東清、野銀。在蘭嶼的日子,我們住在東清村的野銀部落,位於蘭嶼東岸,「野銀」達悟族稱之為Ivalino,指的是馬鞍藤。民宿旁邊,就是蘭嶼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屋聚落。也在朋友的介紹下,讓我們有機會進到傳統的地下屋中,了解以前的達悟族人生活的樣貌。 帶我們參觀的是一個達悟族姊姊(目測大約5、60歲),她帶我們進入她小時候的家,她特別強調著「小時候」,因為她現在的家是旁邊的水泥房屋,並不是這裡(地下屋)。 聽著姊姊跟我們講著許多關於屋子的禁忌與故事,牆上掛著牙齒的意義、旁邊擺放大大小小盤子的用途,什麼盤子裝什麼魚,都有著非常嚴謹的規範,同時也滔滔不絕地跟我們分享她兒時在此生活的記憶。 聽著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會到溪邊洗澡、取天然的果實做洗髮精,讓他們的頭髮可以非常滑順。男生跟著父親造船、出海。女生跟著母親到芋頭田裡工作與織布。因應蘭嶼特殊的氣候及環境(高溫多雨、多颱風、多地震),他們就地取材,發展獨特的半地下建築。地下屋不只是冬暖夏涼,也抗震、防風、還有很好的排水系統。這樣的建築智慧,讓這些可能超過百年的地下屋,仍舊完好的存在著。 不過在分享的時候,她總是說著:「以前我們什麼都沒有,是你們國民政府來了之後,才讓我們有水泥房子,我們才有自來水、電跟冷氣」,每四五句話,就會說一句「我們以前什麼都沒有⋯⋯」 我們聽了總是皺著眉頭,而我身旁的德國朋友也發自內心地問著我們:「Why does she always say they have nothing? I think they have everything!」 我內心其實也有著相同的困惑,但同時也能夠理解,姊姊會這樣述說的原因。過去在戒嚴時期為了穩定政權,教育不只是教育而已,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下的族人,產生出對自我文化的自卑感,這是很難翻轉的。即使在現下的觀點中,我們認爲傳統智慧是珍貴、難得的,是現代科技很難比擬的,會想要去保存,但是過去教育對族人的影響(無論是有形無形)卻難以抹滅。 所以到底我們是獲得了文明?還是失去了文化呢? 有了水泥房屋、有了冷氣、有了看似很文明的一切,但是好像同時也失去了很多⋯⋯。 【歷史小補充】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國民政府以改善蘭嶼生活為由,從1960年至1983年期間,陸續拆除近六百間的蘭嶼傳統地下屋,並分為兩階段興建566戶國宅,但族人住之後卻發現這批國宅皆為海砂屋,而族人認為,過去政府錯誤政策以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全文引自原視新聞網)
生活議題
2024/11/11
永續餐桌——食材生產篇|雞蛋也有身分證!?
永續餐桌系列專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所有料理的最前端——食材的生產地。 食材的健康與高品質是料理美味的基礎,同時也是餐桌永續的重要關鍵,一個永續的生產方式,不能只是在農漁牧產品的表面(外觀、包裝、行銷)下功夫,而是要能在生產的過程中,考量到環境、生態、經濟動植物與人的需求,達到低碳、低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動物友善、食品安全健康⋯⋯等等的要求,實踐生活、生產、生態共好的目標,除此之外,還得要通過市場的考驗,才能「永續」的為我們提供良好的農漁牧產。(要成為一位永續的生產者,其實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需要消費者好好保護呀!) 坐在餐桌上的我們,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漁牧的生產者,但透過食材與飲食的消費,能讓我們發揮影響力,來左右生產鏈的方向,支持永續的生產者。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好!我願意,那可以教我怎麼簡單的辨識與選擇這些食材呢?」 這時候各種的標章就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啦! 這次我們就以最常見的食材——雞蛋為例,帶大家認識常見的雞蛋生產方式,以及如何透過雞蛋上的數字與英文標示,挑選出你我心中的好蛋吧! 雞蛋上的數字與英文標示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把它稱作是「雞蛋的身分證」,上排英文與數字串表示溯源編碼,包含牧場和洗蛋場編號;而下排是包裝日期和飼養方式代碼,依據雞蛋上標示的英文字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O, F, B, E, C,那每一種英文字母又代表著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說明。 O:有機生產(Organic),雞隻飼養的方式需符合動物福祉的放牧方式,餵食有機飼料與環境中可能有的的蟲隻或有機蔬果廚餘等,此種生產方式在台灣目前較少,因為畜產品因生產門檻高,對動物用藥有嚴格規定、飼養管理需符合動物福祉、且必須提供充足之有機飼料等,所以較難取得有機的驗證。 F:放牧生產(Free range),雞隻可於室內及戶外之地面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 800 平方公分,戶外環境的排水良好、設有遮蔽與遮陰來保護雞隻不會受到惡劣天氣與天敵的攻擊,除了有較大且較完善的室內外生活場域,雞隻們可較自由的跑跳、展翅,滿足了動物本能,對於雞隻的身心較為健康。 B:平飼生產(Barn),雞隻可於室內或戶外之床面或地面上自由活動,平均每隻雞所分配之室內面積應超過 800 平方公分,以及多層棲架來滿足雞隻在高處歇息的本能,相對於籠飼雞隻有較立體的生活空間,但相較於放牧所提供的戶外空間並無相對嚴格的要求。 E:豐富化籠飼生產(Enriched cage),雞隻飼養在籠子內,每隻雞活動面積應達750 平方公分以上,降低龍內的雞隻密度,且提供雞隻滿足行為所需設施,如巢箱、磨爪、可誘發雞隻扒地及覓食等自然行為之設施,飼養方式與籠飼並無太大差異。 C:一般籠飼生產(Cage),雞隻飼養在籠子裏面,並無提供滿足雞隻行為所需的基本設施,一般大約2~4隻母雞飼養在只有A4紙張大小的籠子裡,雖然方便管理,但每隻雞並無適當的生活空間與滿足生活的需求,在過小的空間中生活,容易造成雞隻身心不健康。 但在超市中,仍舊會發現沒有編碼的雞蛋,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目前僅規定「洗選蛋」需噴印編碼,如果大家挑選未洗選的蛋品,可以確認外包裝上是否標註飼養方式,例如「平飼、放牧等」,或是動物福利、人道友善等不同的標章,也可以作為大家挑選雞蛋的參考依據。 下次你進到超市,看著琳瑯滿目的雞蛋時,心中是否會有不同的選擇,能不能從雞蛋的身分證上,讀出蛋農為雞隻的福祉,所做的努力呢? 資料來源:農業部|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https://www.moa.gov.tw/redirect_files.php?id=14963
了解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