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身體小記|春分
▋ 一晃眼春天已經快過一半了,即將來到3月20日的春分,最近感受到生活、心境和身體的變動很是無常,光是天氣乍暖還寒,一會兒熱得身子流汗流不停,一下子寒流來臨,氣溫下探到10度左右,一個不小心保暖注意,真的蠻容易就受寒。 前幾天走在台北街頭,接近傍晚5點左右的戶外溫度依舊讓人微微冒汗,但不曉得是不是當日頻繁進出冷氣房的關係,身體竟然在當時有一股中暑的感受,汗排不出、身體有裡至外的發熱,胃部也有噁心想吐的感受,胸口發悶讓人呼吸不順暢,這時候洋蔥式穿搭就是一個聰明的方式,趕緊褪去一層層保暖的衣物,走動到人較少的室外區域,透過走動慢慢的舒緩自己的狀態,也因為褪去衣物讓體內的熱氣可以些微的排出,身體上下也都排氣,過了半小時之後狀態舒緩了許多。 ▋ 今天讀到一首詩,雖然外面正因寒流來襲而冷颼颼,但讀著這首詩,彷彿陽光輕撫身軀,帶來溫暖與力量, 「太陽帶著愛的光芒, 給我明亮的一天, 心靈帶著精神的能量, 給我四肢力量, 在閃耀清澈的陽光裡, 啊上天, 我向您敬禮, 您那仁慈的種在我心裡的東西, 滋養了人類的力量, 使我能熱愛工作, 並以我所有的能力來學習, 從您而來的力量與光芒, 升起我對您的愛與感謝。」 ——魯道夫・史坦納 (中譯/詹雅智、羅葉) 晨起,鋪開瑜珈墊,備妥瑜伽磚,以久違的瑜伽來開啟一日,舒展著身體的同時,也因為許久沒有進行有些生疏,在動作與動作之間,花了些時間在校準對齊,是近期少許的專心時刻。接二連三的生活轉換,讓思緒圍繞著生活中的雜事打轉,焦躁之於心裡也一直有種「我沒有準備好」的心情狀態,從熟悉的宜蘭搬到基隆,已經啟動的新身份,以及即將來到的,都讓我有些措手不及,形式上外在看似已經就定位,但實際上發現,心裡的尚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調適,也像極了春分節氣帶給人的感受,一種不確定,心裡尚有許多未落定的思緒和擔憂,需要些時間來慢慢梳理,也好似在春耕之前的整地,修除雜枝雜草,才能好好的播種,堅定地成長。 ▋ 來到春分,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在晨間動動身體來暖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過去參加了心旅者舉辦的太陽瑜伽終於在下個月也即將啟動了,早上45分鐘的瑜伽,非常適合作為早晨工作前的暖身,瑜伽其實不只是身體的鍛鍊,更是呼吸與心智的練習,讓人時刻的回到當下,每個動作都在一呼一吸之間進行著,時刻專注回到呼吸,就是靜心的小訣竅。 今天早上,喝點溫熱的開水之後,聽著Youtube上老師的引導,身體慢速的行動,觀察到有些不同的痠痛和緊繃,可以加深的地方慢慢的移動,覺得差不多了就停留在這個地方,聆聽身體的每個訊號,是在家自主練習非常重要的。透過幾個拜日式暖暖身,接著幾個軀幹的扭轉,果然身體馬上熱起來,心裡也感到舒暢許多,腦中的擔憂雖然沒有減少,但面對彷彿也不是難事,身體的強壯也能帶來心理的健康,相輔相成,所以當你發現生活有什麼困難,就動動身體,看看會有什麼其他的可能發生。 春分飲食適合清爽和翠綠的蔬菜,飲食可以多吃一些平性的食材,或者透過些微加熱也可以轉換食材的性質,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番茄豆腐拌麵佐小白菜」,一起在家開動吧! 𓂅 番茄豆腐拌麵佐小白菜 【食材】桃太郎番茄半顆、板豆腐1/4塊、喜歡的菇類一小撮、薑3片、小白菜兩把、喜歡的麵一把 【作法】 將板豆腐壓乾水份再用手捏碎成小碎塊,我自己很喜歡這個步驟,因為很療癒,不習慣用手的人也可以用叉子或湯匙在碗裡進行,將桃太郎番茄切成丁,現在是宜蘭番茄的產季,可以多吃一些~菇類一樣切成小丁狀,薑片切成末,小白菜切成小段備用。 接著,熱一鍋水,水滾後加入一小匙鹽巴,煮麵! 熱鍋下一些油,將薑末、菇放入鍋中炒至微微上色,再加入豆腐碎炒香,最後加入番茄丁拌炒,調味加一小匙鹽、淋一圈醬油、一拳蠔油、再加入一點黑胡椒,均勻拌炒後,加入兩湯匙麵水,讓食材一起燉煮,煮至醬汁濃稠,最後再加入一圈糯米醋,即可起鍋和麵拌在一起囉!接著再用煮好麵的水燙一下小白菜,就可以擺盤開動啦~2025/03/14
