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快要過了,我們來聊一些垃圾話吧!(咳~更正一下,是來聊聊垃圾這個話題吧)
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要談垃圾減量,垃圾不是通通送進焚化爐燒掉就沒事了嗎?
何必要多此一舉,造成大家的不便?
甚至認為是環保人士在杞人憂天,操心過了頭,但真的是如此嗎?
台灣目前真實的情況,是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根本無法解決我們所產生的垃圾量。如果我們希望生活可以永續,那麼垃圾問題終究需要面對。廢棄物的問題,這幾年因為垃圾量不斷上升、焚化廠的停爐升級改建、產生的底渣再利用率低、現有掩埋場的存放量已要飽和,讓這項議題又漸漸浮上檯面。垃圾在我們生活裡,其實占有很大的分量,也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
(嗯~跟我們最有關的部分,大概就是在「製造」的部分吧)
你有想過在一天的生活裡,會產生出多少的垃圾嗎?
photo by 陳韋宏
根據環境部最新的公開資料顯示,112年8月,每人每日的垃圾生產量,高達1.423公斤。111年的年平均數字是1.32公斤。(這邊指的垃圾是一般廢棄物,包含了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巨大垃圾及廚餘。)如果我們把每人每日的垃圾生產量,乘上台灣的總人口數,就可以推知台灣一天會有高達3萬多公噸的垃圾產出!!!(好像跟一整年出口的鳳梨量很接近⋯⋯)這些被產生出來的垃圾,真的是丟進垃圾車、回收車之後,就萬事OK了嗎?這些垃圾最後去了哪?有真的被處理掉嗎?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吧XD(別走~來瞭解一下嘛~)
台灣垃圾的小小歷史劇場
台灣的垃圾問題,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的垃圾主要都是掩埋、堆置,但在人口稠密、土地有限的台灣,不論是掩埋或堆置,對環境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不論是氣味或是景觀,就算沒看到,也能聞的到)之後便開始新建焚化廠來焚燒垃圾,(最早的焚化廠是1992年完工及啟用的台北內湖廠)以及推動資源回收,從垃圾中找回資源。
大家小時候有看過外星寶寶嗎?藍博士、黃金鼠、紅辣椒、翡翠蛙,據說看過的人,都已⋯⋯累積不少人生智慧了。
當然,這齣戲並未就此落幕,現在還在持續上演中⋯⋯
焚化之後
興建焚化廠與資源回收推動之後,(從此大家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才怪~)垃圾就從街頭、堆置處,陸續送入焚化廠燃燒,或是送去回收廠分類。與此同時,人類的科技也開始進步,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垃圾裡面的塑料變多了,3C產品淘汰的速度變快了,疫情讓外賣、外送、網購的市場增加,額外用到的包裝、紙箱也就跟著增加,一般垃圾的生產量,也跟著疫情延燒,而且尚未趨緩⋯⋯(把垃圾說的跟疫情一樣XD)
這讓焚化廠的工作量相當吃緊,有時根本是無法消化,垃圾就被轉運、暫置。而垃圾送去焚化廠燒完之後,垃圾並非會完全不見,而是轉變成15-20%底渣與5%飛灰。(也就是大約會有垃圾總量5分之1到4分之1的剩餘物)
雖然理想的狀況,是這些底渣與飛灰,都能被再生利用,但實際的情況是再利用率很低,畢竟,底渣的成分複雜,裡面含有什麼污染物也說不準,所以能使用的範圍相當受限。(嗯嗯恩,還是謹慎點好)而這個問題就像丟入垃圾車的垃圾一般,不僅不易被提起、也不易被察覺,就這樣故事悄悄地過去了30年,白雪公主也都老了⋯⋯(咳咳⋯⋯沒有白雪公主)是焚化廠們也都老了。台灣現有的焚化廠有25座,
除了台東廠是2004年完工,今年啟用⋯⋯,其餘的24座,都已運轉超過15年,(其中更有19座運轉超過20年)所以這幾年會陸續停爐整備,進行修整、升級、改建等等的工作,停爐當然能處理的垃圾總量,就會因此受限。(雪上加霜的概念,慘慘)這也是為什麼談到垃圾問題,會聽到資源回收跟垃圾減量的主要原因,因為現有的處理方式,已經入不敷出了,天天亮紅燈了,(更精確的說,應該出不敷入)所以不能再視而不見啦!
photo by 陳韋宏
不好回收的資源回收
理論上,只要分類做的確實,資源都能被好好回收,送入焚化廠的垃圾之中,也不會有這些的物品出現,但是,就是這個BUT!
