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魚與漁之間的空隙 #1|恢恢漁網,漁人之島
這幾個月有一則台籍漁船的違規事件,被各大新聞媒體報導揭露,以下新聞內容節錄自「公視新聞網」:屏東一艘琉球籍遠洋漁船,去(2024)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作業時,涉嫌獵殺二級保育類海豚,再以海豚血肉誘捕鯊魚,違法行為被加拿大政府發現後,拍下影像通報我國。屏東地檢署今(24)日偵結,依違反《野保法》起訴吳姓船長,7名印尼籍漁工則緩起訴,由於嚴重影響我國國際聲譽,檢方也建請法院從重量刑。 圖片來源:Xiaoyang 2018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4.0 許多人很納悶,為什麼琉球籍漁船會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去作業?船長下令船員違法捕海豚做魚餌,大家不會反對?一年前發生的事,為什麼現在才來追查?而這些總總的原因,其實跟台灣漁業的現況與結構有關,所以這次我們就來深入瞭解看看台灣的漁業議題吧!依照漁業的作業區域,大致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等三大類(註一),若以捕到的漁獲量來排名的話(分別占69.4%、25.3%、5.3%,2023漁業統計年報),遠洋漁業可說是遙遙領先,穩坐台灣漁業的龍頭地位,但什麼是遠洋呢? 遠洋非大洋 聽到遠洋漁業時,你會不會也聯想到在無垠大洋上的漁船,正在與大魚們搏鬥的畫面呢?其實就定義上來說,遠洋漁業指的是在200海浬以外的公海或他國經濟海域,從事的漁撈作業活動。簡單來說,只要不是在台灣領海與經濟海域內的漁業活動,就算是台灣的遠洋漁業。所以除了真的在公海上作業的漁船外,也有不少的「遠洋」漁船,其實多半是在離岸200海浬的「近海」上作業,透過漁業合作的方式,或是持有他國國籍的漁船,在其他國家的經濟海域上捕魚。 而其中持有他國國籍的漁船,其實也是一種「權宜船」(Flags of Convenience ,FOC),就是指船東將船隻的國籍,登記在非船東自己國家的船,讓船東能「方便」作業,所以船東通常會將船掛籍在漁業法規與管理較鬆散,或是根本沒有意願或能力,執行國際漁業法的國家上,也就造成遠洋漁業,往往成為「海上黑戶」的藏匿之地。 漁網恢恢,難以不漏 漁業上所說的黑戶,通常指的就是非法捕魚、未通報及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IUU)。非法捕魚,指的就像是這次新聞上的捕殺受保護的海洋生物,或是在海洋保護區採捕海洋生物,這類都算是非法捕魚;未通報,是指沒有通報捕魚的地點、捕獲的種類與數量、施行的魚法⋯⋯等各國或國際間規定的漁業作業資料;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指的是無國籍或沒有受到管制漁船所進行的捕撈作業。在各海域都有一些漁業的管理規範,像是規定哪些船?能在哪裡?捕多少魚?如果有一艘規範外的漁船進入這個海域捕魚,就會打亂這項規則,這就是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 非法捕魚與不受規範的漁業行為,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未通報」可能不知道這會產生什麼影響?由於海洋生物會在海中自由移動、橫跨許多國家,所以許多漁民的想法都是「如果我沒不捕到,那就只是讓別人捕。」這樣競爭的結果,就是全球的海洋生物受到極大的捕撈壓力,海洋環境也急劇的受到破壞,海洋生物的族群量減少、魚體小型化,就是過度捕撈的結果,如果要減緩或是補救這樣的漁業行為,就必須要針對現況來提出管理措施,而這些漁業通報回來的漁業資料,就是瞭解海洋現況的重要來源,所以如果漁船都沒有依規定做通報,那就會變成莫大的黑數,影響漁業的管理、影響全球漁業與海洋的未來。 漁人之島——台灣 儘管台灣的國土面積只占世界小小一塊,人口在全球的占比也是微乎其微,但台灣的遠洋漁船,卻馳騁在世界三大洋上,在全球的漁業版圖上,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一些估算資料顯示,台灣遠洋漁業的漁獲能力上,可能在全球的排名上,具有前三名的地位。