樹木特輯 #2|樹木的生命
步行多日後,我們來到了一個無人之地,深山裡的一處小山壑。谷地四周座落著一群雄偉的台灣杉,我們四散去森林中探索。我想著朋友分享過的「植物溝通」,那可以聽見樹木回應的神秘經驗,而我也想輕鬆地跟著些大樹們打聲招呼,看祂們會不會回應我。 但當我抱著一棵古老而巨大的台灣杉時,我卻無意識地脫口問出:「祢在這裡待了這麼久,又長得著麼高,祢一定看見了城市的興起、看見了城市侵入到森林,祢會不會害怕人類,祢會不會討厭我?」我緊緊抱著樹,無聲的閉起眼睛,只有淚水默默地流淌著⋯⋯ 照片由陳韋宏拍攝於本野山・台灣杉 aka 撞到月亮的樹 上面所寫的內容,是多年前,我與朋友們去台東的本野山,走入台灣杉森林時,所發生的一小段插曲。 百年人瑞、千年古樹,人要活過百年相當不易,但住在自然裡的樹,卻好似能稀鬆平常地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流逝,樹木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長壽秘訣?這幾年有些科學家提出新的發現,證實樹木的生長方式,比較能減少環境帶來的基因突變,進而減緩環境所導致的衰老現象;而有的研究則發現,有些樹種能在歷經數百年之後,仍舊保有宛若新生一般的分生組織,所以能持續且有活力的生長,絲毫沒有衰老的跡象。 樹木的年齡要怎麼計算呢? 說到計算樹齡,大家可能很快的就會想到「年輪」了吧!樹木在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生長速率,所以會在枝幹內留下一圈一圈深淺不一的紋路,藉由讀取樹幹上的深淺紋路,就能推敲出樹木的年紀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直覺,但也有一些限制,像是在一些四季氣候變化不明顯的地區,可能紋路就不會太明顯,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限制,就是必須得要取得樹幹的橫向切面,這就等於要把樹木攔腰切斷,所以只能用在已經過世的樹。 那除了計算樹木的年輪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嗎? 有喔!另一種可以快速評估樹木年齡的方法是量測樹圍。先計算出同一地區、同一樹種的年平均生長量,在把量測到的樹寬(直徑)來除以年平均生長量,就可以算出這棵樹「大概」的年齡。不過這個計算方式,是假設這棵樹的一生,都在相同的氣候、環境、生長條件下,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做推算,所以可以知道這樣的推算方式,無法真的很精確,但好處是不會傷害到樹,而且執行起來相對較為容易。 因為不同的計算方式都會有一些限制與誤差,所以樹齡學者在判定樹木的年齡時,常常會使用多種方法來做交叉比對,有些甚至採集樹木不同的部位來進行年齡判定,而現在較常使用的計算方式有「生長錐測量法」與「同位素碳14定年法」兩種方式。 簡單來說,生長錐測量法跟計算年輪很相似,是從樹幹上鑽取木芯,讀取木芯上的年輪來判定樹齡;而同位素碳14定年法,則是利用生物體內碳14跟碳12的比例來計算,碳14大約每5730年會剩下原本比例的一半,所以在生物不在跟大氣做氣體交換(過世)之後,碳14的比例就會不斷地下降,所以就能依照碳14的量來推估年齡。 但由於碳14定年法也只能用在已故生物上,所以若要用在估算活著樹木的年紀,往往就會需要搭配其他的證據或線索,像是從旁邊採集到的種子、斷枝條來計算年齡,再把種子或斷枝條的基因,與活樹的基因做比對,確認是否是同一棵樹。 現存最古老的樹有哪些? 這幾年我自己對觀察老樹有著很深的興趣,不同的樹種有著不同生存哲學,在祂們的身上,不只能看見一些歲月的故事,也總能看見一些古老的生活智慧,那堅定而下扎土地的根,看似讓樹只能固守在此,但從土地向上的樹幹與枝條,卻又能因應環境而呈現出多種樣貌與型態,也總是讓我為之讚嘆! 之後大家在安排旅行的時候,不妨將旅行地區的古樹作為一個停留點,去探索各地區的老樹,欣賞不同樹種與環境間的巧妙互動、欣賞這些創造生機的現存古老生物! 