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目標SDGs
2024/08/23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後記】
看了許多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後,可以感受到不同企業在永續上的努力,真的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有的在低碳能源上做準備、有的在原物料上做調整、有的在製程上減少資源浪費、有的在廢棄物循環上做巧思,初看到這些解決方案與目標時,真的會讓人感覺滿是希望,但再進一步仔細思考後,卻又會發現有些方案與目標,似乎並沒有解決主要的問題,而是透過轉嫁或中和的方式,來讓帳面上呈現出好看的數值與畫面,有漂綠或是假永續的嫌疑。 這時候不禁會讓人去思考,這到底是一本報告書究竟是為「誰」而做的? 是為了業主或政府的要求而做、是為了符合國際規範而做、又或是為了企業的形象與宣傳而做。我想每個企業的目的與出發點,應該都各有不同,但不論是自發性而做(我想比例上應該極少),或是被業主與政府要求,而趕鴨子上架,都應該先停下來想想,要為誰而做?要如何而做? 既然是一本永續報告書,那麼「心態」上的永續就很重要,一間很會賺錢的公司,或是一間很照顧環境與工作夥伴的公司,都不一定是一間很永續的公司。透過永續報告書的書寫,可以幫助企業檢視自己的經營與生產,是否走在永續的路上。 不少人說:「一本永續報告書,就是一本企業行為(行動)的記錄簿。」 透過永續報告書,讓企業盤點自己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這三個面向上所做的事情,並且一一紀錄下來,再藉由各階段的目標設定,持續往永續的路上邁進。 目前各企業第一版的永續報告書,大致上都是2023年出版(2022年的報告書),所以目前可以說還在摸索與起步的階段。既然大家都才剛起步,那麼趁此機會好好來盤點企業不足之處,並揭露出真實的現況,並訂出一個合理的目標來執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比起在這時候提出搽脂抹粉、看似漂亮的永續報告書,大家更會接受真實揭露出目前的現況,並訂出計畫有誠意做出改善與調整的企業。 若是企業的董事長或永續長,表現出交作業的「心態」,那麼不只是無法讓企業真正往永續前進,當未來全球加重永續推展的力道時,可能現在做的報告便毫無參考價值,不僅要再花資源重新盤點,也浪費掉大好的準備「時間」,讓自己迫在眉梢。而搽脂抹粉的報告書,不僅是欺人騙己,更有可能在被識破後,背上漂綠企業的惡名,引發企業的公關危機,這都是應該去考量與避免的問題呀! 台灣許多的企業,都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所以不少的產品都外銷到全球各地,隨著全球化貿易的影響,世界各地工商業行為所衍生出的負面影響,早已不在只是生產地或消費地的問題,像是全球的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流失、現代工業下的人權問題,都已是全球的課題,也促成碳關稅的制定,或是各經濟體的要求與協定,永續成為全球企業未來不得不去面對的課題,如果能在起步就能有好的「心態」,不僅能藉此盤點自己往永續靠近,也能避免掉入陷阱與迷失,讓企業沒時間準備或引發不必要的公關危機。
永續目標SDGs
2024/08/19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社會與公司治理篇
在一份完整的永續報告書中,先前提到的「碳盤查」是屬於ESG中,「E」的部分,那S跟G又有哪些需要揭露,或是可以優化的部分呢? 在社會面向(S)的部分 ,是要揭露公司在處理利害關係人權益上的資訊,從上游的供應商、公司內部的員工、下游的銷售通路商,到使用產品的消費者,都是在這個面向中需要關注的範圍,甚至是對公司所在地附近社區的影響,都需要涵蓋進來。 在這面向之中,企業不論是對上下游廠商,或是消費端的規範或管理,都是比較間接的影響,依控管的能力而言,最直接受到企業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可以說是公司內部的工作夥伴,所以提供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也是社會面向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一塊。 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中,需要做到讓企業裡一起工作的同事,能兼顧工作與生活,讓兩者能達到平衡,像是導入多元、平等、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管理方式,打造在生活、工作、對待上都很友善的職場環境。麥肯錫針對創造多元共融(DEI)的職場,提供五個目標:提高各管理職位的多元性、加強管理者的共融力、評核制度公平且公開透明化、積極處理職場中的偏見與歧視問題、創造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 多元共融(DEI)多元(Diversity)多元是指工作夥伴在背景、特質的多樣性,應該在符合能力條件下,盡可能的涵蓋多元多面向的工作夥伴。背景的部分,包括但不限於性別、年齡、種族、性取向⋯⋯等等。公平(Equity)公平是指讓多元的工作夥伴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而並非只是齊頭式的平等,要讓每個在組織內的夥伴,都要擁有公平的待遇、機會與晉升的可能。共融(Inclusion)共融是指要尊重、接納多元的工作夥伴,並鼓勵這些不同背景、特質的人員,表達出自己不同視角的看法,並融合這些多元的觀點,對公司做出實質的貢獻。 在公司治理面向(G)的部分 ,指的就是企業在經營面向上的表現,是否有維護到企業的名譽與利益,達到企業經營的永續發展。需要揭露的資訊,就是在公司營運上的各種大小事,像是董事會、會計與審計、商業倫理、反競爭措施、財務系統不穩定性、稅收透明度、內外部風險管理⋯⋯等。 這部分不只是談企業的獲利,更是談企業經營的理念與文化,如何透過治理的方式,來支持企業在環境、社會的永續面,持續的推動與發展,都是可以進一步去揭露與說明的資訊。 資料來源: 勞動部全球資訊網 臺灣證券交易所
