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第二站: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
Camphill 是從人智學發展出來,與特殊需求者一起生活的社區,並將專注放在每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障礙。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特殊的天賦和才能,每個人的需求,也能在合作的社區中得到滿足。讓人們共同成長、學習和實現自己的潛力。
而更多關於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的故事,歡迎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
我在Friends of Camphill India 這段期間,剛好有參加到一個研討會,在研討會中,除了教我們如何照顧、陪伴特殊需求的人群,還有一些非常非常基本的人智學概念。
雖然從小就在華德福教育中成長,但老師從來不教我們背後的理論。而是畢業之後才慢慢地開始理解:「原來我小時候是這樣被教育大的。」
Special needs friends他們雖然生理上已經是成人,但是心智、行為的發展,可能還停留在孩童的階段,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發展狀態,所在研討會時,講述了以人智學角度的人類生理與心智發展觀點:0~7歲主要是發展意志(willing),7~14歲主要發展情感(feeling),14~21歲是發展思考(thinking),在這些發展階段應給予不一樣的養分。
What is the circle?什麼是一個圓?
如果問你什麼是一個圓?你會怎麼回答?
可能是有個圓心,並且圓形到邊線的距離相等;或是想到兀:3.1415926⋯⋯等等,關於「圓」的定義。
而在我的腦海中則浮現了很多的畫面,好像都回應著意志、情感、思考這三階段發展中,對圓不同的理解。
0~7歲,在上小學以前,我記得我沒有學過任何數學,而關於「圓」的學習,我們是「跟圓玩」,有好多「圍圓」的遊戲,圍著圓繞圈圈,交織的圓、動態的圓、靜止的圓,每天早上進教室會先跟老師握手抱抱,然後就開始圍圓。「要怎麼圍出一個『圓』」?這真的非常有挑戰,就連現在很多成人也不見得做得到,它需要「我可以看見所有人,所有人也可以看見我」。
We are playing with the circle.
7~14歲,我們也沒有背數學公式,也不會一開始就使用圓規,而是做了很多關於「藝術」的圓,以藝術的方式去感覺「什麼是圓」,包括用陶土捏一個圓球,用雕刻刀刻一個木球,用鐵鎚敲出一個圓形曲面。我要用我的雙手感受什麼是圓,在捏陶的過程中,我要使用溫柔、平均的力道,在雕刻圓的時候,我要把所有稜角去掉,在敲打曲面的時候,我要有意識的去感受我使用的力量,是否一致。我該如何徒手作畫,就可以畫出「正圓」,在畫圓時,我需要掌握平衡的、整體的感受。
We are feeling and sensing the circle.
14~21歲,我們好像才真正進入思考的世界,去整合過去Willing跟feeling的經驗,藉由觀察現象去發現「公式」,就跟那些數學家一樣,我們觀察磁磚、觀察地圖、觀測星星,去思考公式演進的過程。我們開始尺規作圖、學圓錐曲線,發現圓形是無限的正多邊形,然後進入到微積分的領域。
We are understanding what the circle is.
於是我對「圓」的瞭解,好像不只是「圓的定義」與「圓的數學公式」,而是有身體上的記憶、情感的記憶、思考的記憶。這些都讓我在現在的生活中,無論是在團隊合作時,想起小時候的圍圓「我可以看見所有人,所有人也可以看見我」,或是在記得那是沒有稜角、擁有均衡力量、一體感的「圓」的特質,好像讓我擁有除了「知識」外的另一種能力。
這就是用人智學概念,建構出對應到人類發展上的教育樣貌。同樣的,我們在Camphill裡,也會依據這些Special needs friends各自的心智發展階段,給予相對應的陪伴與協助,就如同我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