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旅人記事|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面臨陌生環境時,所產生出的一系列感覺,包括:新奇、困惑、焦慮、思鄉、排斥感、水土不服⋯⋯等等。這些往往會在旅行時發生,需要去面對自己在身理與心理上的狀態變化。第一次前往印度,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度,迎面而來的文化衝擊,可說是直擊我的靈魂深處(關於文化衝擊的具體故事,請收聽【走入森海Podcast】),我也透過這些文化衝擊慢慢去釐清「我是誰?」、「我怎麼會有這種衝擊?」、「台灣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我與印度人交流時說到:「I’m form Taiwan」很多印度人給我的反應會是:「你們國家現在是不是很危險?」「你們要發生戰爭了嗎?」「你們跟中國是不是要打起來了?」而我總是需要用著不太流利的台式英文,跟他們解釋台灣現在還算安穩,我們過得很好。印度人的這些反應,不禁讓我好奇,他們眼中的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更有趣的是,當我在台灣的時候,也聽說「印度很危險」。而多數的印度人也會跟我解釋說:「我們過得很好」。他們可能很危險,但也可能真的過得很好。我們過得很好,但也可能我們正處於危險的環境中。在來到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印象,幾乎來自新聞媒體,或是印度的寶萊塢電影,有時候甚至會聽到以「第三世界Third World」(註1),這個極其以西方沙文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用詞,去形容印度的片面資訊。對他們的想像可能是落後、不文明、骯髒的。但是現在,大部分殘留在我腦袋裡,關於印度的記憶片段,卻是他們認真生活的身影、樂於助人的笑容、對於寺廟的崇敬、以及各種印度的美食(雖然腸胃不太喜歡就是了)。我很慶幸,自己沒因為那些流言蜚語,而錯過印度這個地方。而若我們沒有試圖去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是一味的相信他人口中的片面資訊。可能我們以為自己是鶴立雞群,但其實很有可能我們才是站在鶴群中的雞。而在印度當我吃飯的時候,從包包裡拿出餐具。當我上廁所時,手裡拿著一捲衛生紙。當我要過馬路的時候,總是緊張著躊躇不前。我,才是他們的文化衝擊photo by 稻子印度分隔島上的牛(可以想像台灣趴在路邊的野狗、野貓,換成牛也一樣的平常)註1: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開發中國家,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慌亂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引自維基百科)
2024/09/30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意識
氣候變遷,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日漸加劇也加速,而帶來的各種天氣與環境變化,更是衝擊著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氣候變遷與糧食之間,並非單向的影響,我們從糧食的生產面向出發,我們看見現代化農業解決了人口成長下的糧食危及,但也看見它衍生出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環境污染、甚至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而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極端天氣型態,或是全球不斷升溫的暖化問題,都是對糧食生產的一大挑戰,有的農學家積極尋找耐旱、耐澇的農牧作物與生產方式,有的科學家試圖打造能對抗外在氣候的生產環境,也有農民已經提前部署,引進適合在未來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大家都試圖想找到在氣候變遷下的糧食生產解方。而多數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該從何著手改變呢?我想那就是從建立糧食意識開始做起吧!