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森海博物誌|植物的個性|海葡萄篇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隨著氣候、環境與生存條件的差異,不僅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也會養出不同的性格,像是原住民給人天性樂觀的感受,而客家人給人節儉的印象,那植物會不會也有這種個性上的不同呢?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廣,從海濱到高山、從森林到沙漠,甚至潛入海中,都還有可以看到(對,是海草不是海藻喔),既然植物生長的環境也如此多元,那應該也能從不同的植物間,窺探到一些性格上的差異吧。 工作室的陽台,是各種植物朋友們的交誼廳 兩年多前的午後,我在花市巧遇一棵葉子圓厚、葉脈呈現紅綠色,看起來充滿活力又熱情的海葡萄,是那種會讓你的腦海,立即浮現出耀眼陽光與溫暖海風的那種夏日熱情,非常的迷人與耀眼,但又會讓人擔心難以駕馭,在花市中來來回回好幾趟之後,才下定決心帶他回來。 工作室的陽台,是各種植物朋友們的交誼廳,平時大家會聚在這裡喝喝早茶、吹吹涼風,沈浸在早晨的日光裡,之後才會各自歸位。而這次帶回來的海葡萄,在歷經換盆與調整土壤之後,便進駐到光線充足、風力的陽台第一排,而在這兩年多的陪伴裡,真的有感覺到海葡萄不同於其他室友的鮮明個性。 隨著時節的變化,照進陽台的光線、隨風進出的空氣與溫度,也會有所不同,記得第一年的冬季,陰鬱的天氣加上寒流來襲,讓熱情的海葡萄嚇到瑟瑟發抖,樹上的葉子一下就變黃,而且掉了個精光,也嚇得我趕緊關窗、擋風,想辦法幫海葡萄取暖渡冬。而第二年的冬天我早有經驗做準備,適時的幫他換位子、保暖、通風,結果這一次冬天到來時,海葡萄的身上,竟留下了一半的葉子,來告訴我他今年沒有完全休眠,而是處於待機的狀態。 三月份的春分一過,在他的枝幹上,突然就冒出一顆顆突出的小葉芽,而在短短的一兩個星期之內,這些葉芽就長成一片片的新葉,新葉的顏色很青嫩,卻又都各有一些不同,基底是半透明的青葉,但有的帶著一點黃、有的帶著一點紅,而這些看起來青嫩的新葉,還會持續默默地變大,不過青嫩的顏色稍縱即逝,葉子會漸漸變硬,而葉色不久就越變越深。 今年看海葡萄生長穩定、適應之後,我也開始幫他調整枝幹,把重疊或是交疊在一起的地方,一點點的修剪、梳理開來,而每一次我修剪完之後的下一個星期,就會看到新的葉芽或是葉子冒出,反應與回饋都非常的直接,只能說不虧是住海邊的朋友,個性非常的直爽,開心與驚嚇全都表形於色。 如果你問我:「海葡萄算不算是容易結交的朋友?」我會這樣跟你說:「如果你能提供他,跟他個性一樣熱情滿滿的陽光,那你們應該會是合的來朋友。」 ༄ 生物基本介紹 海葡萄(學名:Coccoloba uvifera)|分類:蓼科 (Polygonaceae) 海葡萄屬 (Coccoloba) 海葡萄 (C. uvifera) |自然分布與棲地類型: 海葡萄廣泛分布於熱帶美洲沿岸地區,包括佛羅里達、百慕達、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以及中南美洲的沿海國家。棲息的環境,主要是生長在沙灘、沙丘及海岸灌木林之中,是典型的海岸植物。對鹽分、強風及乾旱有極佳的耐受性,是原生地中海岸防風定沙的重要樹種。 |繁殖方式: 海葡萄是雌雄異株的植物,需要雌雄株同時存在,而且距離也不可太遠,才能透過昆蟲來進行異花授粉,授粉後順利結果就能透過種子繁殖。在自然界中,海葡萄的果實可吸引鳥類及哺乳動物來取食,透過取食動物的移動與排泄,便能間接協助種子的傳播。園藝上也會透過扦插的方式來進行無性繁殖。