永續目標SDGs
2024/08/12
永續案例|巴黎奧運
2024 年巴黎奧運會的宣傳口號是「更永續的奧運會」,就讓我們一探本屆奧運在永續面向上的具體作法與概念思維吧! 巴黎奧運會是在國際奧委會同過2020年奧林匹克議程後,第一次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加上主辦國法國,又是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的地主國,所以這次奧運會,除了各國選手在運動場上精彩的切磋、比賽之外,巴黎奧運的永續作法也是眾所注目的焦點。 主辦國法國在提案候選階段,就承諾要讓本屆奧運比2012、2016年,減少一半的碳排放量,並以合乎《巴黎協定》規範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要以更少的資源,來完成相同的需求,並在規劃設計的階段,就先思考到活動結束後,這些建築與物品的去處,延長這些因應奧運而生所有事物的生命週期,降低舉辦奧運過程中的碳足跡。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實際的例子吧! 能源解方 舉辦一場具永續思維的奧運,那就得來檢視主辦方的能源供應系統,不僅要看主辦國的供電系統與備轉容量,還要看這些供電、產電的方式,是否有合乎低碳的要求。而本屆奧運的所有場館,均連接至法國的國家電網,並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供電,若需要緊急供電的部分,發電機也將是用生物燃料、氫氣或電池來產電與供電。 運動器材與衍生物品 巴黎奧運所使用到的200萬件運動器材,在奧運結束後,會有75%的器材將租借給體育組織使用,而為了用來轉播、展示與行政作業的螢幕、電腦和印表機,有75%也會出租給不同的組織使用,確保這些物品不會是一場奧運會的「一次性」物品,讓資源得以循環被好好使用。也透過設計規劃,讓原本需要 80 萬件的家具,減少到 60 萬件,回應以更少的資源,來完成相同需求的目標。 低碳場館 本屆奧運的 35 個場館中,只有勒布爾歇運動攀登館、巴黎水上運動中心,這兩個場館是新設的永久場館,並採用低碳建築方法來搭建。而其餘的33個場館,都是以既有的建築,或以可拆卸復原的方式來打造,避免過多額外的資源浪費,以及降低人為建築,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而巴黎水上運動中心的屋頂,也大面積的使用太陽能光電板,讓場館的能源自給率大幅上升,座椅則使用在地的塑膠廢料來回收製作,並使用具可再生性的木材,作為場館中重要的建材木材,將建造上的碳足跡。並且中心座落的位置,就選在一個缺乏運動設施的地區,讓奧運比賽結束之後,還能成為當地良好的設施,持續提供在地居民游泳運動的場域。 環境 除了室內的場館之外,本屆的鐵人三項、馬拉松游泳項目都在塞納河舉行,所以也加快塞納河的污染整治與清理工作,不僅藉此改善城市的市容,提供居民更好的生活空間與親水場域,也提升巴黎在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下,能有更好的城市韌性與適應力。 住宿 奧運的選手村,則是設立在失業率較高的塞納—聖但尼省。期望在奧運結束之後,選手村可成為提供6,000 人居住的社會住宅,並帶來 6,000 人的工作空間,讓人潮帶起四周的商業活動,讓餐廳、商店和休閒產業能因此活絡,提升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 飲食 奧運的低碳挑戰,當然也不會錯過食物方面,在舉辦奧運比賽的期間,要提供出近1,300萬份的餐點,而主辦方巴黎,也提出要製作出只有法國餐點平均碳排放量一半的餐點。如何提供安全健康、合乎需求的餐食,並且降低過程中的碳足跡,就必須從規劃、備料、包裝到廚餘的處理上,都多方的考慮。 像是優化供、點餐的確認,讓餐點原料的估算、製作上,能更加精準助於減少食物浪費。餐點中使用大量的植物性食材,並且8成的食材都來自當地的農產,將25%餐食的食物里程限縮在250公里範圍內。並且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也允許觀眾攜帶自己可重複使用的瓶子,進入奧運比賽的所有場館。而未被食用的餐點、食物都將被重新分配,而剩餘的食材與食餘,則會製作成堆肥,或轉化成其他可再被利用的形式。 交通 巴黎奧運會,透過全球奧運合作夥伴豐田汽車協助,提供低碳的電動、混合動力和氫動力汽車,作為載運選手和獲獎者往返場館、選手村、其他目的地的接駁交通工具。而且本屆的車隊數量,與往屆奧運會相比,將近減少了 4成左右。 而在因應大量的觀賽觀眾上,則是透過擴大原有的大眾運輸服務範圍,讓觀眾可以利用大眾運輸來往返各場館之間,降低自行開車所造成的碳排放,而且交通運輸的永續發展,也是主辦方法國巴黎的城市運輸口號。 資料來源: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Paris 2024: More sustainable Games〉 https://olympics.com/ioc/paris-2024-sustainable-games
永續目標SDGs
2024/08/09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實務篇
