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散步觀察筆記 #1|鼻子記錄器
期待透過散步,陪伴自己、孩子與自然建立關係,探索不同感官、培養觀察能力、建立生活習慣,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原始好奇,嗅聞自然的氣味、探問生命的奧妙,紀錄自我與自然的散步觀察筆記。 今日聽著窗外的風聲吹來,雖然已是接近中午十一點,但相對於室內的悶熱不通風,仍舊讓人直想往外衝,於是乎帶上遮楊帽,準備出發散步啦! 漸漸進入秋季的開端,出門散步已經不再那麼炎熱,風徐徐的吹來,走在家裡附近靠近小山坡的地方,可以細微的嗅聞到空氣中帶著泥土和附近剛修剪的植物青草味道,彷彿空氣中有許多青草精靈在飛舞著,氣味總是輕輕訴說心中的秘密,帶起過往一段段的回憶。 兒時散步的光景總伴隨著一股炭烤香、海水的鹹 兒時我都阿嬤一起散步,晨間的巡田散步,傍晚的水閘門路線,都是我童年時光最最喜歡的場景。幼稚園跟阿公阿嬤一起住在五結大閘門邊,農人家的晚餐都是很早的,吃完飯後我和阿嬤一起來到閘門邊走走,走著走著飄散在空氣中的是一股炭烤香腸的味道,原來是閘門橋頭賣香腸的阿華姨,他總是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呷飽未?」而阿嬤也總是笑眯眯點頭回應。 阿嬤過去是個寡言安靜的人,散步時總是輕輕牽著我的手,眼神笑瞇瞇回應路上鄰居的招呼和閒談,從家門口走過大閘門橋,一路穿越竹林道,慢慢的走往清水海邊的方向,看著海的那一邊橘光在海上波光粼粼,我們也踏上返回家的方向,阿嬤常說:「不能等到日頭落山才回家,不然蚊子就通通要跑出來了!走,趕緊,回家囉。」短短不到20分鐘的路程,一路上聞著炭烤香、竹葉香、淡鹹水交界處特有的氣息,吹著那空氣中鹹香濕潤的海風,手牽著手,那溫度也時常讓手心也濕透,也好似呼應著此刻自然海風和親情的溫度。 一邊走一邊用鼻子紀錄氣味 現代的人大多都在冷氣房裡度日,休假時光也往有冷氣的地方跑,似乎許久沒有感受過自然的風兒吹彿的滋味,夏季大多都在午後雷雨之後,才能有些許的喘息和降溫,不過在秋日自然而然的風中,散步就變成的在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一邊走一邊用鼻子紀錄,今天聞到的是哪一家的飯菜香,或是空氣中那股濕潤的氣息,抑或捧起掉落樹果,用氣吸允樹果特殊的精油香氣,也或許就只是空氣中輕柔和煦的一抹陽光的味道。2025/08/08
◌❍◯ 森海博物誌 ❍◯◌ 創刊囉!