照片由陳韋宏拍攝於鎮西堡・巨木群 樹名:繩紋衫|日本柳杉 Cryptomeria japonica 地點:屋久島,日本 樹齡:2,170-7,200歲之間 樹名:國王的洛馬樹|塔斯馬尼亞洛馬樹 Lomatia tasmanica 地點:塔斯馬尼亞西南部,澳洲 樹齡:43,600歲之間 樹名:瑪土撒拉|大盆地刺果松 Pinus longaeva 地點:加州白山山脈,美國 樹齡:4,516歲 樹名:闍耶室利摩訶菩提樹|菩提樹 Ficus religiosa 地點:馬哈梅夫納,斯里蘭卡 樹齡:2,307歲 樹名:大雪松|黎巴嫩雪松 Cedrus libani 地點:安塔利亞,土耳其 樹齡:據說2,000歲 樹名:老吉克科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 地點:福盧山脈,瑞典 樹齡:9,550歲 樹名:曾祖父|智利柏 Fitzroya cupressoides 地點:阿爾塞科斯特羅國家公園,智利 樹齡:3,651歲 老樹的數據資料來源《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 照片由陳韋宏拍攝於屋久島・繩紋衫2025/03/07
樹木特輯 #1|植入你心中的那棵樹
希達公主說:「根要紮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不管你擁有多麽驚人的武器,不管你擁有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節錄《天空之城》導演|宮崎駿 (土に根をおろし、風とともに生きよう。種とともに冬を越え、鳥とともに春を歌おう。) 你知道植樹節跟國父有關嗎? 樹木有多重要?樹木不只能固土、涵養水源、提供其他生物所需的棲息空間,而樹木長到一定的大小,又能成為木材供給建築或生活所需的原料。除此之外,樹木的生長就能持續的吸碳、固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減緩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關注種樹這件事。 台灣植樹節訂在每年的3月12日,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50個國家,舉辦類似植樹節的活動或節日,像在日本訂有「綠之日」,讓人民思考如何與自然共生、感恩自然,並提高人民的環保意識,特定的地點還會有分送樹苗的活動;而在加拿大則有植樹週的活動,而不同地區時間還有差別,像是在安大略省是4月底的週五到5月的第一個週日,而愛德華王子島則是5月的第三個週五,不同地區有些不同。 可以發現因應氣候、地理條件、歷史脈絡的差異,各個國家舉辦植樹節的時間與形式,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那我們最熟悉的台灣呢?你知道為什麼台灣的植樹節是訂在3月12日嗎? 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而孫中山先生在世的時候,積極提倡植樹造林的重要,也在出任臨時總統時,隨即建組農林部門,在辭去總統職務後,依舊倡導要大規模的植樹,來解決水災的問題。之後也跟一些林務學家一起倡議、推動設立植樹節,並依民間習俗將植樹節訂在清明節,一直到孫中山先生的逝世三週年後,政府才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精神,以及他對植樹造林的重視。 瞭解植樹的重要與植樹節的由來後,我想來面對一下現實情況⋯⋯ 在我看來,現下的植樹活動常常淪為一種表演,不時會看到活動,辦在一些不合適的地點,種下一些不適合的樹種,而且在種植完之後,就再也沒有安排人去養護與管理,讓樹苗自己自生自滅。雖然植樹的活動很重要,但植樹並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造林、造園、綠化、減碳、固碳,所以如何讓種下去的樹苗都能茁壯生長才是重點。 樹木不像動物能自由移動,當被種下之後,就只能試著去適應環境,若是被種在無法應付的環境下,就只能等著樹勢變弱、衰退,最終一步步走向枯亡,所以種樹前最好能選擇合適樹木生長的環境,或是依照環境挑選適合的樹種,才能避免一次性植樹的活動發生。 適地適木,在合適的地點,種下合適的樹木,不僅能事半功倍,也才算是有對種下的樹苗負起我們的責任呀! *本篇文章圖片皆由Canva AI製作2025/03/03