實際上資源分類與回收的問題,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讓我舉個例子好了,今天你在外面用餐,拿到一份用紙餐盒與紙杯盛裝的餐點,在用餐完畢之後,你會把紙餐盒與紙杯丟到哪一類的回收桶呢?
嗯~我想有一些人會丟到紙類的回收桶吧。(尤其是分類桶只有金屬、塑膠、紙類的時候)但實際上,紙餐盒與紙杯,在回收項目的分類上,不是紙類,而是「紙容器」。(就是那麼複雜)
好,現在你知道紙容器不是單純的紙類,但現場卻沒有紙容器專門的回收桶時,又該怎麼做呢?(是不是覺得很難的XD)更無奈的狀況,是看似有做分類,最後卻統一丟進垃圾車收走⋯⋯。而這些例子都是在生活中,真實上演的資源「回收」困境。(有沒有覺得,自己帶個餐盒、水瓶出門,來逃避這個困擾,好像也蠻好的XD)
而另一個資源「回收」困境,就是收回來的垃圾裡,還有很多可「回收的資源」,但因為這些資源混雜各式的垃圾中,要分離出來很困難,或是相對應的成本會很高,所以最終這些資源往往也都被當成是,一般廢棄物,進入焚化廠。這時候不經會想到《綠色精神》這本書裡的一句話,『笨蛋,問題在「成本!」』!(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XD)
點出了環境議題很重要的關鍵,這些後端處理的成本,往往沒有反應在使用這項物品的價格上,或是收取相對應的處理費用。全球資源回收率數一數二高的德國。他們有一個做法很有意思,是在商品的售價上,預先收取了處理費,如果你把用完的寶特瓶、玻璃瓶送回去回收,就會退你這筆處理費。這也使得寶特瓶回收率高達九成,而且,你在哪裡購買,就送回去哪裡回收。也就是讓出售這項商品的人,也得負起回收上的部分責任。(至少前端的收取與整理)
在某些成面上,也反映出部分的成本。或許從成本的角度出發,能解決不少垃圾的問題吧!
photo by 陳韋宏
不只要廚餘大師,還要處理大法
在正式談廚餘問題前,請容許我碎碎念一下,在看一些廚餘的資料時,很多的數字都對不上,搞得我們一頭霧水。尤其是「廚餘回收率」這個名詞,(我們以為是收回來的廚餘,有多少被實際運用)因為找到的「廚餘回收率」很多都不到10%,(低到讓我們難以置信)後來看到一篇寫到「廚餘回收率」的計算公式:
廚餘量 / 一般廢棄物的量(一般廢棄物:一般垃圾、資源回收、廚餘)
切~原來講的是廚餘占總廢棄物的量呀。(好,碎念結束~言歸正傳)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台灣一個月的廚餘量,大約是在4萬公噸左右。(這些是有倒入廚餘桶被回收到的量)目前回收的廚餘有以下幾種的處理方式:
一、生廚餘堆堆堆變肥料大法:
製作堆肥,需要有空間堆置,都會區難以執行。
二、熟廚餘餵豬豬大法:
但因非洲豬瘟與養豬產業減少,處理量已下降。
三、黑水虻幫吃吃大法:
生、熟廚餘絞碎餵養,黑水虻的肥糞做成有機農業資材。黑水虻可做成飼料養雞。
四、生質能廠換電大法:
目前只有處理生廚餘;厭氧消化產生沼氣發電。
五、高效廚餘微生物分解大法:
加速堆肥製作的時間,有效減少廚餘量,可製作出土壤的益生菌堆肥。
根據我們查到最新(110年)的垃圾成分分析資料,廚餘占總垃圾近兩成的量,也就是會有約2千公噸的廚餘被丟入焚化廠。顯示出目前廚餘的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能不能處理,而是我們能不能讓廚餘真的被分出來,讓廚餘真的被回收到。
photo by 魏妤珊
垃圾一袋袋,錢錢隨水漂
如果對於去做生活垃圾「減量」這件事,還是沒有覺得這麼「必要」。(這麼頑固的嗎XD)那麼我先來問一個問題吧!