為什麼寫博物學?我想那是一種源自於對世界的好奇,一種用身體去踏查世界的覺知與感受,也是一種長時間去梳理自我與反思的過程,最後透過整理與內化,表達出讓人能理解的論述。(當然,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博物學家,是我小時候最嚮往的職業之一) 看到「博物學」這三個中文字,通常給人就是包羅萬象的感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橫跨多種學問,又或是泛指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統稱,但若是將博物學套用在西方的詞彙中,則會對應到「Natural history」,直譯回中文的話就是自然史學。 等等!? 這個意思是指「博物學」跟「自然史學」相等嗎?總覺得這兩個學問間有些許的不同誒~ 確實,以中文語意上觀點來看,「博物學」跟「自然史學」好像不是同一件事,博物學的語感比較像是一種跨領域的自然學科,而自然史學好像則在強調自然過往發生的歷史。 這原因若是往回去溯源,或許跟自然科學的發展有關,早期的自然科學者,花費在自然裡做「觀察」記錄的時間,遠大於在研究室中做「實驗」的時間。 而在自然界中,我們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背後發生的過程與原因,多半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有時甚至需要從「過去」事件中,去找尋可能的蛛絲馬跡,來推敲事物或現象的真實原因。 像是好奇一隻蝴蝶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這個問題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像是附近可能有這種蝴蝶喜歡的花蜜、水源;又或是牠其實只是剛剛羽化出來,在這附近能找到牠剛脫出的蛹;又或是有股很強的氣流,將他從遠方吹送過來⋯⋯ 但如果我們是第一次看到蝴蝶這種動物呢?對牠的食性、牠的生活史、牠與環境的關係也都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我們要怎麼樣來得到這個答案呢? 看似一個簡單的提問,但是背後卻需要不少觀察與探索的累積,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早期的自然研究學者,通常不會只專研在一個學科上,而且常常要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來為現在的疑惑尋找解答,所以「博物學」確實不只是跨領域也要通古今,也會讓人有機會不斷地進行反思。 隨著時代推演至今,現在的學科越分越細,讓人能專研到很深的地方,但也往往需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過程中容易少了一些反思的機會,也容易讓知識變成空泛的架構,沒有自己的感覺與論點。 隨著網路與AI的蓬勃發展,各種的偽科學與錯誤訊息可能也會越來越多,若我們的學習方式不改變,那麼也許有一天,現有的學習法,會帶我們走向混沌的未來⋯⋯2025/08/04
身體小記|立秋
▋即將立秋,但外在環境因為接連的幾個颱風影響,空氣中濕悶的感受讓人不自覺得濕透了背部,還沒有民俗記載的乾燥感受出現,不過早晚溫度涼了一些還是蠻有感的。 立秋代表著進入秋天,民俗中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儀式,像是「迎秋」,白話就是迎接秋天的到來,以前的人會舉行迎秋儀式, 祈求豐收和風調雨順,還有「啃秋」,真是個可愛的習俗,以前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啃食西瓜等瓜果類,為了祛除酷暑淤氣,才能迎來涼爽秋季。記得小時候在五結鄉下,每年夏天都有吃不完的西瓜,因為阿嬤阿公有一塊大大的西瓜田,每到夏季收成,總是能吃上好幾塊,下課之後總是要吃上好幾塊,沙沙的口感、沁涼多汁的紅色果肉,連白色的果肉都要啃食得乾乾淨淨,吃到西瓜只剩綠色的皮,才願意接著去寫作業,這便是屬於我和西瓜的專屬儀式。 