身體小記|驚蟄
▋ 原本還在想著是不是今年的冬天比較長,上週宜蘭還下著濕冷的雨,一到228連假全台晴空萬里。趁著好天氣和家人到潮境公園走走,太陽底下身體微微冒著汗,眼睛都快睜不開,彷彿有種夏天的錯覺,吃完午餐已經是下午三點,回到戶外感受氣溫又降了下來,身體也感受到一絲涼意,「哈啾!」,原來是太陽公公躲在雲層的後面,那天的下午,涼風陣陣,在日頭下曬的身體暖暖的,和家人聚在一起心也是溫暖的,淡藍色的天空裡有一隻隻的風箏,悠遊自如,彷彿一艘艘夢的飛行船,承載著孩童純真的笑,還有春日萬物甦醒,樹木向上生長的希望。 今年的驚蟄在3月5日,看到這兩個字,心裡不經浮現「第二個字該要怎麼唸」的疑惑,驚蟄讀作「ㄐㄧㄥ ㄓˊ」,也有不少人念「ㄐㄧㄥ ㄓㄜˊ」,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一聲春天的雷響,驚醒冬日沈睡在大地裡的蟲子,除了提醒農人可以開始耕作、插秧,也象徵著一年之始的啟動與更新。 ▋ 你的身體最近有什麼樣的小毛病嗎?或是換個說法,最近你收到身體寫了什麼樣的情書嗎?在我會說「小毛病」,是因為它就像搔癢一般的存在,也或許就像大家所說的過敏,身體軀幹時不時感到搔癢,晨間起床的連續噴嚏,或是喉嚨微微的乾澀,都是身體在和你說說話,身體的搔癢和喉嚨的乾澀或許是在對你說,身體裡外需要加強保濕囉!晨間的連續噴嚏,可能在表達身體對外在氣溫變化差的反應,只要在腿部、肚子和脖子多注意保暖,噴嚏的狀況就會減緩許多,尤其早晨在暖呼呼的被窩,起身時多加件外套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反饋。 收到身體寫的情書,最好的回信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做出行動,跟著春天一起萬物更新,自然界在更新,我們的身體也是。 ▋ 說到驚蟄的蟄這個字,代表著在地底沈睡的蟲子,所以一到這個節氣蟲子甦醒,也代表著農人要準備好和蟲蟲作戰,除了蟲蟲之外,最近收到幾位小農朋友的訊息,原來沈睡在地底的馬鈴薯也甦醒,通通出土,準備開吃啦!春天當季的馬鈴薯鬆軟又好吃,台灣的馬鈴薯品種以黃金和大葉克尼伯為主,喜歡鬆軟口感的可以挑選黃金馬鈴薯,身形較小、肉的顏色偏黃,甜度也比較高,適合燉煮,慢慢釋放甜味;而大葉克尼伯馬鈴薯較大顆、肉的顏色偏白,甜度較低,硬度稍高比較脆口,適合烤、煎或是做成薯絲,保留口感,寫到著口水直流,馬鈴薯真得是一種吃了會感到幸福的食物,在家我喜歡將帶皮馬鈴薯洗乾淨,擦乾切塊林上一點橄欖油和鹽巴放入烤箱,或是直接放入電鍋蒸熟,開蓋後再稍微放涼,如此馬鈴薯外表原本糊化的澱粉質會形成一層滑溜的透明薄膜,吃起來會有滑溜的口感,恩~今天來做點什麼馬鈴薯料理好呢?(笑) 𓂅 春日咖喱飯 【食材】兩人份 大葉克尼伯馬鈴薯1顆、胡蘿蔔1/3根、花椰菜6朵、黃紅椒各1/3顆、聖女小番茄6顆、杏鮑菇1根、甜豆4根、咖哩粉、胚芽米 【作法】 煮一鍋香噴噴的胚芽米飯,比起糙米胚芽米更好消化,比起白米胚芽米保留更多的營養,在春天吃些胚芽米飯能夠補足身體的能量,也善待初春剛啟動的腸胃。 接著將馬鈴薯、紅蘿蔔削皮切塊後,放入電鍋蒸煮大約30分鐘(兩個米杯的水量),將其餘的蔬菜洗乾淨,甜豆撥絲、花椰菜切成小朵、紅黃椒切成小條後燙熟,番茄切對半、杏鮑菇切小塊備用。 馬鈴薯、紅蘿蔔蒸熟後,熱鍋加入約4大匙的玄米油,待油溫微熱將適量咖哩粉到入炒一炒,將咖哩粉和油充分融合,接著加入熱水、馬鈴薯、紅蘿蔔塊和杏鮑菇,水量大約快要醃過食材即可,轉小火蓋蓋子,但稍微留一點縫隙,慢慢燉煮,不時記得開看翻攪以免焦底,待馬鈴薯澱粉慢慢釋放,鍋內湯汁慢慢稠化收乾,就可以關火啦。 最後就是擺盤時間,取一個微微有深度的盤子,裝入胚芽米飯、擺放蔬菜,再淋上香噴噴的咖哩,就可以開動啦! 【烹煮小秘密】 這次使用的咖哩粉,是朋友使用自家種植的薑黃手炒而製的,有別於一般日式咖哩塊,多了更多的香料氣味,少了添加物和其他澱粉來源,只有單純的馬鈴薯澱粉相對健康。每個品牌和不同的人製作的咖哩粉都有不一樣的香氣和配方,建議多試試找看看自己最喜歡的口味~2025/02/17
