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實務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24/08/09

在瞭解碳盤查的指引標準後,我們就實際的來走一遍碳盤查的作業程序吧!

在碳(溫室氣體)盤查的最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先確定盤查的目的,這樣才會知道要以那個指引標準為主,或是直白一點的來說,就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以永續報告書為目的,那當然至少就要符合,當下所要求的標準與準則做為依循。

目的確認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盤查的作業,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排放量計算、數據品質管理、排放量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撰寫。

邊界設定

邊界設定是為了要區分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要先界定出組織可管控的範圍,才能知道排放源跟組織有無直接關係,組織能不能控制、有沒有直接責任。

一般會用「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y)的方式來確認邊界,具體來說,就是依照組織在營運、財務控制或是股權比例,來界定這些行為、設備、設施或是各項的組合,是不是涵蓋在組織可控制的營運範圍。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組織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登記或營運的場所,來進行邊界的設定與說明。企業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載明工廠登記證編號或商工登記編號,以及相關的管制編號,並呈現出企業、公司、工廠的排放源平面配置圖。

排放源鑑別與量化

當組織的邊界設定出來以後,才有辦發鑑別排放源跟組織的關聯,報告邊界所涵蓋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納入到報告裡,把這些溫室氣體量化與文件化。

報告邊界(Reporting Boundary)

是指報告以組織邊界內,「直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移除量,以及因組織作業及活動產生的重大「間接」排放。

依照溫室氣體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直接及間接),來鑑別與界定類別與種類,根據ISO/CNS 14064-1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六大類別:

  • 類別 1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 類別 2 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 類別 3 運輸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 類別 4 組織使用產品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上游)
  • 類別 5 使用組織產品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下游)
  • 類別 6 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對照以往範疇1、2、3的分類,類別1屬於範疇1、類別2屬於範疇2、類別3-6則屬於範疇3。

最完整的做法是所有的類別都進行盤點與量化,而最基本的作法,則是將類別1、類別2完整盤查,類別3-6則選排放量大,且跟組織營運有高度關連的部分進行盤查。

排放量計算

鑑別完排放源之後,我們就要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類計算,因為只有直接的排放,你才能取得像是用什麼樣的燃料、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使用的時間多長⋯⋯等第一手的資料,也才有辦法進行細部計算的作業,所以這部分我們就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別說明要如何計算吧!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先確認排放源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以及燃燒方式與結果,再來選量化的方法。 

固定式燃燒(E)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GHG排放係數×GWP值

移動式燃燒(T)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製程(P)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A:依據直接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特定時間內GHG累積排放量×GWP值

量化方法B:依據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燃料使用量×排放係數×GWP值

量化方法C:質量平衡法

以化學反應式中的反應結果,來推導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人為系統逸散(F)排放量化方法

因為人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釋放,以及產生的直接逸散性排放,就被歸類在這一部分。像是有使用到冷媒、填裝二氧化碳的設備,或是發酵、厭氧處理的流程,或是使用溶劑導致的逸散性排放。

  • 方法A:該年度實際填充量。
  • 方法B:空調冷藏設備之冷媒原始填充量 × 逸散率 (%)

排放量 = 逸散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外購電力:依據電力來源與相關的憑證來佐證。

用電度數來源,由各月份電費帳單取得用電資訊,加總年度用電量 

排放量=年度用電度數×該年度排放係數

外購能源:依據購入商家提供的憑證(帳單)與排碳係數做換算。

類別3:運輸造成間接排放的計算

在這一類別裡,包含上下游的各種運輸配銷、員工的通勤、客戶的拜訪,以及商務旅行。

量化的方式:製作組織上、下游運輸、人員通勤、出差、商務旅行的記錄一覽表,並依照可以蒐集到的佐證與換算資料,選擇適合的模式來做量化計算。

類別4:組織使用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

組職採購商品、使用服務,或是委外找業者處理事業廢棄物或廢液,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屬於這個類別的範圍。

量化的方式:收集年度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總數量,再乘上換算係數(碳足跡);收集年度事業廢棄物或廢液的總重量,再乘上單位重量在處理時的排碳係數。

類別5: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

指的是組織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所產生出的溫室氣體排放。

產品在離開組織後,造成的間接排放,像是下游廠商的加工處理,或是產品在實際使用所產生的排放。

這些數據有些需要下游廠商提供,有些則是模擬使用上的實際情況做計算。

類別6: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由於不同組織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所以在上述類別中都沒有分析到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可以在這一類別中做呈現。

數據品質管理

每年在盤查、製作完前一年的溫室氣體盤查清冊後,公司就需要進行該年度的數據品質管理,而數據的管理原則,可以分為定性、定量及數據品質管理三個部分。

定性可以分為三部分來呈現:

  • 1.確認邊界範圍與盤查目的具備相關性
  • 2.排放源已完整鑑別
  • 3.對於排除項目應透明陳述

定量可以分為兩部分來呈現:

  • 1.活動數據引用是否正確,並保存計算公式與佐證文件
  • 2.排放係數與活動數據單位是否一致

數據品質管理:目的是在確認盤查管理的程序上,是否能有效的鑑別錯誤、降低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並提高數據取得或是換算上的品質。像是導入ISO的原則與方法,來優化數據的取得。

*根據盤查登錄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二項規定,這些盤查相關數據計算與過程文件的保存期限,須保存六年。

排放量清冊

在環境部公告的排放量清冊裡,有明文要求要涵蓋下列五點:

  • 1.事業基本資料。
  • 2.邊界設定。
  • 3.排放源鑑別。
  • 4.排放量量化(包含活動數據及排放係數管理)及全廠溫室氣體排放量彙總。
  • 5.數據品質管理。

製作清冊的目的,是可以用來評估、比較組織在減碳上的成效。而如何比較最公平呢?那當然就是跟自己做比較最公平,所以在一開始必須要先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的基準年,如果過去的資料不可考,那通常就是用第一年的排放量清冊,作為基準年。但如果組織有重大的轉變,或是設備與製程上有重大的調整,那就會需要重新設定基準年。

盤查報告書撰寫

一份完整的盤查報告書,需要包含哪些的內容呢?

雖然報告書沒有要求制式的呈現形式,但是基本上會包含到下面所列出的內容。

一. 基本資料:

(一)事業名稱及地址、事業負責人姓名。

(二)公司簡介、推動單位、政策聲明。

二. 廠(場)排放源平面配置圖。

三. 製程流程圖、產製期程及產品產量。

四. 排放源之單元名稱或程序及其排放之溫室氣體種類。

五. 與排放量有關之原(物)料、燃料之種類、成分、碳含量、低位熱值及用量。

六. 事業執行減量措施及說明。

七. 與前一年度(基準年)相比,排放源的增設、拆除或停止使用情形。

八. 年度排放量計算採用的方法、排放量參數選用、數據來源、檢測方法及檢測日期。

九. 固定與移動燃燒排放源、製程排放源及逸散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外購能源間接排放、運輸等類別2到類別6的排放量資料。

十. 其他中央主管機關要求指定的事項。

*需要參考範本的話,可至環境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下載唷~

資料來源:

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

經濟部工業局:製造業碳盤查與碳足跡輔導作法

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