「轉化」總是比平常更耗費力氣的呀! ▋最近總覺得身體沉沉的,跟枕邊人討論了一下,他也分享:「好像總是睡不飽,而且是過往鮮少有的狀態」,聊著不同的可能和原因,是因為年紀大了?還是因為要轉成秋天了?抑或身體想睡就是想睡,何須理由?(笑)後來想到,會不會是即將在這個月份迎接一個新的轉化,一個生命的誕生,所以除了外在的調整和變動,身體也在醞釀、迎接這份新生命的來到,「轉化」總是比平常更耗費力氣的呀! 從去年的冬日,一個小小的種子在肚子裡面發芽,經歷一個冬天的沈睡,春天的到來,伴隨著強烈的孕吐和身體的不適,生了一場重感冒,整整發燒了一週,如同春日的變化多端,讓身體和心都無所適從啊,時常處於食不下,或是吃了也會吐出來的狀態,好像身體正在進行一場重新整理,調整更合適的新狀態,排出不再服務於身體的,而身體在這個時間,也正需要許多許多的睡眠,如同花朵在綻放以前,需要含苞好一陣子,如同毛毛蟲在變成蝴蝶以前,需要結蛹並沈睡一下。 有找到毛毛蟲、蛹在哪裡嗎? 在春天的氣息之中,花朵盛開、環境漸漸暖活起來,而我沈睡的身體也在其中緩緩舒展,像是一隻剛破蛹的蝴蝶,帶著新生的氣息,體驗這有點熟悉又不太認識的世界,當時的我時常思考著:「我是誰?我還是我嗎?」生活中有著許多不同的變化,進入與枕邊人的共同生活,體驗著每一天每一天都不同的身體變化與感受,最大的體驗大概是「每一刻即是當下吧!」記得的和忘記的差不多,呼與吸的比例不確定是不是相同,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此刻我活著」,真真實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透過每一口呼吸,透過每一個身體些微的變化,透過每一次到醫院檢查時產生的感受,可能是惶恐的、害怕的、緊張的,也些時候是喜悅的、感動的,我想這就是活著。 ▋跟著時節的變化,經過炎炎夏日,迎接即將來到的立秋,肚子也一天天的肚子也一天天的長大,我也跟著一天天長大,好像跟著肚子裡的小種子再次成長,心裡越加安心,這份變化也是難以言喻,等待也期待著迎接秋日的豐收,迎接秋日的果實。 𓂅 南瓜小米粥 【食材】南瓜適量、小米1份、胚芽米3份 【作法】 將南瓜削皮切小丁,小米與胚芽米洗淨,在通通放入電鍋中,內鍋水可以加兩種米量總量的6-8倍,依照自己喜歡的濃稠度做調整,外鍋放1.5杯水,起鍋即可享用囉~ 天氣漸漸入秋,慢慢會變得比較乾燥,可能會有一些咳嗽的狀況出現,這時候吃一些粥,利脾健胃,溫潤的粥更能舒緩身體,喜歡稠稠的口感的朋友,也不妨加點秋葵、山藥和蓮藕,都是在秋日對滋潤身體的好食材。2025/07/25
散步筆記 #0
我喜歡散步,回顧過去的每個生命階段,我總是喜歡以散步開啟一個體驗,像是,探索一個新的環境,建構身體和心與之的地圖,或是,認識一個新朋友,有的時候是人、有的時候是路上的植物、動物,還有的時候,是和自己重新認識的一段路。 小時候每天每天的日常就是散步,吃完白粥和肉鬆後,就牽著阿嬤的手,走過一條有一條田埂,跟著阿嬤一起巡田水,一起看看絲瓜、西瓜長得如何,接著阿嬤就開始他一天的田間工作日程,我就爬到旁邊的芭樂樹上,跟樹上的蟲兒玩耍,或者在土地上用石頭、土壤和雜草玩辦家家酒。跟阿嬤散步是我最初的散步記憶,也是跟土壤、自然天地接觸的契機,躺在樹下午睡,彷彿就是最安心的床鋪。 上學時跟同學並肩,放學嬉戲打鬧的聲音,環繞整個午後的時光,回憶起那個炎炎夏日,滿頭大汗的我們,邊走邊吃冰淇淋加珍珠,漫無目地的穿梭在街頭巷弄,好似在消磨時間,這一段路卻也伴著青春的記憶和情緒,走過學習生涯的高低起伏。 越長越大,到了外地生活,散步成了自己和自己的親密儀式,每到假日,我習慣從早晨開始散步,帶著一點目的的走,走過5-6個街區,來到早餐店舖用餐,餐後再走不同的路線,細細觀察路上的不同角落,有時是街角的一撮雜草、牆壁上的青苔,或是抬起頭來的一抹綠意,每條街頭巷弄,一個一個都成為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回憶,穿雜在工作與假日之間,散步在這個階段,彷彿成為心靈的出口,每每走過一條小徑或著巷口,靜靜停留一會兒,也像是我在傾訴內心的苦悶。 踏著步伐,有時堅定、有時搖擺;有時跳耀、有時沈重;散步的時候有許多的發生,可能是一段路、一個眼光、一株野草、一個朋友、一首歌,在變幻無常的世界裡,持續地走著,持續的向前,或著偶爾倒退嚕也沒關係(笑)。 某回,跟妹妹愉快的散步,散著散著就創作了一首歌~唱著分享著,也意外變成我和朋友共同創作的一個小作品XD跟大家分享原版歌詞,以及我跟5歲好朋友一起快樂散步唱歌的時光! 我喜歡今天的夕陽因為有妳 一起吃晚餐喜歡今天的夕陽能有妳陪伴我們一起散散步唱著歌 感受愛有你的夜晚好溫暖今天的晚餐有你最喜歡的苦瓜我不喜歡苦瓜拿走開~今天的晚餐有你不喜歡的苦瓜唉喲該要怎麼辦我幫你吃啦!就交給我吧~啦啦啦~詞:Rhema/ 曲:子萱 Aria 下次,再一起散散步吧!2025/07/21