【身體小記|雨水】
▋古人分享,雨水來到除了氣溫緩慢升高之外,空氣中的濕度也會提升,進而形成降雨,故稱之為雨水,每到這個時間也是農人預測一年是否豐收的重要時間,因為雨水之後就要開始農忙,所以凡是雨水這一天如果降雨,代表今年農作會有不錯的收成,將會是個豐收年。 農曆年後,宜蘭的水田風光也開始悄然變化,這陣子陸陸續續在宜蘭看到插秧機,和一卷卷的稻子秧苗,可愛的稻子秧苗在運送的過程捲成一卷,樣子像極壽司捲,非常可愛!二月底至三月初,是宜蘭稻田插秧的時節,原本波光粼粼的水田,轉變成整整齊齊秧苗排排站的畫面。我觀察到農民在插秧前,會將原本田裡的水先放掉,大約放置水深1mm,為的是要讓插秧機在田裡好運作行走,也讓農民可以清楚看見田裡福壽螺行走的痕跡,放便移除,也有利秧苗呼吸透氣,不會被水淹過太多。 *水田放水參考資料:樹仔下食農教室 宜蘭景色的悄然轉變,和春日雨水所帶來的細微變化略有相似之處,微量得降雨、景色慢慢點綴上綠色,整體氣溫有些微上升,但仍舊需要穿著厚外套、保暖衣,上個週六氣溫最高溫有26度,正中午在太陽下快走還有些微的冒汗,這時候洋蔥式穿搭就變得非常的重要,畢竟早晚溫差也還是很大。 ▋春天是一個轉換蛻變的開始,在冬日沈澱休息,累積足夠了養分與精氣,慢慢在春日發芽。近期的生活充滿了新鮮的氣息,在生活中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關係也迎來不同的轉變,充滿期待與驚喜,正是春日帶給人的氛圍。轉變、蛻變固然充滿,但也充滿了不同的挑戰呢!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面對「轉變」的呢?想起去年冬末時,寫下的一段詩句—— 「沒有人告訴過我,原來改變是這樣的感覺。 胸口悶悶、緊緊的, 手心冒著汗, 舌頭緊繃蜷縮, 牙齒也不自覺的咬著, 肩頰骨縮著,不時一陣痠, 頭顱頂麻麻的像是有人在搔癢, 肚子裡有一群過冬的蝴蝶。 天氣漸暖,春天要到了! 蝴蝶們拍動翅膀, 準備離開。 - 離開,離開, 冬日就要過去了, 春天的腳步越來越靠近, 原來這就是改變。 需要一些時間, 需要一些醞釀, 需要溫柔與耐心, 需要靜靜的觀察, 與悉心的陪伴, 僅僅屬於這個當下的感受。」 讀著文字,發覺和去年同樣面對轉變的我,是如此的不同,今年面對改變充滿期待與動力,也才發覺,原來「轉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樣貌。面對轉變,好好的安定自己,每天不忘記留一些時間和自己相處;喝一杯暖暖的枸杞紅棗茶,安定心神;做做瑜伽伸展身體,幫助自己讓頭腦的思緒可以暫時清空。 也別忘了,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𓂅 彩虹溫沙拉碗 【食材】 玉米、杏鮑菇、紅蘿蔔、小番茄、地瓜、四季豆或蘆筍、小黃瓜 【作法】 將地瓜、玉米洗乾淨用電鍋蒸熟,將小番茄洗淨、杏鮑菇撕成小塊、四季豆切成小段後,以平底鍋油煎後撒上香料鹽備用,我自己喜歡以橄欖油來料理,會有香香的味道~再將紅蘿蔔、小黃瓜以刨絲刀刨成薄片,再捲起來塑形,地瓜、玉米蒸熟後切成小塊、小條,最後將所有材料放在小碗裡,組合成喜歡的樣子,撒上一點香料鹽,就可以開吃啦!單吃可以吃到每個食材的甘甜風味,在雨水的節氣非常合適,需要醬料點綴的話,也可以搭配胡麻醬或油醋醬來食用。 料理製作與圖片拍攝:蔡子萱2025/02/10
蛇年特輯|識蛇一起過好年
昨天遇到一條蛇頓然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我的雞皮牠也吃吃完後便溜進了草叢不見——節錄〈昨日之蛇〉洛夫 蛇,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在世界各地的傳說故事裡,都可以看到他的戲份,有時扮演邪惡、狡猾的一方,有時又扮演神聖、富貴的象徵,為什麼蛇會給人這麼多不同的感覺?我想一來是不同地區會遇到的蛇種不同,二來就是蛇的行為與行蹤真的很特別,給人一種難以捉模的感覺,所以才會如此地引人遐想吧~ 說實話,在還沒正式網羅蛇類的相關資料前,我對「蛇」的聯想有較多負面的印象,會有這樣的負面印象,或許也是因為常見的蛇成語、詞彙,以及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常用蛇來詮釋負面的意涵或作為反派角色的象徵,所以讓我在寫作之前便有種錯覺,認為「應該自古以來,蛇就一直被視作不祥的象徵吧!」