在瞭解碳盤查的指引標準後,我們就實際的來走一遍碳盤查的作業程序吧! 在碳(溫室氣體)盤查的最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先確定盤查的目的,這樣才會知道要以那個指引標準為主,或是直白一點的來說,就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以永續報告書為目的,那當然至少就要符合,當下所要求的標準與準則做為依循。 目的確認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盤查的作業,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排放量計算、數據品質管理、排放量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撰寫。 邊界設定 邊界設定是為了要區分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要先界定出組織可管控的範圍,才能知道排放源跟組織有無直接關係,組織能不能控制、有沒有直接責任。 一般會用「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y)的方式來確認邊界,具體來說,就是依照組織在營運、財務控制或是股權比例,來界定這些行為、設備、設施或是各項的組合,是不是涵蓋在組織可控制的營運範圍。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組織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登記或營運的場所,來進行邊界的設定與說明。企業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載明工廠登記證編號或商工登記編號,以及相關的管制編號,並呈現出企業、公司、工廠的排放源平面配置圖。 排放源鑑別與量化 當組織的邊界設定出來以後,才有辦發鑑別排放源跟組織的關聯,報告邊界所涵蓋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納入到報告裡,把這些溫室氣體量化與文件化。 報告邊界(Reporting Boundary) 是指報告以組織邊界內,「直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移除量,以及因組織作業及活動產生的重大「間接」排放。 依照溫室氣體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直接及間接),來鑑別與界定類別與種類,根據ISO/CNS 14064-1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六大類別: *對照以往範疇1、2、3的分類,類別1屬於範疇1、類別2屬於範疇2、類別3-6則屬於範疇3。 最完整的做法是所有的類別都進行盤點與量化,而最基本的作法,則是將類別1、類別2完整盤查,類別3-6則選排放量大,且跟組織營運有高度關連的部分進行盤查。 排放量計算 鑑別完排放源之後,我們就要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類計算,因為只有直接的排放,你才能取得像是用什麼樣的燃料、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使用的時間多長⋯⋯等第一手的資料,也才有辦法進行細部計算的作業,所以這部分我們就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別說明要如何計算吧!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先確認排放源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以及燃燒方式與結果,再來選量化的方法。  固定式燃燒(E)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GHG排放係數×GWP值 移動式燃燒(T)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製程(P)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A:依據直接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特定時間內GHG累積排放量×GWP值 量化方法B:依據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燃料使用量×排放係數×GWP值 量化方法C:質量平衡法 以化學反應式中的反應結果,來推導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人為系統逸散(F)排放量化方法 因為人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釋放,以及產生的直接逸散性排放,就被歸類在這一部分。像是有使用到冷媒、填裝二氧化碳的設備,或是發酵、厭氧處理的流程,或是使用溶劑導致的逸散性排放。 排放量 = 逸散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外購電力:依據電力來源與相關的憑證來佐證。 用電度數來源,由各月份電費帳單取得用電資訊,加總年度用電量  排放量=年度用電度數×該年度排放係數…
永續目標SDGs
2024/08/05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觀念篇