它為台灣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更代表台灣在全球海鮮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遠洋漁業,一直以來都是漁政單位在管理上最難落實的一塊,有些漁船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國外做非法的事不一定會被抓到,又或是不會立即受到處罰,甚至不法的獲利可能大於罰則,讓非法漁船的荷包滿滿,而乖乖守法的漁船反而無法營運下去? 台灣的漁業如此強盛,但卻一直在國際間受到譴責,如果我們無法肩負起漁業的管理責任,那我們又如何自許是個海洋國家,住在漁人的島的我們,是該好好面對海洋、好好面對漁業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註一:依照農業部漁業署的漁業年報資料分類,台灣漁業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內陸漁撈業、海面養殖業、內陸養殖業等六類) 圖片來源:Taiwankengo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2025/06/30
人們與他的海 #4|海,是一條通往遠方的路
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除了勇氣 除了堅持 除了夢想還得擁抱生命的浪花品嚐歲月的鹽你說要航向海洋那麼航向海洋吧但是要記住海洋就在你的心中——〈航向海洋〉楊牧 如果你不是「職業」的海人,當你跟別人說:「我想要航向海洋。」你覺得會收到什麼樣的反饋呢?我想一大半以上的回應,應該都是勸阻吧。 雖然我們生長在海島上,但普遍來說,多數的人並不太熟悉海洋,看到的海洋相關新聞,又可能是各種的海難事件(畢竟,海上又度過平安無事的一天,並不會上新聞),所以對海有種未知的恐懼。而就算學生時代學過潮汐、波浪、海洋學,或其他的海洋知識,但我們的海洋「經驗」還是無法由知識獲得,我們依舊沒有真正認識海洋。 這個月我們跟台灣在推動認識星空,並用星空來作為海上導航的「台灣星空航海協會」,做了幾次的聯繫與訪談,深刻的體會到要認識海洋,就必須要累積多一點的海洋經驗,而協會的成員也透過一次次的星空航行,對海洋有了不同的體悟與看見。 說了這麼多,我們這次就是要來聊聊航海。 在現代的航海學中,將航海的知識分為地文航海、天文航海、電子航海,另外,再搭配航海儀器學、氣象學與海洋學,應該有不少人看到這裡,就會想要打退堂鼓了,怎麼航海要學習的東西這麼多、這麼繁雜。確實,為了因應在海上的各種可能與挑戰,船舶與航海方式都不斷地在演進。 時至今日,一艘沒有引擎、沒有全球定位、沒有通訊導航系統的船,還會有人願意行駛出航嗎?就在今年,一位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帶領著11人團隊乘著一艘名為Alingano Maisu(在密克羅尼西亞語中,指的是掉落的麵包果*)的船,從帛琉啟航,橫跨逾2100公里、歷時近20天,在整段趟航程中,沒有依賴現代科技的幫忙,只靠著風與海流來移動、藉著星象來判位導航,以南島民族的傳統航海術,跨越了這片大海,在5月8日順利抵達蘭嶼。 美拉尼西亞:有形無形的餽贈文化——庫拉圈 圖片來源:紅貝殼項鍊|Wikimedia Commons/ By Brocken Inaglory - Own work, CC BY-SA 3.0 早在公元前3千至1千年左右,南島民族就已經開始運用「傳統航海術」,在太平洋上的小島遷移,而太平洋上的三大島群: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也都有著與航海相關的文化,像是在美拉尼西亞地區,就有著一種很特別的交換或餽贈文化——庫拉圈(Kula ring),在這個文化圈中,有兩種重要的信物,一個是紅貝殼項鍊,另一個是白貝殼手鐲,這兩個信物會在不同的部落間做交換,並且依照著固定的方向,項鍊是以順時針方向,在各個島嶼間傳遞,而手鐲則是以逆時針傳遞,在信物傳遞的過程中,傳遞者的社會地位也會跟著提升,而長途跋涉後,也會將有形與無形的贈禮帶回自己的部落,讓部落能共享贈禮,維持部落內的穩定與和諧。 