但隨著收集到的資訊越來越多,才發現其實並不然呀! *特別感謝為此文章接受我們電訪請教的兩棲爬蟲類專家——阿傑(汪仁傑) 五感之內|蛇的感官 不同的生物之間,會因為身體大小、構造、活動方式、感官上的差異,而感知描繪出截然不同的世界樣貌。就像老鷹與葉鼻蝠,同樣都是會飛行的動物,但一個視力絕佳,另一個卻需依靠回聲定位來掌握環境,就算兩者生活在相同的空間中,想必所「感受」到的世界,也絕對是很不同的樣子。 我們人類是視覺的動物,所以下意識總會想知道,別的生物的視力如何?牠們主要是靠什麼來認識世界?阿傑想了一下回答說:「蛇喔,牠們的聽力不太好、眼睛也沒有很好,牠們算是嗅覺為主的生物。」這個具象且直接的回答,反而令我心中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個以嗅覺為主的生物,要如何用氣味建構出一個空間場域?而建構出來的又是一個麼樣的世界觀?這實在很新鮮也很難想像,但對我來說,那樣的世界肯定很特別! 為了能更深刻的認識「蛇」這種生物,這次的專題文章就讓我們就從五感出發,一起進入到蛇的世界吧! 嗅覺 既然說蛇是嗅覺為主的生物,我們就先從五感中的「嗅」感來瞭解看看吧!說到嗅覺一般人會想到的應該就是鼻子了,因為我們人類是用鼻子來呼吸與辨識氣味,但蛇的嗅覺產生方式跟我們人很不一樣,蛇雖然也有鼻孔,但是鼻孔的主要功能是做進出氣體用來呼吸,並不能辨別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哪蛇是如何辨別氣味的呢? 首先,牠會伸出分岔的舌頭,不斷地上下擺動,粘附附近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接著再把舌頭收回口腔,藉由犁鼻器來判斷舌頭附著到的氣味,藉此掌握附近環境的樣貌。蛇還因為太常需要將舌頭吐出來,還在上唇特化出一個能讓舌頭自由進出的小凹槽,讓牠不用張嘴就能伸出那長長的舌頭。 圖片來源:左terski (pixabay) /中 reptiles4all/右WikiImages (pixabay) 阿傑闢謠: 「電影裡,有時會出現蛇吐信伴隨著『嘶嘶聲』的橋段,但在真實的野外環境裡,蛇吐信的動作其實很安靜,我的印象裡,還沒有遇過吐信時會發出嘶嘶聲的蛇呢!」 視覺 「蛇類的視力落差其實很大」阿傑說道。一般來說,棲息在樹上的蛇類,視力通常會比一些住在洞穴裡的蛇好。由於多數蛇類的睫狀肌並不發達,所以在視覺對焦上,無法很清楚地將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 另外,跟眼睛有關比較有趣的,就是蛇類瞳孔的形狀。日行性的蛇瞳孔多半呈現圓形,而夜行性的蛇在白天時,瞳孔則看起來像是垂直的小隙縫,如同貓眼。而國外還有些蛇的瞳孔,是呈現橫向的隙縫,就像是羊眼或是章魚的眼睛一樣,非常的特別。 圖片來源:左milehightraveler (Getty Images Signature) /中 iSIRIPONG (Getty Images) /右monicadoallo (Getty Images) 聽覺 在阿傑口中聽力不太好的蛇,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牠沒有外耳孔、也沒有鼓膜,所以在生理的構造上,本來就對聲音的接收比較不敏感,而為了能提高對環境聲音的接收力,「蛇平常會把下顎腹貼平地面或是樹幹,就是為了讓這些震動更容易傳導到內耳。」阿傑說道。 圖片來源:左Passakorn_14 (Getty Images) /右gsagi (Getty Images) 蛇類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在200–500Hz,相較於人能聽見的音頻範圍而言,蛇能聽到的聲音較為低沉,一般認為蛇能聽見低頻的鼓聲,但聽不太到人說話的聲音。 