主動去暸解不同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不同農法與標章所代表的意涵,注意各種食物的碳足跡,減少對糧食的過度消費與浪費,注意均衡的飲食,適當的減少畜牧產品的比例⋯⋯。不只是做出選擇,也需要理解要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以及背後實際的生產情形,幫助我們透過糧食的購買選擇上,去支持到能提供環境正向循環的糧食生產者.以前為了暸解不同的農法,接觸過許多農法,以及許多的農業標章,也常常會有人問:「如果是你來選,你會選擇買哪種農法或哪種標章的作物?」其實,每種農法與標章,都有一些限制與優劣勢,實在很難直接說出哪種方式與認證最好,但長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生產者」就是最好的識別。好的生產者會留意對環境與土地好的農法,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式,來回饋生產的土地與環境,而好的糧食意識,也不該只是停留在選擇哪種糧食好,或是哪種農法最好而已,而是要能去理解這些問題,並持續更新這些資訊。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與對錯,只能不斷地調整做出「當下」最適合、最適切的選擇。
2024/09/23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在不同的層面上,所使用的定義會有所不同,而全球在談論到這項議題時,最常使用的定義是1996年在世界糧食高峰會(The World Food Summit)上,所提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實質和經濟上獲取到足夠、安全和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對飲食的需要和口味,維持活力且健康的生活」,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FS)目前對糧食安全的描述也是採用同樣的說明。在這一定義下,糧食安全囊括:供應(availability)、取得(access)、利用(utilization)和穩定(stability)四個面向。供應(availability)指的是糧食供給上的充足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人人有飯吃」,可以說是最基本的面向,雖然糧食的充足與否,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糧食數量,但在這一面向的評估中,其實還包含有糧食的品質,以及多樣性。取得(access)指的是糧食取得的管道(權利),包含實際上與經濟上的糧食可取得性。許多的統計資料顯示,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糧食總量上的不足,反而是因為缺乏取得糧食的管道或權利。管道的缺乏可以是物理上的距離過遠、運輸不易,導致地區上的糧食分配不均,但也可能是經濟上的糧食價格,或是取得的糧食品質不佳、營養不足。利用(utilization)指的是糧食在利用上的安全性。可以說是注重在糧食變成「安全食物」的過程,舉例來說,不少的糧食都需要烹煮的過程,才能成為滿足生理健康與營養平衡的食物,而過程中所需的燃料、乾淨的水、衛生的環境,以及狀態良好的食材(糧食),就是糧食利用安全上會評估的部分,可以看出「糧食安全」的評估,並不只有在糧食本身。穩定(stability)指的是糧食在供應與取得上,要能不受環境的影響。以現在的說法,就是要有永續與韌性的糧食供應與取得方式,能夠面對各種的挑戰與衝擊,像是如何對應氣候變遷或極端天氣帶來的糧食生產與供應問題,或是戰爭、政治與經濟所導致的糧食在取得上的困境,這就是以穩定性來評估糧食安全與否時,會考量到的問題。氣候變遷會影響到糧食的生產,衝擊糧食供應系統,這在上一篇【糧食生產的氣候挑戰】已經有提到,但事實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並不只有在糧食安全的供應上,對於取得、利用與穩定都會有所衝擊。氣候變遷會導致原有的運輸系統延誤或停擺,像是缺雨導致巴拿馬運河乾涸,讓全球海運停擺,糧食的運送與保存都出現問題,影響到糧食安全上取得的問題。而氣候變遷帶來的強降雨,又會導致低窪地區發生水災,導致的疫病散播、作物的生長不良,在礦區或是工業區附近,還可能導致重金屬或有害物質跟著水蔓延,進入到土壤與作物之中,後續的水質與衛生問題,更是直接影響到糧食安全中,糧食利用安全的問題。現代化的糧食生產,會釋放溫室氣體加速氣候變遷,而氣候變遷又會回過頭影響到糧食的安全,面對這樣負向循環,我們該建立什麼樣的糧食意識,來反轉糧食與氣候變遷的困境呢?
