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6
人們與他的海 #1|海,是維生的——食篇
對許多人來說,海是一片浩瀚無垠的陌生區域,那種未知驅動著內心的恐懼,讓人只敢在岸邊「望洋」,而不敢親身「下海」,漸漸地「海」遠離了生活,成為了某一種冒險的代名詞。生活中沒有海洋,但是仍舊有海鮮相伴,於是海鮮成為許多人認識海的第一步。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的人口(相當於每8人就有1人),他們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居住在海中的各種生物,海洋支持著許多人的生活與生計,而從近年來海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有高達90%的大型魚類生存受到威脅、有5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這代表什麼呢? 代表著我們跟海洋的互動方式,已經超過大海與這些海洋生物的負荷,海洋環境正快速的惡化,急需找到人與海洋間新的平衡點,我們要學習不同的方式,來跟海洋連結與互動,讓海洋有喘息與恢復生機的機會,而這也正是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心懷敬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跟海洋互動才好呢? 這個月我們將試著從傳統的海洋文化中,找尋一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並從食、衣、住、行不同的面向,去看見可能的解方。 第一站我們想從「食」海的文化中尋找解方,在阿美族與達悟族的文化裡,都有著許多跟海洋互動的智慧,像是阿美族的「海祭」、「捕魚祭」或是達悟族的「飛魚祭」,這些是我們比較熟悉,也具代表性的傳統「食」海文化。那還有其他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像「飛魚祭」一樣,對於被海洋生物的取用,充滿敬意並有所規範嗎? 斯托洛族(Stó:lō)—— 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夫拉則河谷下游的原住民——斯托洛族(Stó:lō),斯托洛在他們的族語中,代表的是河流,也象徵他們是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是的,我們要從這個住在河流旁的民族,尋找食「海」的蛛絲馬跡。 斯托洛族是屬於海岸薩利希人的一個支族,他們對於夫拉則河中的鮭魚有著很不同的情感,鮭魚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因此發展出獨特的鮭魚文化。鮭魚是一種會在河流與海洋迴游的魚類,牠們會溯河往上游去產卵,卵會在河流中孵化、成長,而當鮭魚長大後會游出河流到大海上覓食,直到要繁殖時,又再次溯河回到出生地,或是附近的河川產卵。 鮭魚是斯托洛人主要的食物,因為他們相信鮭魚能提供好的能量,而一般的肉類,則會讓人的身體感到沉重與懶惰。斯托洛人不僅認為鮭魚優於其他的肉類,同時也視鮭魚為神聖且特別的存在,不能隨便擅自的取用,必須要由部落長老指定的漁人,或是由特定家族的代表來捕捉每年第一尾鮭魚後,族人才能開始捕捉與食用鮭魚。 首鮭儀式——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感謝自然的餽贈 圖片來源:Flickr/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 而且當每年捕獲第一尾鮭魚時,部落便會盛大的舉辦「首鮭儀式」,用來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為族人們奉獻自己的生命,對這些鮭魚使者的犧牲,表達他們崇高的敬意,也象徵鮭魚並非是「被」捕殺,而是來自自然的餽贈。 在這場儀式裡,首鮭(第一尾鮭魚)會被視為貴賓,迎接到部落中,並在歌唱、舞蹈、煙燻等等的活動下,進行這一場儀式,而首鮭也會由特定的耆老,依照傳統的方式來切魚、烹調,並與部落的族人們一起分食。食用完之後的魚骨、魚頭,會用碗或筐子盛裝放回到河中,象徵讓鮭魚的靈魂重返河水中,並帶回族人們對鮭魚的感謝與敬意,也只有當這個儀式正式完成之後,部落裡的其他人才能自由的捕撈鮭魚。 圖片來源:左Wikipedia/ Royal British Columbia Museum,右Flickr/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斯托洛人透過「首鮭」儀式,年復一年的向自然述說著,族人只會取走生活所需的鮭魚,不會過度獵捕河中的鮭魚,並祈求鮭魚能年復一年的回到河川中,依著這些誓言約定著族人與鮭魚間的關係。若是沒有舉行這一場儀式,那麼今年的部落就會諸事不順,而來年的鮭魚洄游數量也會急劇下降;而若是或是有漁人不願意與族人分享鮭魚,則這位漁人今年也會走霉運。 心懷敬意的「食」海 在這樣的鮭魚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對魚與自然的敬意,在鮭魚洄游的初期時,只允許具有傳統價值與智慧的特定漁人,去河川中捕撈鮭魚,間接對捕撈鮭魚的時間產生了限制,在儀式開始之前,鮭魚的洄游產卵都不會受到人為干擾;並在儀式的誓約中,控制族人對鮭魚的獵捕量,降低了過度漁獵可能的浪費,也間接對鮭魚的族群產生了保護效果,在這樣的文化中,我們確實看見心懷敬意的「食」海方式,能讓人與自然間變得更為對等,也讓「食」海能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