雖然理論上如此,但阿傑還是分享了自己被蛇「聽見」的一次經驗,那一次他人在婆羅洲的森林裡,遠遠地看到一隻超漂亮的蛇,靜靜地趴在森林的地面上,他因為太興奮而大聲驚呼,沒想到就在驚呼的同時,蛇就像是聽到了他的聲音,而匆忙的溜走,這才讓阿傑意識到,自己發出的聲音被蛇給聽見了。 味覺 說到蛇的味覺,一般人可能會很直覺地認為,蛇的舌頭如此靈巧又如此長,味覺應該很敏銳吧!但是就如同上面介紹嗅覺時所說到的,牠的舌頭已經特化成沾附氣味的器官,在舌頭上並沒有味覺受器,加上蛇多半是用吞食,牠的舌頭也不太會像我們會與食物不斷地接觸、攪和,所以牠的舌頭其實嚐不出什麼味道,但這並不表示蛇就沒有味覺唷! 蛇類的研究學者,陸續在不同蛇類的口腔與皮膜中,都發現到一些味覺的感覺受器,代表雖然蛇吃獵物時都是用吞的,但還是可以感覺到每次所吞食的獵物,是否有合乎自己的胃口。 圖片來源:左1001slide (Getty Images Signature) / 中Mark Kostich (Getty Images Signature) /右 the4js (Getty…2025/02/07
旅人記事|尼泊爾之行:喜悅的秘密
這趟為期 42 天的尼泊爾之旅即將畫下句點,但這段旅程所帶來的成長與啟發,卻是永恆的,深深烙印在彼此的心中。這不僅是一趟旅程,更像是一堂充滿意義的生命教育課程,引領我們深入認識世界、理解自己,並與他人建立真摯的連結。 關於在尼泊爾最後一個服務單位 Kevin Rohan Memorial Eco Fundation,敬請期待週三上架的【走入森海Podcast|尼泊爾 最終章】 這段經驗讓我們親眼看見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學習如何以同理心去陪伴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協助他們的日常生活,並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學會什麼是「給予」,也逐漸成為一束能夠帶來溫暖與希望的「光」。然而,這份付出並非單向的,因為我們也在過程中收穫了滿滿的養分與禮物,那些經歷和感動,滋養著我們的心靈。社會服務不僅是一種給予的行動,更是一場心靈的交流與學習;而每一次付出,都可能點亮他人的希望,也讓我們自己獲得成長。尼泊爾的經歷提醒我,如何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成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眼中一道微光,攜手共同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而在尼泊爾的山行,當我站在尼泊爾壯麗的山河面前,當我們仰望巍峨的雪山時,深刻地體會到自身的渺小。這份震撼,對自然讚嘆、敬畏與臣服,也提醒著我要更加謙卑地面對這個世界,珍惜生命中每一個瞬間,珍惜眼前的一切。 跨文化的交流,更是這趟旅程中珍貴的禮物。透過體驗尼泊爾的音樂、舞蹈、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我們更貼近這片土地與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學會欣賞不同文化中的美與價值。這樣的接觸與學習,讓我們重新反思自身的幸福,懂得如何知足與感恩,同時也啟發著我們去思考:作為全球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用行動去回饋世界。 這次的尼泊爾社會服務學習,亦是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念具體落實於行動之中。透過 PA、Pokhara Maitreya Pathshaya Waldorf School 和 KRMEF 這三個服務單位的合作,我們看見了改變的力量:從提供教育、改善健康、醫療衛生,到實踐永續農業,每一份努力都讓世界變得更好一些。這段旅程讓我們體認到,無論我們的力量多麼微小,只要心懷關懷與行動,就能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To truly know the world, look deeply within your own being.To truly know yourself, take real interest in the world.”