2024/09/20
身體小記|秋分
▋傍晚,走羅東運動公園裡,望著天空不斷飄動的雲朵,彷彿隨著想念的思緒在變化,心中響起那首《我願意》,「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接著韋小寶的經典台詞也悄然浮現,「涼風有訊,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噗哧一笑,是啊,思念真的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每年到秋天,偶發性發癢泛紅的肌膚,彷彿訴說著時節的變化再度來臨,也是身體對於節氣變化捎來的信息,這幾天連眼睛也覺得癢癢的,早晚以食鹽水洗洗眼睛,舒緩難耐的感受。好在中秋前夕,宜蘭下了場雨,陽台的植物們紛紛歡呼「下吧、下吧!」歡慶著秋天真正的來到。▋秋分,是一年之中晝夜等長的一天,公平的均分了白天和黑夜,「平等,均衡」兩個詞浮現在腦中,想起小時候著迷走平衡木,年幼的我打開雙手,搖搖晃晃的平衡身軀,當時練習了好久,怎麼也沒想到,大學時也成了啦啦隊的一員,平衡的站在隊員的手上,自信也信任一切的發生。在這長長短短的日子裡,無時無刻我們都在練習,平等與均衡的習題。▋在一整天集中精力完成手上文件之後,仰躺在椅子上發呆,望向窗外的天空,「ふわふわ」粉橘色綿軟的雲朵隨風起舞。註一:ふわふわ 日文裡形容輕飄蓬鬆,鬆軟軟的意思。「我安排時間休息。」——來自彩虹卡片的訊息。下班抽到這張卡片(哎,真的很懂我呢!),心裡原本想著,時間還早,不如再整理一些資料吧!收到這份訊息,起身,收整桌面,合上電腦,再靜靜坐一會兒,閉上雙眼。隨著呼與吸的節奏漸漸緩慢,才發覺肩頸發出痠痛的呼喊,聳聳肩、伸伸懶腰,眼睛也透露出疲憊的訊息,有些話想說,卻又因為昨晚吹了一夜的電風扇後,喉嚨癢癢的感到不適。吃的健康是我這幾年最在意的,如同秋分的晝夜均等,飲食的平衡與均衡,也是這陣子心中最常浮現的提醒。思念隨著秋分來到,如同葉片慢慢從樹梢上飄落土壤,落地、轉化成另一份生命的盛禮。想著想著,肚子傳送咕嚕咕嚕的訊息,今天吃點什麼好呢?𓂅紫蘇酪梨蓋飯【食材】鹿野自然栽種酪梨、新鮮的紫蘇葉、醬油、紅麴酒釀【作法】幸福的我,到現在還有滿滿的酪梨,想著冰箱裡,還有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前摘採的紫蘇,切成細碎灑在切塊的酪梨上,調製醬汁——手工醬油、一點蘋果醋和一小匙紅麴酒釀,拌在酪梨裡頭,甜甜鹹鹹,微甜又帶有特殊香氣的紫蘇,在裡頭點綴出亮亮的味道,如同森林中的小仙子,為這碗酪梨蓋飯增添一絲活力。啊,別忘了先煮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哦!請慢用。
2024/09/16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生產的氣候挑戰
氣候變遷,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暖化、海平面上升,這會對糧食的生產,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有些海島國家(像是馬爾地夫),正面臨著土地要被海水吞噬的困境,失去耕作、種植作物的空間;但在一些高緯度地區,反而因為暖化的影響,讓作物有更多的生長時間,耕地有更高的產量。以全球的角度來看,很難斷言、評估暖化對整體糧食「產量」有多大的影響,但肯定的是,要面對未來多變的氣候挑戰,需要更多的農業知識與經驗技術,所以往往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地區,都是低、中等收入的國家,人均消耗的資源少,卻受到最大的考驗。這也如同在談到糧食短缺、因飢餓導致的死亡問題時,在高收入的國家中,這類問題的比例不高,相反的卻是糧食浪費與營養過剩的問題。要達到「消除飢餓」的這個目標,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全球糧食的分配不均。氣候變遷,確實會導致特定地區的糧食減產,但長遠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問題,還是全球糧食供應系統的瓦解,以及糧食安全的風險提高。為什麼氣候變遷會衝擊糧食供應系統呢?氣候變遷,不僅僅是暖化的議題,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情況,是持續加劇且頻率增加的極端天氣型態,這可能才是真正考驗著農業生產的一大問題。以台灣為例,降雨的天數集中,讓每小時/每日的降雨量不斷攀升,帶來淹水、土石流失的問題;而降雨的天數集中,也表示不下雨的天數增加,則帶來缺水、乾旱的問題。這兩種情況對於農業生產來說,都絕對不會是好事,不僅考驗作物對於水的耐受程度,也考驗農民與水利單位對水資源的調配能力。而作物的生長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在生長的過程中,遇到極端、強烈的天氣,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農損,不僅讓糧食的供給出問題,也會影響到農民的收入與生計,降低從事農業人口的意願,若是沒有人願意下田耕作,糧食的自給率就會下降,民生必需品過度依賴進口,也會有潛在的安全問題,只要運輸上出了一些狀況,島上立即就會出現缺糧的危急。而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問題,也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全球各地也都正面臨到各式各樣的挑戰,並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案,像在一些溫帶地區,已經開始嘗試種植熱帶作物;或是各農業研究單位,都在尋找耐熱、耐旱,或是耐水淹的作物;又或是想透過智慧農業的溫室栽培方式,打造隔絕外在環境條件的垂直農場。如何調適、打造具有韌性的糧食供應系統,是目前全球的一大挑戰。畢竟,就算其他產業發展的再蓬勃,只要缺發糧食的供應,人類也無法生存下去呀!