碳盤查是藉由彙整、收集、計算與分析碳排放數據的方式,來瞭解碳排情形的一種作業形式。企業透過碳盤查,可以知道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或生產的產品,在過程中製造出多少的碳排放,以及年度的總碳排放量。 而目前碳盤查的方式,是由企業自行來做盤點提出相關的數據,這不免會讓人心裡衍生出一個疑問:第一個問題是企業自行來做碳盤查,這樣子球員兼裁判,會有可信度嗎? 正因為如此,所以需要透過標準化的方式來做盤查,這樣盤查出來的碳排放數據才能進行查證,成為一個數據品質高、具有可信度的資料。而目前國際上較常使用的標準有「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 、「 溫室氣體盤查標準」(ISO 14064-1),而國內有CNS 14064-1的國家碳盤查標準,來提供碳盤查上的指引。 我想很多人接著就會問,那我要選GHG Protocol 、ISO/CNS 14064-1哪個好呢?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先回頭去想一件事,我們透過依循這些標準,是想要達到什麼樣的事? 以永續報告書、碳盤查的核心概念,並不是用限制、處罰的方式做為出發,要求各企業要達到甚麼樣的標準(除了大方向上確實有要求要淨零),而是讓永續與友善的企業能脫穎而出,反映出真實的生產成本,讓企業付起該負的責任,也讓消費者能透過這些資訊,選擇自己認同的企業與產品,所以概念上比較像是「自發性」的自白。 所以只要選用的標準,如果能夠較真實、較容易表現出我們的「實際」盤碳情形,讓我們能呈現出高品質的數據、有可信度的資料,那選用何者或是所有的標準都加以參考,其實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就是要說明與解釋參考的原因。不過現實上會因為時程的安排,無法能所有的標準都去參考,所以建議可以先從GHG Protocol 、ISO/CNS 14064-1之中,選一個自己好上手的來作為依循,當有無法確定或覺得模糊的部分,再來參考其他的標準。 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溫室氣體盤查指引標準,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 GHG Protocol 是由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以及世界資源研究院(WRI)共同提出的一套標準,是全球企業(組職)通用的溫室氣體會計與報告指引,由於有許多的說明、指南與案例,協助讓盤查能更加完整,可以說是一套理想的碳盤查指引標準。 ISO14064 是由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針對溫室氣體管理,所制定出的一套指引標準。其中的14064-1,就是專門針對碳盤查所訂出的指引標準,提供企業在盤點各種碳排放行為時,有可量化的作法與基本的實際指引。 看完這兩套指引標準後,大概就能瞭解,為什麼有人會說,GHG Protocol與ISO14064-1的查別,就是一個比較理論、一個走實務面。雖然兩者呈現的描述與分類方式不同,盤差的溫室氣體也有些許不同,但精神與架構邏輯是一致的,且有相同的五大原則:相關性 、完整性、一致性 、透明度、精確度,所以在計算與量化的結果上,也會有相似的表現。目前普遍上預期這兩大標準未來在修訂上,會持續的趨近與相互對應,所以不用太擔心選錯邊的事情,重點是趕緊動手開始進行碳盤查。
永續目標SDGs
2024/08/02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名詞解釋IV篇
碳的專有名詞來到了第四篇,上一篇說完碳權與碳交易之後,這一篇我們繼續解釋跟交易與貿易行為有關的碳名詞:碳抵換(碳補償/碳抵消)、碳定價、碳洩漏、碳關稅。 碳抵換/碳補償/碳抵消(Carbon Offset) 碳抵換又被稱為碳補償或碳抵消,指的是透過減排或移除溫室氣體,或增加碳封存、碳匯的方式(像是植樹造林),來補償或消抵其他地方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而一般字面上的碳抵換額度,就是我們上一篇所說的碳權,購買者可藉由「註銷」添購來的碳抵換額度,來抵銷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自身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碳定價(Carbon Pricing) 碳定價是將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一個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作為計價單位,用來估算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實際成本(價格)。 我們就從上一篇所談到的碳費、碳稅、碳權來舉例說明,兩種常見的碳定價的方式:「碳費」、「碳稅」這一類由政府徵收的基金或稅收,碳定價就是由政府來訂定一個固定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收取相對應的費用;「碳權」則是會進入到碳交易市場來做交換,所以就會收到市場供需的波動,而呈現高高低低不同的價格。 碳定價的核心精神,是藉由「付費」來真實表現出環境的成本,並讓產生、支持、選用高碳排的對象,負起該負的環境責任,所以碳定價的主要用意,並非是拿來作為投資標的,而是以減少環境損害,作為制定的基準,最終透過市場競爭選汰掉不友善的企業,達到減少溫室氣底排放的目的。 碳洩漏(Carbon Leakage) 碳洩漏是指在實施溫室氣體相關的管制與政策後,企業將會產生碳排放的工廠,外移到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的國家或地區,來規避嚴格的碳排放管理措施,不僅無法降地全球的碳排放量,還會成為全球碳排放管理上的破口。 這些生產鏈的外移,不僅讓排碳的成本沒有真實被呈現,而且往往會因為運輸距離、生產技術、能源供應⋯⋯等問題,反而導致增加更多的碳排放量,若不制止這樣的行為,對全球的碳管理無疑會是一大問題,所以歐盟才會祭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方式,避免企業藉此逃避溫室氣體的管制與政策。 