2025/09/12
森海博物誌|傳說中的秘法
〈空氣蛹〉昔蝶已乘輕風去,此樹仍餘空氣蛹。夢蝶一去不復返,樹載空蛹靜悠悠。 改寫黃鶴樓來紀念一下,今年7月我遇見的一隻毛毛蟲。 與「查理.布朗」的相遇 天氣炎熱小大暑時節,我遇見了一隻蝴蝶,更準確地來說,我是遇見了一隻毛毛蟲,一隻身體灰黑色的毛毛蟲。牠的身型瘦小,就停在我帶回來的盆栽上,而且一動也不動,第一眼看到其實並不起眼。但隔天一早,我望向牠原本停駐的細枝上,卻遍巡不見牠的身影,反而出現了另一隻跟牠外型截然不同,個頭大上一倍的大頭綠毛蟲,我才驚覺到前一天的「不動如山」,原來是為了醞釀出嶄新的面容呀! 這個大頭綠毛蟲出現之後,前兩天像是在練習使用新的身體,緩緩地移動、緩緩地啃食著新長出的嫩葉,但兩天之後牠的性格大變,像是餓了好幾天一樣,卯足全力在這盆小小的胡椒木上東奔西跑,只為了大啖嫩葉,而不到兩天的時間,胡椒木上所有的嫩葉幾乎全數消失,而牠的體型又再加大了一倍,而額頭上的紋面也越來越清晰。 (不知道為什麼,但每次看到都會讓我想到查理・布朗的瀏海) 相信自然間會有的平衡 嫩葉沒了之後,雖然,不是很甘願,但牠也只能把嘴轉向那些,看起來沒有這麼可口的深綠色老葉了,這時候我的內心也開始有點掙扎了,深怕再這樣下去,這棵剛帶回來的小樹苗會不保,這次我細細的看向胡椒木,從樹的基部、樹身、細枝、葉量來評估後,我覺得樹體還算是強健,所以就決定相信牠們這一次的相遇,相信自然間會有的平衡,而「查理・布朗」相當不客氣的,只用了一天左右的時間,就把樹上的老葉吃個精光,樹上真的是一根毛都不剩,我也趕緊調整胡椒木的位置,讓他換到一個可以稍微休息的地方,慢慢恢復生息。 「查理・布朗」在吃完胡椒木之後,又開始奔向旁邊其他的小樹苗,不過看起來旁邊的樹,沒有獲得到牠的青睞。不知道牠是不是覺得沒東西吃,就選在一叢相對茂密的福祿桐間停了下來,靜靜掛在樹梢上,用一種好像在面壁沈思的樣子停駐著,一動也不動地靜靜的停駐著。 隔日,那隻大頭綠毛蟲「查理・布朗」消失了,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小蛹,懸掛在昨天的枝條上,就像是一件綠色睡袋掛在樹梢上,而我也想像著「查理・布朗」在這個蛹裡,漸漸消融、轉化、重生,不知道再次看見牠時,牠會用什麼姿態與樣貌,再次出現在我面前。 沒想到在9天後,我們要出遠門的當天早上,我慣性的走到綠色小睡袋前,卻發現小睡袋開了一個小縫,而且裡面已經是空的,我趕緊確認四周,而就在離小樹不遠的窗台上,看見一隻有著黑色與淡黃色斑塊翅膀的蝴蝶,緩緩、輕柔、小幅度地擺動著牠的翅膀,等了兩個星期,原來你就是「查理・布朗」的本尊——柑橘鳳蝶。 我們欣賞一陣子後,我打開了窗,牠也翩翩地飛離我的陽台,再見了,查理・布朗。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看著一隻毛毛蟲蛻皮成長、結蛹到羽化變成蝴蝶的過程呢? 其實,這一次我們所說的「傳說中的秘法」,我們大家都很有機會可以做到,只是現在我們常常一昧追求效率,把效率當成是最重要的指標,所以會想立刻知道牠的名字,就像是直接知道問題的答案,讓學習顯得很有效率,但我們卻也流失掉,自己去經驗與認識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會獲得到的感受,雖然對「牠是誰」的好奇一定會有,但也一定會有除了「牠是誰」之外的好奇心,如果只是知道名字就結束學習,那真是太可惜了。 邀請你換個方式走入自然裡,讓你的好奇心引領你去連結自然,開展屬於你的獨特看見與感受,也讓自然喚起你的好奇心與創造力。 讀完後,你發現那個「傳說中的秘法」是什麼了嗎?