2024/09/13
身體小記|在地滋味
▋下班後騎車回家,迎面而來的風吹拂肌膚,這輕輕一彿好似褪去一天的疲憊,也讓腦中不停轉動的思緒,稍微停歇。「今天晚餐吃什麼好呢?」心裡的疑問,帶動整個身軀,果然肚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這陣子因為工作繁忙,鮮少到菜市場,下班之後趁著肚子些微的飢餓,到超市走一回,看看「今天身體想吃什麼、需要哪些滋養吧」。走在生鮮區,一面欣賞著這些蔬果的樣子,一面想著,家裡還有朋友從台東鹿野寄上來的酪梨,壯圍地方阿姨家裡種的茄子、紅莧菜還有九層塔,那再買一到兩樣適合燉煮的食材,晚餐吃塔香雙茄豆腐煲好了。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咦?這是泰國的玉米筍、越南來的甜豌豆!讓我不經思考,這些蔬菜大老遠的來到這裡,究竟累積了多少的碳里程呢?▋從小生長在宜蘭冬山河下游平原,豐饒的土壤和水源滋養了全家大小的胃,自我有記憶以來家裡幾乎不需要買菜,家中餐桌總是有阿公阿嬤種的當季蔬菜,夏天的沙地西瓜,軟Q的芭蕉、讓人口水直流的百香果、天堂一般口感的絲瓜,餐餐都是來自土地的禮物。現在阿嬤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不能如過往一樣在農田裡揮灑汗水,自如的工作,但來自土地的豐盛仍然持續不間斷。上週回阿嬤家,阿嬤一邊撕著地瓜葉一邊說:「今早阿伯又送來了他們的小番茄,舅公也送了好吃的絲瓜來,阿好姨那天還跟我説附近哪裡有野生過貓,阿這個地瓜葉是你姑姑種的,吃起來非常嫩,要不要帶一點回去?」「當然好啊!」我說。姑姑的田在冬山河下游,靠近河海交界的地方,種植的蔬菜總是帶著一種來自土地的淡淡鹹香,還有屬於她外在堅韌、內在柔軟的能量。我想,這大概就是,和樸門同學時常聊的「作物都會有每個農夫特有的氣質和能量」吧!仔細品味,便能吃出不同農夫的味道。阿嬤的芭蕉是充滿陽光和自由的味道;阿伯的小番茄是金黃色的,吃的時候總會想到阿伯瞇著雙眼在烈陽下辛勤工作的樣子;還有阿公種的大西瓜,紅色沙沙的西瓜,是我最喜歡也最懷念的夏日聖品,吃一口,閉上雙眼,阿公在西瓜田裡拍著西瓜「咚咚咚」的聲音,迴盪在耳裡。味蕾的記憶啊,總是讓人驚喜,吃的不僅是土地的滋味,更是你和種植人的人情風味。𓂅雙茄豆腐煲【食材】豆腐、茄子、大番茄、鴻禧菇一把、薑絲、九層塔【作法】熱油鍋,加入薑絲煸炒至微微上色,轉小火,切塊的番茄入鍋,拌炒至些微軟化,接著加入1碗熱開水,加蓋悶煮,等待的同時來準備醬汁,將帶有特殊麥芽香氣的宜蘭手工醬油和少許黑醋倒進小碗裡,攪拌均勻。待番茄煮至軟爛後,依序放入鴻禧菇、豆腐、茄子和調好的醬汁繼續燉煮,待所有食材煮至喜歡的口感,試試醬汁的味道,再酌量加鹽巴調整風味,關火,放入九層塔拌勻,最後淋上少許檸檬汁,增加明亮清新的風味,就可以開動啦!
