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活下去的權利

作者|
發布時間|2024/06/21

我們總是在失去後才能感受到可貴、學習要珍惜~

就如同眾多的環境問題一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起源,也是因為生物多樣性漸漸地流失,上一篇我們談到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五種原因,這篇我們來看看現在國際上有什麼新的措施,以及有什麼行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做。

在談國際的生物多樣性行動策略前,我想要先快速地先把「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做個比較,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一直是全球矚目的兩大環境議題,聯合國中也各別有《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大會,各自在進行相關議題的國際談判,制定全球的目標及標準。

氣候變遷的部分,目前最熱門的話題應該就是為減緩全球暖化的「碳」管理政策,透過碳費、碳稅、碳權,讓「碳」能直接影響到多數人很在意的經濟發展,成功讓環境議題被正視(不過某方面來說,也表示氣候問題已經嚴重到讓人無法不重視啦!)

那生物多樣性呢,國際上又有什麼樣的策略與行動方案?生物的問題遠比氣候議題更加複雜,因為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環境間、生物與人為活動間都有許多的交互作用,所以很難只靠單一行動來維護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思維也從物種轉向保育區的設立,透過保留生物的生活空間,來讓生物多樣性能也被保留下來。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嗎?他有一本著作的名稱就是《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直接點明維護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做法,就是必須保留給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間。而近年來國際談判的結果,訂出了「30X30」的目標,意思是在2030年將全球30%的土地、內陸水道、沿海及海洋劃設為保護區。

而且許多專家學者也注意到氣候變遷對生物有很大的衝擊,而生物多樣性也能對人類調適與因應氣候變遷有許多好處,所以提出不只要管理「碳」,也要更加重視生物多樣性的評估與管理作為,可以預期生物多樣性的評估未來也將受到高度的重視。

但這些保育策略與方案中,聽起來離生活很遙遠,也像是事後的補償措施,有沒有什麼是我們日常中就能做的事呢?當然有,而且還會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方式從食、衣、住、行、育樂來著手,降低物質的慾望,過上簡樸生活。

沒錯,這真的是最簡單也最困難。

因為道理人人都懂,但實際上卻很難做到,現在人光是要脫離3C過生活都很困難了,更別說是簡樸生活。

但不妨先停下來想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生活所需的乾淨水源,已經必須得要花錢才能取得?而近年來常常被談論到的PM2.5,,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空氣與健康,只因為沒有到立即致命的程度,所以就不被重視(大家重視AI的程度可能還更高吧),但這不就是在服用慢性的毒藥嗎?環境破壞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並不像經濟或社會問題容易被突顯出來,但往往破壞後就難以再次恢復原狀。

現在我們常常談「居住」的正義,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們要談「生存」的正義,當這些我們賴以維生的空氣、水,都沒有權利能無償使用的時候,我們到底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