——Rudolf Steiner 這趟尼泊爾之旅,讓我們不僅看見了外在的世界,也重新認識了內在的自己。未來的路上,我們將帶著這份啟發與感動,繼續成為那道能照亮他人、溫暖世界的光。 發現喜悅的秘密 在前往尼泊爾之前,有一位老師送了我一本書:《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論喜悅(The Book of Joy)》。這本書由一位資深編輯 Douglas Abrams 所紀錄,記載了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十四世達賴喇嘛(14th Dalai Lama)和南非大主教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2025/02/03
【身體小記|立春】
▋今天是立春,也是新春開工的第一天,北部的大家應該都在寒流與降雨之中前往上班,如果將初春的雨視作財富之雨,那就把今天的雨當作是一場祝福吧!從去年的白露開始書寫身體小記,也在不同節氣之中以身體感受與觀察,「立」除了站立,也是開立、創立之意,二十四節氣之中有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都是代表著當記的開端,所以此刻的立春也是春天的開始,冬天正式的結束。 初春的節氣漸漸由寒暖,大家可能都會疏忽保暖,這周也都還有兩波寒流的影響,天氣仍舊低溫,而且宜蘭的天氣更是轉為濕冷,建議大家要著重身體的保暖,除了軀幹之外,也不要忘記將脖子、腳踝包起來,更能夠將寒氣隔絕在外,記得昨天在聽寶儀姊的節目《人生藏寶圖》時才聽到他聊到,女生真的要把腳踝和膝蓋都包起來,不然老了你就知道!聽到的當下很有感,雖然我不覺得自己老了(哈哈哈),但自從幾年前接觸李璧如老師致力分享的排寒開始,我就幾乎不會露出肚子、腳踝和膝蓋,不論室內外只要有風就會帶帽子,像是夏天的冷氣房,薄外套和帽子就是我的必備單品,家人常常看我這樣都會問:「你這樣不熱嗎?」還真不會!不僅不會熱,防止寒氣進入身體之後,我反而更加不會手腳冰冷,如此照顧自己需要的感覺,真好。 ▋最近開始嘗試全民流行的超慢跑,早上起床喝點溫水後,在瑜珈墊上聽著180Bpm的節拍器速度行動,才發現過了一個沒怎麼運動的冬天,身體還真的有些遲緩,雖然跟的上速度,但身體左右的平衡和協調總覺得怪怪的,說是跑步反倒比較像是原地踏步,只是速率快了一些,聽著答答答答的節拍器,經過了10分鐘,身體也漸漸熱了起來,彷彿也喚醒了冬日沉睡已久的身體,彷彿聽到身體說﹔「恩,真不錯呢!」初此體驗後,除了暖暖熱熱的身體感受之外,後腳筋絡有些許緊繃,結束後也針對這個部位多家舒緩了一下。好在超慢跑屬於非常緩和的一種運動,對於身體的影響較為輕微,也不至於有太嚴重的傷害,建議大家在跑之前還是盡量做足暖身才好。 ▋年節大魚大肉過後,立春適當吃的清淡一些,多增加一些蔬菜量,讓增添料理的甘味以及新鮮辛香料,讓甘味滋潤身體的脾胃,新鮮辛香料如洋蔥等來強健身體的防禦力。立春來分享最近網路也很夯的越南米紙料理,讓越南蔬菜春捲來作為新春的爽脆開場。 𓂅 越南蔬菜春捲 【食材】 越南米紙、紅蘿蔔、萵苣、紫高麗菜、地瓜泥、蘋果(也可以依照自己喜歡或家中現有的蔬菜來做搭配) 【醬汁材料】 日式昆布淡醬油 1大匙、生飲水4大匙、檸檬汁 1大匙、楓糖1大匙、香菜碎1大匙 【作法】 將紅蘿蔔、蘋果、紫高麗菜切絲,萵苣清洗撥成小塊後備用,地瓜蒸熟後加成泥狀放涼,等待食材放涼的同時可以先來調醬汁,將日式昆布淡醬油 1大匙、生飲水4大匙、檸檬汁 1大匙、楓糖1大匙、香菜碎1大匙放在一個碗裡,調配成喜歡的味道,立春不建議吃的過度辛辣和酸,不過如果喜歡微微辣的人也可以在切一點新鮮辣椒放入。 接著就可以開始組合啦,準備一個深盤加一點生飲水,將米紙放在盤中沾水後,在擺放到沾板上,擺入所有的食材後,再像春捲一樣把它捲起來,吃的時候可以沾上調製醬汁,清爽脆口的新春佳餚就完成囉! 圖片來源:Timolina (@olenadanileiko)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