身體小記|大暑
原來熱也有等級之分 ▋不知道大家對於「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產生?在大暑這個時間提起,想到的可能會是天氣熱、大太陽,或是和冷相對的一個字,這也是我自己近期如果白天在戶外時,常常提起的詞,「很熱!」但近期的熱,隨著即將來到的大暑——一年最熱且濕氣最高的一個節氣,這份熱還包裹著滿滿的水,讓我想到一頭橘紅頭髮的波妞被水包裹的樣子,真是可愛(笑)。 熱,也讓我想到幾年前去泰國旅遊一個多月,從二月的涼季末端一路待到潑水節,也是熱季的起始,當地泰國朋友對於只有夏日的泰國笑著說:「泰國的氣候分成三種等級,熱、很熱、非常熱(hot, hotter and hottest),」果真從泰國的涼季末端到熱季開端一路熱烘烘的,從烈日下得乾燥,一路到烈日下的熱氣逼人,讓人感受到熱有如此不同的分級感受。 節奏之中享受身心的流動 ▋近期調整了生活的狀態,試著在生活之中安排規律節奏,除了在每日的晨間以身體伸展和靜坐來開啟之外,也明確安排工作與休息的時間,試著在節奏之中穩定夏日熱氣帶來的身心煩躁。 分享一下日程的安排:7:00 起床伸展、靜坐7:40-8:30 早餐時間8:30-12:00 工作時間12:00-13:30 午餐時間13:30-18:00 工作時間18:00-22:30 運動/晚餐/享受時光(彈性安排)22:30-23:00 晚間伸展、靜坐23:00就寢 也在嘗試兩週之後,發現身體越發喜歡這樣的早晨與晚間的儀式,透過伸展跟身體對話,像是在跟身體說早安和晚安,透過早晚的靜坐,讓心序安定,匆匆忙忙的狀況會減少一些,情緒也相對安定。也從節奏之中,漸漸找到身體舒服的規律,像是進行長時段工作時間時,慢慢發現50~60分鐘左右就會需要一次小休息,這時候站起在活動活動身體,到陽台外看看花草或是伸展一下都蠻好的,有的時候如果工作是比較耗體力的,例如製作手抄紙或是藝術創作,那工作時間大約40分鐘就會需要一個迷你休息了,坐下來發發呆,喝口水,緩一緩身心才有能量再繼續。 ▋對於享受時光(quality time),也有人翻譯成精心時刻,意思是只注重品質的時刻,可以是對於自己或是他人的陪伴行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伴侶、親子之間談到「quality time」,但我在想自己和自己也是很需要這樣的時光的,無論做什麼都好,只要是感覺滋養身心的,讓自己感到愉快、安定、喜悅的,都是最棒的享受時光(quality time),自己的時候,我喜歡看看書、瑜伽、編織、寫日記或是什麼也不做,和伴侶一起時,我們會運動、一起做菜、一起看劇、一起看書,或是躺著聊聊天。那你呢?你都如何安排享受時光(quality time)? ▋大暑的熱讓人容易想吃冰或是冷飲來消暑,如此容易累積濕氣,這時候建議少吃冰品,可以付含水分的瓜果來消暑,這時候也正值鳳梨的產季,鳳梨中的酵素可以幫助腸胃消化,有助減緩濕熱節氣之中所帶來的脾胃不適,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杯「鳳梨薑黃蜜飲」,助消化又抗發炎,清爽的口感和黃色的顏色,讓人看了就有好心情,喝了好食慾。 𓂅 鳳梨薑黃蜜飲 【食材】鳳梨、薑黃粉、蜂蜜、檸檬(optional) 【作法】 將鳳梨切小丁,拌入少許蜂蜜,就完成蜜漬鳳梨,可以先放入冰箱備用。取一個杯子加入半茶匙的薑黃粉,加入500c.c.常溫水,攪拌均勻後,再將蜜漬鳳梨加入一大匙至薑黃飲中,在攪拌均勻,試喝看看,如果喜歡甜一些,可以再適量加入一點蜂蜜,如果喜歡酸一點的風味,可以擠一點檸檬汁,增添不同風味的層次,或是加入一葉新鮮的萬壽菊葉,讓飲品多一分花果香氣。2025/07/17
What is Eurythmy?—— 一場用身體學會「和諧」的旅程。