在購買的商品有「環保補充包」可以選擇時,你會去選擇環保補充包嗎?
我想會選擇這項產品的人,應該是期待自己的選擇能響應環保吧!但如果真的去細看這些補充包的材質,會發現到有些商品的補充包,確實有做到材質上的用料減少,但是為了增加強度使用複合性的材料,使得補充包的回收不易或是無法回收,用完後只能當成一般垃圾。(蝦米!?我也很驚訝!)
可以回收的瓶罐 VS. 不能回收的袋子
哪個比較環保?
就資源回收後還能利用的觀點來看,可能可回收的瓶罐還比較好。(但以現實面來說,這真的是不容易回答⋯⋯)所以從源頭減少購買有包裝的產品,其實是更好的選擇。政府目前關於垃圾減量的具體方式,就是使用專用垃圾袋,讓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這個做法很呼應回收那一篇說到的觀點:「笨蛋,問題在『成本』」!
讓真正的使用者來付垃圾處理費。垃圾隨袋徵收之後,(從雙北的統計數據來看)因為產生的垃圾越多,使用的專用垃圾袋也會變多,要付的垃圾處理費也會增加,所以資源就容易再從生活垃圾中被分出來,不僅讓垃圾減量有實質的誘因,而資源回收率還可以再提升。其他沒有推行隨袋徵收的地區,就沒有垃圾處理費了嗎?(當然不是XD)
目前除了使用專用垃圾袋的地區之外,其他各地的垃圾處理費用,則是隨水費來收取,(對,沒什麼邏輯XD)用水的度數越多要繳的垃圾處理費越多。不但無法呈現真實的情況,也沒有讓真正的垃圾產生者,付出該付的費用。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雙北推動隨袋徵收後,每人每天支出的垃圾處理費,還比隨水費徵收還便宜~看完前面的文章,應該可以理解回收真的沒有這麼簡單,而且不自覺得浪費行為又很容易產生,所以要解決生活垃圾的問題,還是從源頭去做減量,才會是一個好的解方。
撿拾垃圾,從心看見大地
這原本最後很想跟大家提出,要使用環保餐具、水瓶、購物袋,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之類的行動方案。但我想這些事大家應該早就「知道」了,(若再一直重複說也很無趣)只是缺乏一些行動的動機,所以我來分享自己轉變的契機吧!
以前有一段時間,我跟幾位朋友一起去山上種田,學習跟土地一起工作,分享保育與農田裡發生的各種故事。在我們的農田後方,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林間小道,是我走出田裡之後,最常去的遮蔭、療癒之地,在那裡可以聽獸鳴鳥叫、看風撫過林後的山谷,非常舒服的地方。卻在我剛好不在山上的時候,山上發生了一場大火,我隔天上山一看,讓那一大片的森林已然消逝,遠遠就能看到後方裸露的山谷,還有空氣中濃烈的焦燒味,讓我感到巨大的哀傷與難受,才隔一天的時間,我那美好的林間小道,就這樣逝去了⋯⋯
我依舊往那熟悉的小道前行,卻讓我看到很震驚的畫片,被火燒燃之後的大地上,竟有許許多多的廢棄垃圾,原來之前那片枝繁葉茂、綠草如茵的森林底下,埋藏了許多人短視、貪圖便利,肆意而為的陋習。於是從那天起,在走出水田後,我依舊會去那一片消失的森林,踏在焦黑的土地上,用雙手一點一點的撿拾起,那些已焦融的垃圾,並在心裡跟土地道謝、道歉,雖然我這樣的行動很緩慢,但就從現在開始讓我一點一點的回報你、療癒你吧⋯⋯
而我也從被來往的人,好心勸阻(不要撿了,你撿不完啦;或是不要撿啦,很危險),到後面朋友們也一同加入、旁邊軍營的軍人們也加入,還變成一場名為《進山、淨山;靜山、敬山》多人響應的行動。
想一想,這也許就是我真正打開眼,看見垃圾的起點吧~
如果大家有空,不妨也實際去參與淨山、淨灘這類的活動,去現場實際的感受一下吧~
photo by 陳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