2024/09/09
【氣候變遷 X 糧食|食當令也要食當地】
從《自然食物》期刊,在2023年5月刊登的〈低碳食物可以減少全球生態與健康成本〉研究結果來看,改變習慣選擇低碳的飲食方式,似乎也是一個解救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良方,但是要改變「習慣」這件事,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更是深受各種商業活動,與美食流行文化的影響,想要翻轉現有的飲食方式,需要慢慢的一步一步來。永續的低碳飲食是一種概念,並不用急著在行為上一步到位,而是要將重點放在自己現在可以做到,也能接受的部分出發,才有可能慢慢去改變、做調整,成為長期的行動。不論是可以接受完全蔬食、或是部分蔬食都很好,又或是不急著改變飲食的類型,而是從食材的種類與產地著手,挑選當季、當地的食材,也都是很好的「減碳」飲食方式。既然如此,這次就來說說,選擇當季與當地的食材,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關係吧~順應季節挑選當季的食材,對消費者而言,不僅能享受到盛產期的親民價格,還能享用到新鮮、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可說是物美價廉。除此之外,也能降低因為食材保鮮、保存,或是為了在非產季來生產,所需要耗費額外的能源、肥料與農藥,不僅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可能會增加土地的負擔。人在何地,就吃何地食材的當地料理,不僅能享受到產地價格,還能享用到當地的風土特色,藉由食物品嘗到當地氣候、土地孕育出的滋味,而且減少食材的運送與途中的保存,就能降低能源耗費與碳排放,也降地食材在層層轉運的過程中,遭受到汙染或變質的風險,對食用上的健康風險產生疑慮。特別說一下,食物里程的概念,是指食物從食材的產地,到我們吃下肚之前,過程中所有的移動距離,像是經過運輸、後加工,到銷售的通路,這些距離都要累加上去喔!舉例來說,鄰居小農生產的稻米,先被送去食品加工廠做成飯糰,再被送去巷口的便利商店,最後才被你帶回來,那過程中的所有路途,都要加起來才是真正的食物里程,所以想要降低食物的里程,不妨找選用在地食材的餐飲店,或是選購在地食材親自下廚開始唷!
2024/09/06
身體小記|白露
▋果然不到白露,沒有秋意。一早醒來就跟朋友分享:「恩,有秋天的感覺呢!」看到日曆上寫著明天是白露,些許涼意,空氣、溫度很直接的影響了身體的行動,步調和緩,連思考也清晰了些,呼吸都伴隨著絲絲的想念,心裡不自覺得唱起:「想念是會呼吸的痛~」咦?但我怎麼覺得,想念是很幸福的事情。在吃飯、喝水、閱讀、開車、玩耍、爬山之中,想到某個人、事、物,是那種純然的想,時而平靜,傻笑或是流淚,帶著祝福或是是空空的,接著,被想到的那個人,會因此打了個噴嚏,然後腦中浮現「一定是有人在想我吧!」這種想念很是甜蜜的呢!今晨七點多伴隨陣陣雨聲醒來,在床上多賴了一會兒,刷牙時看著鏡子的自己笑了出來,看著鏡中慵懶、呆滯的自己,真可愛。走下樓後,直覺地裝了一杯溫開水,坐下慢慢的享用。喝了一夏天的常溫水,總覺得今天的溫開水換了一個口味,像是秋天栗子般甘甜的新滋味。▋身體會告訴你一切你需要的養分——「真正的空腹感就是最好的廚師」前陣子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可愛的書《骨盤OK,身體就輕鬆》,作者用可愛的漫畫、簡單易懂的文字,讓人了解骨盆的變化如何影響全身,骨盆之於女性也有如同月經一般的開合週期變化,每一刻都在變化、流動。裡頭提到一段和飲食相關的內容,「東西方都有類似的諺語——『真正的空腹感就是最好的主廚』當血糖值下降、身體處於營養失調的狀態時,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急切等待養分的到來。」和我在上個月讀到《清爽俐落,用心度過每一天》裡頭提及的概念類似,「讓每天下班後的身體來告訴你今天要煮什麼」,所以書中作者都是在下班後逛超市時挑選晚餐的食材,想想真是充滿智慧,讓身體來告訴你要吃什麼。▋聽身體的話飲食、聽身體的話行動,生病就是身體寫給你的一封情書。這段話是我這幾年最常看到、也最常聽到的,蔬食飲食的這幾年間,身體的感受越發敏銳,越來越喜歡那份食物原本的日常滋味。學生時期有陣子吃什麼都要加醋,大學開始更是吃辣上癮,特別喜歡那種嗆辣的感受,當時常常熬夜,跟朋友夜唱啊、喝啤酒的,再配上一些酸辣的滋味,才有一種活著的感覺。現在也不是就不吃辣了,在悶濕的天氣,還有冬日的時候,身體自然而然地會想吃一點辣,煮一鍋熱熱的蔬菜山藥湯,挖一小匙天然辣椒醬,沾著吃山藥和蔬菜吃,再喝上一口湯,暖意從胃裡流到了心裡,吃著吃著,下巴、額頭不自覺得冒著汗,裡外通透,神清氣爽。