從美國回來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是去學什麼的?」 我:「優律思美——Eurythmy。」 「優律思美」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沒有接觸過人智學或華德福教育的人來說,對這個詞語應該完全沒有畫面。就算是華德福的家長或接觸人智學的人,對優律思美的印象也大多停留在:揮揮雙手、動動身體、走走隊形、丟丟銅棒的活動。 所以,怎麼樣才能簡單又清楚地解釋我正在學的Eurythmy呢?老實說,真的很難。 在出發前往美國之前,我就遇到了第一個挑戰:「向AIT(美國在台協會)簽證面試官解釋『我到底是要去學什麼』」。 我還記得當時面試官盯著文件眉頭一皺,結巴地問:“What is…(甚至還有點念不出來)What is your study?” 幸好在我面試前,學校早有準備,教我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回答: “It is a movement art that can be used in education, therapy, and performance.” 這個回答顯然非常清楚,面試官點點頭開始打字,我也順利拿到了學生簽證。 但說真的,如果真的要好好解釋什麼是Eurythmy,單靠這句話確實能有一個輪廓,但又有點太過表面了。 如果你現在去Google「什麼是Eurythmy」,你會找到很多Eurythmy老師的文章寫道「優律思美Eurythmy是一個新生藝術,是看得見的語言(Visible Speech),看得見的音樂(Visible Music)」但說實話,這樣的描述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過於抽象。 回頭看,Eurythmy 是華德福教育裡,從小學一年級到十二年級都沒有缺席過的課程。但老實說,學生時期的我,並不真的特別喜歡它。這對一個從小學芭蕾、古典、現代舞又有點小驕傲的我來說,Eurythmy真的是滿無聊的,一點挑戰性都沒有:就是跟著音樂揮揮手、走些圖形、偶爾丟丟銅棒(這個還算有趣),表演時還要穿著像睡衣一樣的袍子,在舞台上飄來飄去。 事實上,就連我心裡第一次冒出「我想學Eurythmy」這個念頭時,我也還是不太懂那是什麼。我只知道——我想學。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聽我的分享會,報名連結在下方 😆) 現在,我完成了Eurythmy一年級的訓練,即將邁入第二年。 發現專業的Eurythmy訓練真的很難,那並不是像舞蹈,需要柔軟度或是炫麗技巧的那種難,而是關於覺察、對於自己的身體、他人、空間、聲音感知的難。 我可以很篤定地說: 「所有人都應該來跳Eurythmy!」 你問我為什麼? 我只能說,這真的很難用語言去形容,因為那是一種「身體的體驗」,一種「內在的學習」。 如果只用一個字回答,去美國這半年學習到的是什麼? 我會說:「harmonious」(和諧)。 不只是「平衡」(balance),而是「和諧」(harmonious)。平衡比較像是一種對等:像是相等的天秤兩端,不傾斜。而和諧是一種「共生」:就算元素本身不對稱、不等量,但只要彼此搭配得宜,仍然能夠流動、帶給內在安定。 這樣的和諧,不只在學Eurythmy上,也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生活的節奏裡,甚至在你如何走路、如何呼吸、如何面對世界的每一刻裡。 Eurythmy是一場透過身體移動(畢竟,是一種Movement Art)去學會「和諧」的練習,也是我在這個快速、紛亂的世界裡,重新找到自己的方法(持續進行中)。 當然Eurythmy還有更多更多有趣及深奧的地方,Tone Eurythmy、Speech Eurythmy⋯⋯等等。 畢竟,我還有三年要學呢 如果你想聽更完整的故事,歡迎來我的分享會:) 植 覺…2025/07/11
魚與漁之間的空隙 #1|恢恢漁網,漁人之島