玻里尼西亞:擅長解讀自然訊息的「尋路人」 圖片來源:星羅盤|左 Wikimedia Commons/ By Newportm, , CC BY-SA 3.0,傳統雙身獨木舟|右 Wikimedia Commons/ By HopsonRoad , CC BY-SA 2.0 在玻里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有著能承載這些航海技術與知識經驗的重要角色,那就是那就是尋路人(或是被稱為領航員),玻里尼西亞是太平洋中一塊廣大的區域(南北約7600公里,東西寬9000公里),所以這些尋路人要能讀懂風、浪、雲、星星、月亮、太陽、鳥、魚等自然傳來的訊息,才能在這片寬廣的海域中,跨島移動不會迷航。 密克羅尼西亞: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 而在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文化中,則是會透過夜晚的星象來定位,因為在他們傳統的航海術中:「每一座島嶼,都有一顆屬於祂自己的星星。」藉由這些代表星的方位,以及航行中不斷變化的星象,他們就能領著船,在不同的島嶼間自由的移動。 圖片來源:Canva AI 南島民族在海上遷徙的路徑,一直是人類學家很好奇的事,依照不同的證據觀點,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起源學說,而目前最廣為被學者們支持的理論,指出台灣很可能就是南島民族南向遷徙的起點,或許我們可以向島嶼上的先民們學習,再次喚起屬於我們的航海魂,共創屬於我們的海洋經驗與文化。 *言外之意是指,藉由這艘船分享出的航海知識,就如同掉落在大地上的麵包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撿拾取用,所以又代表著「無私地分享」。2025/06/27
人們與他的海 #3|海,是孕化建築的舞者
依海而住的人們,總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要能安住在此,不僅要敬畏著大海,也要有勇氣跟祂討取,在應對進退之間,踏著堅毅的步伐。於是,海進入到他們的生命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海洋系列的第三篇,這週我們要來談談海洋的「住」。 提到住這個主題時,最直接會想到的,應該就是住在海邊的民族,所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海洋建築形式,以及那些使用跟海洋有關的建築材料,這次我們分別從台灣本島西邊的澎湖,與東邊的蘭嶼來看看吧~ 抵擋強勁海風的澎湖菜宅——玄武岩與珊瑚礁的閩南式建築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澎湖群島的地勢平坦,夏季時氣候穩定、艷陽高照;冬季時東北季風吹拂、冷風強烈,所以在地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就結合了民族與生活型態的建築風格與形式,在建築上可以看到一些融合文化的房屋格局與喜字裝飾,以及因應生活型態的空間規劃,像是厚而堅實的牆體,能讓室內達到隔熱與抵禦強風的需求,平坦微斜的屋頂,還能提供一些曬農漁產品的空間。 在材料上,則是運用了大量的玄武岩與海裡的珊瑚礁,真的是依海而生的建築。當地人稱珊瑚礁石為「咾咕石」,「咾咕石」不僅僅會運用在房屋上,也會用在菜園四周的圍牆上,而這種為了抵擋強風,而替蔬菜們搭建的圍牆、宅子,在澎湖被稱為「菜宅」,是不是很可愛的感覺呢?這也是為了抵抗強勁海風,而孕育出的另類建築。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Prattflora,中/ Wikimedia Commons_Sekisama,右/ Wikimedia Commons_Venation 材料取於生活的山林海岸——三種功能缺一不可的蘭嶼傳統家屋 由於蘭嶼的山與海相鄰,不像在廣闊的內陸平原地區,由於區域內的採光與風向相似,所以房屋的坐相大多會相同,而蘭嶼的房屋則是依著地勢與海岸而定,採座山面海的方位。