碳關稅(Carbon Border Tax) 碳關稅是指主權國家或地區,針對高耗能產品在進口時,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像是歐盟提出的碳關稅,就是透過申報並購買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憑證,來防止有心企業規避碳的管制,也確保歐洲在地產業的競爭力。目前針對進口商是要求申報,還不用購買憑證,碳關稅預計在2026 年後上路。 外國的產品要進入歐盟地區時,必需要購買CBAM的憑證,確保進口商品的生產商,也真實付出與在地生產商相同的碳排放成本,而進口商針對產品,已在原生產國所支付的碳費或碳稅,可以抵免碳關稅費用(若有符合歐盟的規範)。 目前不只是歐盟,美國、日本、澳洲、中國⋯⋯等國,也都開始研擬推動碳關稅,且期望在2030年之前,讓碳關稅能正試上線。
永續目標SDGs
2024/07/29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名詞解釋III篇
碳的專有名詞解釋第三篇,我們從人為活動影響到環境、氣候有關的碳名詞,現在要走到跟經濟有關的碳名詞了:碳費、碳稅、碳權、碳交易。 碳費(Carbon Fee) 碳費指的是依據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來徵收的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碳費從源頭來徵收)。概念上類似臺灣隨油徵收的空污基金,從源頭的加油量來收取管理用費,而不是依照製造多少廢氣來做徵收。 碳費是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來徵收的費用,所以收取到的款項會進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用於氣候變遷的調適、管理、減碳上。臺灣首波的碳費徵收,會先由年排放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業及製造業開始,於2025年5月底前申報繳納。 碳稅(Carbon Tax) 碳稅指的是依據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所衍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課徵環境稅(碳稅從末端徵收)。概念上類似行駛高速公路時,會依據里程跟用路人徵收過路費,里程越多收費越高,依照使用量來收費。 碳稅在臺灣視為視為一般稅收,納入國庫由財政部主管,收費是以每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計價單位,並由政府訂定每公噸的價格(稅額)。 碳權 (Carbon Allowance/Credit) 碳權指的是「排放碳的許可權」或是「排放碳的權利」(額度),就像是採礦權、伐木權、狩獵權、漁業權這類的權利,都是 資源管理的措施,差別在於碳權是「排放」,而自然資源的取得權是「拿取」。自然資源的合理拿取量,通常會是透過評估這些資源的再生速率來計算,那碳排放呢?目前又是如何來評估合理的碳排放額度呢?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害與衝擊,全球目前將碳排放的中長期目標訂為淨零、碳中和,所以逐步減少國內的碳排放,變成每個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重點,各國依據減碳目標所提出的總排放量,就成為了碳排放總額的上限。 那企業排放碳的許可權(權利)又是怎麼來的呢? 目前碳權的計算上,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強制性(配合政府目標),政府訂出減碳目標(總排放量)之後,目標就是年度的碳排放總額上限,再將這些額度分配給各個企業,成為各企業的碳權配額,企業間可以做碳權配額的交易,一般稱為「總量管制與交易」的碳權(Carbon Cap and Trade Allowance)。 另一種是在總排放量之外,再設定一個基準線,若是企業的減排成效良好,讓總排碳量低於基準線,那麼這些多出來的額度,就可以轉換成為自由交易市場上的碳權,一般稱為「碳抵換額度」的碳權(Carbon Offset Credit)。 碳交易(Emission Trading System) 碳交易簡單來説就是碳權的買賣,將上面提到的將碳權的配額,或是因減排成效良好,而掙到的碳權額度,那拿出來做交易,賣給超額的單位。而這兩種方式,一般會分別稱為強制性碳交易市場(總量管制與交易),以及自願性碳交易市場(基線與信用交易)。 因為總量管制與交易具有強制性,而且是由政府訂出的減碳目標,所以是國際上比較會認可的碳權,比較有機會跨國進行交易。而基線與信用的碳權交易,因為不同地區的基線或標準的認定上不盡相同,所以容易受限於區域或國家內。 臺灣碳權交易所,目前只有自願減量額度的交易,並非總量管制的交易。 基於淨零排放的精神,企業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積極的在本業上進行減碳,不能只靠購買碳權來達標。
永續目標SDGs
2024/07/26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名詞解釋II篇