這幾個月有一則台籍漁船的違規事件,被各大新聞媒體報導揭露,以下新聞內容節錄自「公視新聞網」:屏東一艘琉球籍遠洋漁船,去(2024)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作業時,涉嫌獵殺二級保育類海豚,再以海豚血肉誘捕鯊魚,違法行為被加拿大政府發現後,拍下影像通報我國。屏東地檢署今(24)日偵結,依違反《野保法》起訴吳姓船長,7名印尼籍漁工則緩起訴,由於嚴重影響我國國際聲譽,檢方也建請法院從重量刑。 圖片來源:Xiaoyang 2018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4.0 許多人很納悶,為什麼琉球籍漁船會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去作業?船長下令船員違法捕海豚做魚餌,大家不會反對?一年前發生的事,為什麼現在才來追查?而這些總總的原因,其實跟台灣漁業的現況與結構有關,所以這次我們就來深入瞭解看看台灣的漁業議題吧!依照漁業的作業區域,大致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等三大類(註一),若以捕到的漁獲量來排名的話(分別占69.4%、25.3%、5.3%,2023漁業統計年報),遠洋漁業可說是遙遙領先,穩坐台灣漁業的龍頭地位,但什麼是遠洋呢? 遠洋非大洋 聽到遠洋漁業時,你會不會也聯想到在無垠大洋上的漁船,正在與大魚們搏鬥的畫面呢?其實就定義上來說,遠洋漁業指的是在200海浬以外的公海或他國經濟海域,從事的漁撈作業活動。簡單來說,只要不是在台灣領海與經濟海域內的漁業活動,就算是台灣的遠洋漁業。所以除了真的在公海上作業的漁船外,也有不少的「遠洋」漁船,其實多半是在離岸200海浬的「近海」上作業,透過漁業合作的方式,或是持有他國國籍的漁船,在其他國家的經濟海域上捕魚。 而其中持有他國國籍的漁船,其實也是一種「權宜船」(Flags of Convenience ,FOC),就是指船東將船隻的國籍,登記在非船東自己國家的船,讓船東能「方便」作業,所以船東通常會將船掛籍在漁業法規與管理較鬆散,或是根本沒有意願或能力,執行國際漁業法的國家上,也就造成遠洋漁業,往往成為「海上黑戶」的藏匿之地。 漁網恢恢,難以不漏 漁業上所說的黑戶,通常指的就是非法捕魚、未通報及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IUU)。非法捕魚,指的就像是這次新聞上的捕殺受保護的海洋生物,或是在海洋保護區採捕海洋生物,這類都算是非法捕魚;未通報,是指沒有通報捕魚的地點、捕獲的種類與數量、施行的魚法⋯⋯等各國或國際間規定的漁業作業資料;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指的是無國籍或沒有受到管制漁船所進行的捕撈作業。在各海域都有一些漁業的管理規範,像是規定哪些船?能在哪裡?捕多少魚?如果有一艘規範外的漁船進入這個海域捕魚,就會打亂這項規則,這就是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 非法捕魚與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未通報」可能不知道這會產生什麼影響?由於海洋生物會在海中自由移動、橫跨許多國家,所以許多漁民的想法都是「如果我沒不捕到,那就只是讓別人捕。」這樣競爭的結果,就是全球的海洋生物受到極大的捕撈壓力,海洋環境也急劇的受到破壞,海洋生物的族群量減少、魚體小型化,就是過度捕撈的結果,如果要減緩或是補救這樣的漁業行為,就必須要針對現況來提出管理措施,而這些漁業通報回來的漁業資料,就是瞭解海洋現況的重要來源,所以如果漁船都沒有依規定做通報,那就會變成莫大的黑數,影響漁業的管理、影響全球漁業與海洋的未來。 漁人之島——台灣 儘管台灣的國土面積只占世界小小一塊,人口在全球的占比也是微乎其微,但台灣的遠洋漁船,卻馳騁在世界三大洋上,在全球的漁業版圖上,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一些估算資料顯示,台灣遠洋漁業的漁獲能力上,可能在全球的排名上,具有前三名的地位。它為台灣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更代表台灣在全球海鮮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遠洋漁業,一直以來都是漁政單位在管理上最難落實的一塊,有些漁船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國外做非法的事不一定會被抓到,又或是不會立即受到處罰,甚至不法的獲利可能大於罰則,讓非法漁船的荷包滿滿,而乖乖守法的漁船反而無法營運下去? 