雅美(達悟)族的傳統建築家屋,通常會包含三種不同功能的房舍:主屋、工作房與涼台。一般我們常聽到的地下屋,指的是其中的「主屋」,由於主屋是採用半穴式的方式構築,所以主體結構多半會在地面下1至2公尺深的凹穴中,從人的視角來看,就只有屋頂會露在地面上,所以又被成稱為地下屋,而這樣的建築特性,能抵擋強勁的東北風與颱風的襲擊,減少房屋的毀損。 圖片來源: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工作房顧名思義,就是要工作的地方,所以要有較好的採光,以及收納工作的物品、農漁產品、與工具的空間,所以往往會打造成兩層式的建築,而高度上通常會高於主屋,所以又被稱為「高屋」。高屋是建於凹穴中的干欄豎壁式建築,下層是作為儲物空間,放置工具、柴薪、糧食等各式物品,而上層則是白天工作的空間。 涼台採用的是欄杆式無牆的建築,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時光,提供一個通風、遮陰、避雨、納涼的舒適空間,是夏季時日常生活、交誼的主要場所,由於涼台無牆又相對較高,具有較好的展望,所以也被稱為瞭望台。 而這些雅美(達悟)族家屋的建築材料,也是取自於島上所孕育的材料,以山林與海岸來打造房屋,像是築屋所需要的龍眼木、麵包木,會從所屬家族的樹林中選取,依照傳統的規範與儀式來取用,而用來興建圍牆、豎壁的安山岩卵石,則是會從海岸邊取回。 圖片來源:左/ Wikimedia Commons_WU PEI HSUAN,中/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右/ Wikimedia Commons_Hst0129 不論是在澎湖或蘭嶼,依海而住的人們,總是會找到與海共舞的方式,海與海風在他們的生活裡,依舊是那讓人敬畏的存有,但也不再只是恐懼與威脅,而是能進入到他們生活,讓他們更能安住在此的陪伴。 *在撰寫這段文章時,有個意外的小插曲,在蒐羅蘭嶼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到原來蘭嶼在地的原住民,對於族名到底應該是雅美族還是達悟族,這一件事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而原民會目前寫到他們的族名時,則是會以「雅美(達悟)族」來表示。2025/06/13
人們與他的海 #2|海,是我們的一件衣裳
對於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海是什麼呢?可能是採集、漁獵的養育之地;可能是嬉戲、成長的玩耍之地;可能是先人、同伴的長眠之地;可能是傳說故事裡祖先的起源之地;可能是日月星辰升起或落下的神秘之地;也可能就只是日常中長伴左右的熟悉風景。 在《太平洋的風》第一句是「最早的一件衣裳」,很有詩意用一件衣裳,來形容吹拂過新生兒身體的「太平洋的風」。那麼生活在海島上的我們,是不是在成長與人生的歷程中,曾經也穿過一件名為「海洋」的衣服呢?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海洋文化中的服飾特色。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會依著當地的風土特性,發展出一套順應環境的生活樣貌。住在山上的人,會使用獸皮與植物纖維來製作服飾,那麼生活在海邊的人呢?又會使用哪些具有海洋元素的材料呢? 海邊的一件衣服——「神之魚」製成的衣服與鞋子 生活在緯度較高的民族,像是住在北極地區的尤皮克人(Yup'ik)或是北海道的阿伊努人(Aynu,アイヌ),都有使用鮭魚皮製作服飾的傳統文化,而且對於鮭魚可是相當地尊敬,阿伊努人會稱鮭魚為kamuy chep,在阿伊努語中有「神之魚」的意思,所以這些用鮭魚製作成的衣服、鞋子,也被視為是一種神聖的服飾,所以製作與穿戴的人,都要存有虔敬的心與狀態,才能進行製作與穿戴。 一般而言,製作鮭魚服飾的會是部落婦女,而穿戴者通常是部族的男性,在製作過程中,要避開婦女的經期,維護魚皮的純淨,以及婦女在製作時的身心靈狀態。而製作好的鮭魚服飾,在配戴上也有一些規範,只能在特定的場合或是儀式中使用,因為穿著「神之魚」的當下,就是象徵某種人神合一的狀態,不能隨意的穿戴與使用。 