邊寫邊回憶著那發酵了30天的辣椒滋味,帶著恬淡的水果香氣,是那辣椒最迷人的秘密!有句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伴著陣陣雨聲,聽見宜蘭的秋雨已經來到,度過炎熱的乾夏,接下來是葉菜、根莖長得頭好壯壯的時節,想到這,嘴角就不自覺上揚,饞涎欲滴。好啦,來煮湯囉!到市場走一回,看看現在有什麼當季的蔬菜,讓身體來告訴你要煮什麼。今天來分享,不需要超高廚藝,只需要滿滿的愛心的料理。𓂅 山藥蔬菜湯食譜【食材】山藥、紅蘿蔔、紅棗、枸杞、老薑、蓮藕、玉米、香菜【作法】煮一鍋熱水,讓水從常溫慢慢加熱,依序放入老薑片、紅蘿蔔塊、玉米、蓮藕片、黑木耳,中小火燉煮,蔬菜釋放自然的清甜後,再加入山藥燉煮至喜歡的口感,撒點鹽巴調味,紅棗和枸杞下鍋,關火,蓋上蓋子,讓食材的味道慢慢在餘溫中融合,時間就是讓食物美味的魔法,開蓋,撒上一點香菜末,就可以開動囉!
2024/09/02
氣候變遷 X 糧食|低碳食物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衝擊著全球的糧食生產系統,未來在糧食生產上,不僅要面對越來越熱的氣候,還要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但氣候變遷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其實並非是單向的,因應現代化的飲食習慣與全球人口,糧食生產也不斷地在演進,作物的規模化與單一化,以及導入工業生產的方式後,農產品的整體效率與產值大幅提升,但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與資源,也帶來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加速了全球暖化的進程。根據2021年《自然食物》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現代化的全球糧食供應系統,所產生出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占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造成高碳排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業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時的土地利用方式(71%),其餘的排碳是來自於生產供應鏈的各種活動,像是銷售、運輸、消費、燃料的生產、廢棄物的管理、工業化流程和包裝⋯⋯等。2023年,在《自然食物》的期刊上,有一篇名為〈低碳食物可以減少全球生態與健康成本〉的研究,文章中提到糧食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像是生態和社會、經濟成本,並未完全的反映在生產者或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中,也就是説我們支付在糧食上的費用,並沒有包含對環境的衝擊,所以就容易產生糧食的浪費,或持續維持對環境的負面衝擊。研究中還談論到透過改變飲食、減少食物浪費、改善農業現況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能有效減少糧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發現,在改變飲食上能有效的改善糧食生產上的排碳問題,而且並不需要新的技術與創新,是立即就可做到的行動。而且選用低碳的食物,不僅能改善氣候的衝擊,可能還會降低健康上負擔,對全體人類的健康上帶來好處,降低生態與健康上的成本。*整體來說,動物性的食物在碳排放量上,會比植物性食物的碳排高出10至50倍,所以最簡單判斷與選擇低碳食物的方式,就是選用植物性食物。除了食物的種類以外,選用當地、當季的食材,也能減少運送與冷藏保存上的能源消耗,減少食物的碳排放唷~參考文獻:Elysia, L., Miao, G. & Gonzalo, G. Low-carbon diets can reduce global ecological and health costs. Nat. Food 4, 394–406 (2023)Crippa, M. et al. Food systems are responsible for a third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GHG emissions. Nat. Food 2, 198–20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