台灣的漁業如此強盛,但卻一直在國際間受到譴責,如果我們無法肩負起漁業的管理責任,那我們又如何自許是個海洋國家,住在漁人的島的我們,是該好好面對海洋、好好面對漁業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註一:依照農業部漁業署的漁業年報資料分類,台灣漁業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內陸漁撈業、海面養殖業、內陸養殖業等六類) 圖片來源:Taiwankengo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2025/07/07
身體小記|小暑
快與慢,動與靜 ▋隨著天氣越漸炎熱,起床的時間約來越早,看著行事曆上添加的事項越來越滿,距離八月底的孵化日越來越近,一首「跑跑跑」突然間在心中響起(笑)。 前天早晨醒來,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想著剛才發生的夢境,夢境場景在移動的車子,在接到朋友的同時,朋友帶著他的夥伴——樹懶一同上車,樹懶從後座環抱著前面副駕駛座的我,彷彿支持著,並給予我滿滿安心、保護的能量,醒來的同時也感受到牠似乎訴說著:「保持耐心,安心等待,然後慢慢地行動」。 平衡,時刻回到內在,沒有過快與慢,你正在適當的節奏中 最近清理魂上身,大大的太陽最適合洗東西、曬東西了!除了日常清洗衣物之外,最近也將床被單清洗一番,晚上睡覺蓋著白天曬過的被子,聞著太陽的味道,感受太陽能量,身體彷彿躺在黃橘色的光芒的搖船上,輕柔地搖晃入眠。 ▋節氣來到小暑,「小」字面意思即還不到最炎熱的時間,雖然「暑」也表示太陽高掛天空的炎熱夏天,日頭每天勤奮的工作著,但接下來的大暑才是真正日頭炎炎的時節啊!如果接近中午在戶外,待不到30分鐘就會滿身大汗,口乾舌燥的感受蔓延至全身,好像怎麼補水都不夠似的,建議正中午不宜在室外一次待太久,也不宜因為熱而大口吃冰、喝生冷冰涼的飲品,反而會在體內累寒氣。如果想解暑、補水,喝些檸檬水加鹽巴、烏梅汁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在菜餚中加入多一些補水的瓜果元素,像是絲瓜、小黃瓜等,含水分高的水果也可以在正餐中多加一點份量,或是來點苦瓜,苦味降火之外,還能夠平衡身體的熱,恢復脾胃元氣。 ▋記得小時候阿嬤家的圍牆上,每到夏天都攀附了絲瓜,一般來說絲瓜會以棚架種植,但阿嬤就任憑絲瓜攀附在圍牆上生長,自由奔放,這樣的種植型態也跟澎湖的角瓜相似,澎湖當地多半不特別搭棚,因為澎湖風大,棚架容易被吹倒,反倒讓角瓜攀附在咾咕石上生長。除了台灣大多農民種植的傳統圓筒形的絲瓜之外,市面上還有適合生吃的蘋果絲瓜,小巧脆口,當作沙拉生食也是很不錯的搭配,絲瓜富含豐富的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正夏盛產的當令蔬果,除了生食、清炒、煮湯之外,還有什麼不同的料理方式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道乾煎絲瓜排,將絲瓜的水份、甜份都完整鎖住,咬下一口是滿滿的鮮甜啊!說得我口水直流,趕緊來看看怎麼料理吧~ 𓂅 乾煎絲瓜排 【食材】圓筒型絲瓜(蘋果絲瓜也可以喔!) 【作法】 將絲瓜削皮,記得不要削太厚,多留一些青綠色的部分,保留脆口感,接著將絲瓜切程1.5~2公分的圓片厚塊。熱鍋,加少許的蔬菜油入鍋,待油熱轉小火,放入絲瓜厚塊,一面煎至白色絲瓜肉透明後,再翻面煎至兩面白色部分轉變透明且外面一圈微焦,即可關火。過程中可以加蓋讓絲瓜透過熱對流加速熟成,最後再撒上自己喜歡的香料鹽巴,即可起鍋開動啦! 小撇步:鍋中的油建議不要太多,以避免絲瓜過油,油量剛好讓兩面絲瓜都可以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油即可。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