圖片來源:(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的鮭魚皮鞋子)稻子 海邊的一件衣服——南島民族的樹皮布衣 而生活在緯度較低的民族,像是在台灣、菲律賓、薩摩亞地區的南島民族,則會利用海濱或低海拔地區的植物,來抽取纖維製作衣服所需的材料,而其中有一種特殊的製衣材料是「樹皮布」,這是東南亞、南太平洋地區的南島民族的獨特文化,是將樹皮取下後,經由發酵、敲打、洗布的過程,來製成一張樹皮布,而最常被拿來製成樹皮布的樹種,就是近年來因為南島民族遷徒學說而聲名大噪的構樹。 在不同的南島民族中,對於「樹皮布」的稱呼,雖然都有一些差異,但發音或是意思上卻不謀而合的都與「敲打」有關,也讓「樹皮布」製作的技法,究竟是不是由某個民族先發現,之後透過航行與交流才廣為人知,這就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得知了,不過這也讓「樹皮布」承載了不同的價值與意涵。 圖片來源:(斐濟的構樹皮布)左Flickr/Daku Resort Savusavu Fiji,右Flickr/ Yortw 當然除了陸上的植物之外,海中的生物也常常被製作成為服飾配件,像是貝殼或是魚齒會做成胸前的項鍊、胸飾,或是衣服上的掛飾,讓服飾也能充滿著海洋的氣味。2025/06/06
人們與他的海 #1|海,是維生的——食篇
對許多人來說,海是一片浩瀚無垠的陌生區域,那種未知驅動著內心的恐懼,讓人只敢在岸邊「望洋」,而不敢親身「下海」,漸漸地「海」遠離了生活,成為了某一種冒險的代名詞。生活中沒有海洋,但是仍舊有海鮮相伴,於是海鮮成為許多人認識海的第一步。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的人口(相當於每8人就有1人),他們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居住在海中的各種生物,海洋支持著許多人的生活與生計,而從近年來海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有高達90%的大型魚類生存受到威脅、有5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這代表什麼呢? 代表著我們跟海洋的互動方式,已經超過大海與這些海洋生物的負荷,海洋環境正快速的惡化,急需找到人與海洋間新的平衡點,我們要學習不同的方式,來跟海洋連結與互動,讓海洋有喘息與恢復生機的機會,而這也正是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心懷敬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跟海洋互動才好呢? 這個月我們將試著從傳統的海洋文化中,找尋一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並從食、衣、住、行不同的面向,去看見可能的解方。 第一站我們想從「食」海的文化中尋找解方,在阿美族與達悟族的文化裡,都有著許多跟海洋互動的智慧,像是阿美族的「海祭」、「捕魚祭」或是達悟族的「飛魚祭」,這些是我們比較熟悉,也具代表性的傳統「食」海文化。那還有其他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像「飛魚祭」一樣,對於被海洋生物的取用,充滿敬意並有所規範嗎? 斯托洛族(Stó:lō)—— 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夫拉則河谷下游的原住民——斯托洛族(Stó:lō),斯托洛在他們的族語中,代表的是河流,也象徵他們是一群依河流而生的民族。是的,我們要從這個住在河流旁的民族,尋找食「海」的蛛絲馬跡。 斯托洛族是屬於海岸薩利希人的一個支族,他們對於夫拉則河中的鮭魚有著很不同的情感,鮭魚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因此發展出獨特的鮭魚文化。鮭魚是一種會在河流與海洋迴游的魚類,牠們會溯河往上游去產卵,卵會在河流中孵化、成長,而當鮭魚長大後會游出河流到大海上覓食,直到要繁殖時,又再次溯河回到出生地,或是附近的河川產卵。 