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者悄悄話
2024/10/11
編輯者的自言自語|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上篇)
在網路普及化之後,我們正式地進入到數位化的時代,但是我們有理解或學習過,如何與數位產品和平共處嗎? 數位化的資訊流通與便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但每每看到有人使用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時,不禁還是會讓我去思考,這樣的育兒方式真的沒有問題嗎? 我所擔心的不只是視力的發展,而是這些內容或是3C產品真的適合給孩子們來使用嗎?如果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沒辦法自律的使用這些3C產品,那麼讓孩子們這麼早就接觸這些物品,是不是會嚴重影響到他們身心的發展呢? 就在我姪女出生兩年多之後,我收到《在數位時代健康成長》的文字編輯邀約。當知道有這樣的外文書要被翻譯上市時,我真的是打從心裡地感到開心,我想這本書能提供我們更多的視角,來討論數位時代下的健康育兒方式。 這本書是由葛羅克勒醫師、徐伯納教授、薛勒博士合著,他們以法國心理學家蒂瑟宏的年齡發展階段作為基礎,將數位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依年齡分為:3歲以下、4-6歲、6-9歲、10-16歲來分章節介紹,而各章節除了提到數位媒體、螢幕媒體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之外,也提供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各別所需的媒體教育建議。 在書本的最後兩章,更提到使用數位媒體時的風險,以及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問題,讓大家用更嚴謹、嚴肅的態度,來看待使用數位媒體這件事。 火,可以用來烹煮食物,但也可能會燎原,我們並沒有因為火的燎原,而放棄用火。我想數位科技也會是如此,在我們知道他的威力與影響之後,就要學習如何避免被數位科技控制,進而左右了我們的生活。 自己或身旁正好有人在育兒,或是跟我一樣,對平板/手機育兒大法感到困惑與擔憂,也想要瞭解更多相關的資訊與知識,都很推薦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唷!
發現你的共感天賦
編輯者悄悄話
2024/04/18
編輯者悄悄話|同理心的自言自語
前⋯⋯好一陣子XD,看完了《發現你的共感天賦——同理心如何運作》一書的稿,當時我就一直很想來分享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撰寫方式很特別,整本書3百多頁的內容,只為了談清楚一件事情——同理心,讀完之後的感受真的會蠻深刻的。 在一開始拿到稿件時,覺得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但實際上看完,我覺得整本書偏向哲學類,很仔細的探問與解析微小行為底層的心理、情緒動力。 這本書從什麼是觀點、如何理解主客觀作為出發,接著再到各種情境之中,站在不同人際角色的視角,去看這一事件,也透過穿梭在這些視角的方式,帶出了「換位思考」這個人際上很常使用的詞彙,但也點出了一個核心慨念,「換位思考」不只是要用他人的視角,還要帶入他人當下的情緒、感受,才能真的換位,這也是換位思考中最困難的部分,要做到同理、共感,而不是同情。 而換位思考成功就能成為他人嗎?當然不可能,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他人,但不可能成為他人,因為「我」的存在對自己而言,是很獨特的。當同理心的運作故事,繞了一圈回到自己之後,作者還不忘了提醒使用同理心時要注意的陷阱,也談論了公正與人性之間的關係,我們害怕主觀的審判會讓判決結果有失公正性,但也不希望審判者只就冰冷、硬邦邦的法條做出不符合人性的判決結果,同理心此時又要如何發揮作用呢? 如果對於以上的內容很感興趣,那就去買個書來看,支持一下吧~ 最後,題外的說個小故事。在編校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遇到一些人際上的問題,心情相當地低落,便埋首在查閱資料、校對文章的工作中,但裡面談到的各種人際視角,卻彷彿在呼應我的心境,順著書的脈絡而走,也像是爬梳了自己一遍,讓我自己在看稿的過程之中,也慢慢地被療癒了。 我想這本書也可以算是另類的人際關係書籍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