2025/08/31
森海博物誌|以昆蟲為師
大自然缺失症 法布爾的《昆蟲記》,被稱做是昆蟲界的史詩,書中的文筆輕鬆還富有故事性,而且描述起各種昆蟲的習性,真實性上也絲毫不馬虎,可說是一套能帶人潛入昆蟲世界的科普著作。 為什麼法布爾能如此細膩的去書寫昆蟲,我想這是因為他投注了很多的時間在「觀察」昆蟲吧!反觀現下的社會,我們要搜尋到這些昆蟲的習性,其實並不困難,甚至只要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可以查到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訊,但你有沒有一種感覺,雖然這些知識或資訊可以快速地取得,但是我們卻少了從「觀察發現」到「歸納統整」的過程,也少了過程中會去真實經驗與體驗的過程,所以這樣的理解,只會停留在字面上,而不會有身體的感受。 親近自然,對於還在成長發展中的兒童,是極為重要的事 這樣的感受是重要的嗎?2005年美國兒童與自然網絡的共同創辦人理查.洛夫,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出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雖然這個詞語並不是醫學上已證實的病症,但確實是理查.洛夫以自身經驗與觀察到的問題。而大自然缺失症指的就是人在長時間與自然斷聯後,可能導致大人與小孩出現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想像力與好奇心,甚至出現有憂鬱、焦慮或躁鬱等身心失衡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人去接近大自然,去經驗與體驗自然裡的一切,那麼可能就可以改善身心的問題、提升注意力與想像力,所以也可以說親近自然,對於還在成長發展中的兒童,是極為重要的事。 因為「看見」而產生「為什麼」的好奇心 印象中,我小時候就讀的幼稚園靠近山邊,所以光是在園內探索,就能時常看見各種有趣的昆蟲事,有時是看見不同的螞蟻在牆壁上行軍,或是在搬運各種的食物;有時會看見比平常蚊子還大兩三倍的大蚊子,默默在窗邊跳舞;有時會看見身形扁平的鍬形蟲,趴在樹上或是地上⋯⋯。彷彿只要你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各種小故事,就在你的身旁發生,也因為看見各種事不斷地發生,於是就讓我對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產生出各種的好奇,而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於是我也開始漸漸去閱讀各種的科學讀物。 過去這十年裡,我和幾個夥伴陪伴著不同的學校,帶領不同的孩子們走入到自然裡,我們一起在自然中生活、遊戲,一起去體會在自然中的所有感受,而這些感受有助於去同理他人或動植物、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慣性行為,甚至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在現代的社會裡,從網路來取得各種的資訊與知識,是相當地快速與便利,但卻也抹去掉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經驗世界的機會,也減少了我們專注在「觀察」上的時間。 而網路也如同兩面刃,他可以快速地提供大量的資訊,但也需要自己去識讀或查證真偽,另外,網路上的廣告或是推播,都是不斷地提供你「分心」的機會,所以也有人為了查資料上網,最後一小時過去之後,卻早已忘記自己最初打開手機或電腦,是為了要查什麼資料,這都是現代人要面臨的新考驗。專注力的下降,會導致許多的「後遺症」,像是效率低下、觀察力降低、疲累、壓力增加等等。 所以在空閒時,不要只是待在家中「休息」,或許走去戶外、走入自然,更能讓我們好好放鬆、充電,讓我們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2018 年世衛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相較於歐美國家,臺灣與亞洲區域的青少年,在網路遊戲成癮的比例較高,也表示孩童處於較高風險的環境。
2025/08/08
◌❍◯ 森海博物誌 ❍◯◌ 創刊囉!
為什麼寫博物學?我想那是一種源自於對世界的好奇,一種用身體去踏查世界的覺知與感受,也是一種長時間去梳理自我與反思的過程,最後透過整理與內化,表達出讓人能理解的論述。(當然,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博物學家,是我小時候最嚮往的職業之一) 看到「博物學」這三個中文字,通常給人就是包羅萬象的感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橫跨多種學問,又或是泛指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統稱,但若是將博物學套用在西方的詞彙中,則會對應到「Natural history」,直譯回中文的話就是自然史學。 等等!? 這個意思是指「博物學」跟「自然史學」相等嗎?總覺得這兩個學問間有些許的不同誒~ 確實,以中文語意上觀點來看,「博物學」跟「自然史學」好像不是同一件事,博物學的語感比較像是一種跨領域的自然學科,而自然史學好像則在強調自然過往發生的歷史。 這原因若是往回去溯源,或許跟自然科學的發展有關,早期的自然科學者,花費在自然裡做「觀察」記錄的時間,遠大於在研究室中做「實驗」的時間。 而在自然界中,我們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背後發生的過程與原因,多半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有時甚至需要從「過去」事件中,去找尋可能的蛛絲馬跡,來推敲事物或現象的真實原因。 像是好奇一隻蝴蝶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這個問題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像是附近可能有這種蝴蝶喜歡的花蜜、水源;又或是牠其實只是剛剛羽化出來,在這附近能找到牠剛脫出的蛹;又或是有股很強的氣流,將他從遠方吹送過來⋯⋯ 但如果我們是第一次看到蝴蝶這種動物呢?對牠的食性、牠的生活史、牠與環境的關係也都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我們要怎麼樣來得到這個答案呢? 看似一個簡單的提問,但是背後卻需要不少觀察與探索的累積,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早期的自然研究學者,通常不會只專研在一個學科上,而且常常要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來為現在的疑惑尋找解答,所以「博物學」確實不只是跨領域也要通古今,也會讓人有機會不斷地進行反思。 隨著時代推演至今,現在的學科越分越細,讓人能專研到很深的地方,但也往往需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過程中容易少了一些反思的機會,也容易讓知識變成空泛的架構,沒有自己的感覺與論點。 隨著網路與AI的蓬勃發展,各種的偽科學與錯誤訊息可能也會越來越多,若我們的學習方式不改變,那麼也許有一天,現有的學習法,會帶我們走向混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