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為期三週的 PA 服務,我們驅車前往尼泊爾的第二大城——Pokhara,一座以其壯麗自然景觀而聞名的城市,也被譽為登山者的天堂。
在 Pokhara 短暫休整的兩天後,我們迎來了此次尼泊爾之旅中別具意義的一部分——山行。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山行前,是我們的校長對大家的深刻叮囑。
我們搭乘著熟悉的「跳跳車」來到山腳下,我們開始沿著灰色的石階,一步一腳印往上攀爬。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層層疊疊的梯田與靜謐的村落,牧羊人趕著羊群從身旁經過,羊兒低頭啃食著青草,腳步輕快而自在。偶爾,也會遇到運送物資的氂牛、驢子、騾子、馬匹,踩著穩重的步伐,默默為人類而服務。無止盡的石階,是種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每一步攀登,似乎都與這片土地的生命節奏合而為一。石階下的沉穩足跡、心中動盪的心跳與急促的呼吸聲,讓我更加專注於眼前的每一刻。
「看啊!是雪山!」當一個轉彎處,七千公尺高的雪山出現在眼前,瞬間好像所有的疲憊都被壯麗的景色給治癒了。村落的石頭房子依偎在群山之中,五色經幡隨風飄揚,像是在為這趟山行祈福。而那被陽光染上玫瑰金光澤的雪山,散發著一種神聖的力量——這是台灣無法見到的景象,也是令人屏息的一刻。
隨著高度的提升,空氣越來越稀薄,天氣也愈加寒冷。我們跟著嚮導的步伐,踩著堅定的腳步,緩慢負重前行。沿著溪流而上,時而行於山谷,時而行於森林,時而行於稜線。山,好像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讓急性子的人慢下來;讓大家學會傾聽、學會分享、學習體諒,讓彼此更靠近。
「要全部人一起出發、一起抵達。」這句話不只是一個承諾,更是一種信念。在這條攀登的路上,我們的腳步逐漸與彼此同步,每一次休息,每一次加油打氣,讓團隊更加團結的片段。嚮導們也用著「尼式」幽默與超很好吃的食物來支持著我們。寒冷與疲憊雖然挑戰著每一個人,即使有人因為高山反應而不適,但在彼此的支持下,讓我們感受到來自所有人的溫暖。而帶著這樣的信念,在第三天下午,所有人抵達這次山行最高的住所。
等待,是重要的
第四天的凌晨,我們整裝帶隊,準備前往我們這次的最高點-Poon Hill。在滿天星斗的陪伴下,踏上我們最後的400公尺(海拔3219M)。零下的溫度,讓我們身體瑟瑟發抖,不過大力跳動的心臟仿佛給靈魂注入了力量,跟著熱烈震盪。晨光熹微,紅黃紫的色彩已渲染東方的一角,彷彿為即將到來的壯麗景色鋪上序曲。一彎半月依然高掛天際,星辰在微光中閃爍,我們更是加快步伐抵達最終展望點。
在零下兩度的清晨,等待是一場艱難的修行。寒風刺骨,手腳早已麻木,但我們依然拿著畫筆和畫本,試圖捕捉那千變萬化的天色。但是不時會需要起身跳一跳驅趕寒意,好讓雙手雙腳不被凍僵。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夜的帷幕漸漸拉開,原本漆黑的山脈逐漸被微光勾勒出輪廓,原本黑色的山脈逐漸顯露出色彩,只見白雪靄靄、綿延不絕的山頭,漸漸被金色的光芒照耀。紅色的太陽緩緩升起,將遠方的雲朵染成粉金色。
「Chasing angels, or fleeing demons, go to the mountains!」
——Jeffrey Rasley
這是一位美國文化社會學家,在一趟尼泊爾的徒步周遊後有感而發,我忽然明白他所形容的景象。因為在那一刻,仿佛真的有天使在雪山之間輕舞飛揚。這般美景,讓我捨不得眨眼,生怕錯過每一秒的細節,每一瞬的變化。當太陽翻過山頭,照耀大地。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雪山群環繞。我何德何能,可以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我們是如此的幸運,能有機會踏上這片土地,有嚮導的引領才有機會看到如此的山景。那些漫長的等待、刺骨的寒冷和攀登的疲憊,在這一刻好像都是值得的。「等待」不只是為了雪山的壯美,更是心靈被撼動、被滋養的瞬間。
讚嘆、敬畏、臣服
「我們爬山,是為了要讓我們覺得自己渺小。如果我們登頂,覺得自己征服了山,那就危險了。」這句話是校長在十年前,我們班第一次抵達台灣的南湖圈谷時我們的提醒,隨著這次尼泊爾的山行,這句深刻的叮囑再次回響在我的心中。
起初在Pokhara市區,遠遠望見雪山,祂彷彿漂浮在雲層之上,遙不可及。然而,當我們一步步走近,親眼目睹祂的壯麗面貌。我們讚嘆自然的美妙、敬畏山的偉大,山的偉大提醒我們自身的渺小,也讓我們學會臣服於每一刻的發生——無論是陡峭的攀爬,還是寒風中的等待,亦或是陽光灑滿雪山的剎那。感謝所有的一切。
爬山對我來說不只是身體體力的挑戰,更是一場心靈的旅程。而山行,不僅帶來對自然的讚嘆,更對天地的敬畏與對生命的感恩。山不屬於我們,卻以最寬容的姿態接納我們;我們無法征服山,卻能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刻下了我的雪山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