碳相關的專有名詞解釋趴兔來了~ 我們這次一樣要來介紹四個與碳相關的名詞:負碳排、負排放、碳匯、氣候中和。 第一個我們先來看——負碳排(Carbon Negative) 負碳排是指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在一段特定的期間內,清除掉的二氧化碳量,遠超過自己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清除量」大於「排放量」,而達到負碳排的效果。這樣以人為的方式,去抓固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減緩溫室效應之外,對企業來說還有什麼樣「明顯」的好處呢?就是把清除下來的碳量,換成額度透過碳交易市場,賣給需要做碳抵換的企業。中間當然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像是「漂綠」。 接著我們來看——負排放(Negative Emissions) 負排放是指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在一段特定的期間內,清除掉的溫室氣體量,遠超過自己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跟負碳排相比,其實也就是是把二氧化碳或大到整個溫室氣體,讓涵蓋的氣體種類更多,能更直接面對溫室效應的調適與挑戰。 既然談到負碳,那就來說說清除碳是怎麼回事吧,而相關的詞就是——碳匯(Carbon Sink) 碳匯指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源或大氣中持續移除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引用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定義)目前全球的碳匯方法,可大致分為兩類:以「人為」技術來解決的碳匯方案,與以「自然」為基礎來解決的碳匯方案。人為碳匯的部分,常聽到的就是「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把從大氣中抓下來的碳,封存於地底下或是再製成其他的產品。自然碳匯的部分,就是利用森林、海洋、土壤的生地化循環,把大氣中的的碳轉換成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進而減少大氣中的的碳量,就是常聽到的綠碳、藍碳、黃碳。 最後我們來講一個沒有碳字的名詞——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 氣候中和是指讓所有會造成暖化效應的人為活動,都能藉由減量、清除或冷卻效應,來達到平衡、相互抵銷。如果以具體的目標來詮釋的話,就是人為的活動造成氣候的變遷,所以除了要讓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各種溫室氣體,達到淨零排放之外,還要考慮到其他可能會造成暖化效應的行為,像是飛機在飛行時造成的「飛機雲」(凝結尾跡),就會帶來正的輻射強迫效應,導致輻射熱的暖化效應,這雖然跟排碳沒有直接關係,但也會造成氣候暖化,所以也會是氣候中和時,會關注的人為對環境的衝擊行為。
永續目標SDGs
2024/07/22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名詞解釋篇
聽完碳的故事,要做碳的管理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現在國際上在談到碳的背景值時,時常會出現的幾個專有名詞吧~ 第一個我們先來看——碳達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到歷史上的最高值,排放量不再增長,而且由增轉降,排放量逐步下降的階段。這個轉折點的出現為何這麼重要,需要特別被提出來呢?因為這個峰值的出現代表,代表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不再是成正比的關係,而是實現了經濟發展不需要增加碳的排放,讓兩者之間順利脫鈎,邁向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接著我們來看——碳中和(Carbon Neutral) 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在一段特定的期間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跟二氧化碳「清除量」達到平衡時,就稱為碳中和。碳中和所關注的重點在於「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清除。 而跟碳中和的概念,有點相似的名詞是——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一樣是指一個國家、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在一段特定的期間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跟溫室氣體「清除量」達到平衡時,就稱為淨零(排放)。從這裡就可以知道,淨零(排放)和碳中和的差異,主要的差別是在關注排放與清除的氣體種類不同,但也有一些永續報告書中會寫淨零排「碳」,而內容其實講的就是碳中和,因為只有關注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清除,這部分可以稍微留意觀察一下喔。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很容易跟碳中和搞混的名詞——零碳排(Carbon Free) 零碳排所指的意思,就是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在生產、加工、製造、服務的過程中,沒有排放出任何的二氧化碳,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為零,而並不是靠後續的清除來達到平衡或抵消。也就是真正解決企業或組織在經濟發展中,會造成的排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