鮭魚是斯托洛人主要的食物,因為他們相信鮭魚能提供好的能量,而一般的肉類,則會讓人的身體感到沉重與懶惰。斯托洛人不僅認為鮭魚優於其他的肉類,同時也視鮭魚為神聖且特別的存在,不能隨便擅自的取用,必須要由部落長老指定的漁人,或是由特定家族的代表來捕捉每年第一尾鮭魚後,族人才能開始捕捉與食用鮭魚。 首鮭儀式——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感謝自然的餽贈 圖片來源:Flickr/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 而且當每年捕獲第一尾鮭魚時,部落便會盛大的舉辦「首鮭儀式」,用來感謝這些自願先到來的鮭魚使者,為族人們奉獻自己的生命,對這些鮭魚使者的犧牲,表達他們崇高的敬意,也象徵鮭魚並非是「被」捕殺,而是來自自然的餽贈。 在這場儀式裡,首鮭(第一尾鮭魚)會被視為貴賓,迎接到部落中,並在歌唱、舞蹈、煙燻等等的活動下,進行這一場儀式,而首鮭也會由特定的耆老,依照傳統的方式來切魚、烹調,並與部落的族人們一起分食。食用完之後的魚骨、魚頭,會用碗或筐子盛裝放回到河中,象徵讓鮭魚的靈魂重返河水中,並帶回族人們對鮭魚的感謝與敬意,也只有當這個儀式正式完成之後,部落裡的其他人才能自由的捕撈鮭魚。 圖片來源:左Wikipedia/ Royal British Columbia Museum,右Flickr/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斯托洛人透過「首鮭」儀式,年復一年的向自然述說著,族人只會取走生活所需的鮭魚,不會過度獵捕河中的鮭魚,並祈求鮭魚能年復一年的回到河川中,依著這些誓言約定著族人與鮭魚間的關係。若是沒有舉行這一場儀式,那麼今年的部落就會諸事不順,而來年的鮭魚洄游數量也會急劇下降;而若是或是有漁人不願意與族人分享鮭魚,則這位漁人今年也會走霉運。 心懷敬意的「食」海 在這樣的鮭魚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對魚與自然的敬意,在鮭魚洄游的初期時,只允許具有傳統價值與智慧的特定漁人,去河川中捕撈鮭魚,間接對捕撈鮭魚的時間產生了限制,在儀式開始之前,鮭魚的洄游產卵都不會受到人為干擾;並在儀式的誓約中,控制族人對鮭魚的獵捕量,降低了過度漁獵可能的浪費,也間接對鮭魚的族群產生了保護效果,在這樣的文化中,我們確實看見心懷敬意的「食」海方式,能讓人與自然間變得更為對等,也讓「食」海能得以永續。2025/05/30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4|媽媽經的一百種念法——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有個強迫所生物都必須參加的實體版生存遊戲,這場遊戲的終止時間是地球壽命完結時,而勝利條件是讓自己的種族,在遊戲終止前都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場這麼長時間的遊戲,真的無法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因為用一輩子時間也玩不完),所以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只能仰賴提升後代的存活與繁衍能力,透過不同的生產策略,讓每一代的子孫都能順利度過不同時代的挑戰。 在生物學上會把生物的生產策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量取勝型,善於使用卵海戰術,即使孩子的存活率不高,但是在驚人的「產量」之下,總還是會有一些能存活下來繼續傳宗接代的孩子;而另一類是以質取勝型,雖然跟前者相比,「產量」顯得寥寥無幾,但他們多半善於育兒,能大大提升孩子的存活率,而這也是我們本週要來分享的媽媽經——育兒篇。 在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對於「養育」孩子的想法不只是五花八門而已,有得甚至可以用獵奇來形容。這次就讓我們一覽這些媽媽的育兒百態吧! 不想自己養,那就來場寄生上流吧——牛鸝鳥 牛鸝屬的鳥類,自己不愛築巢、不愛孵蛋,但是很懂得去找好人家來幫忙養小孩,牛鸝媽媽會在下蛋之前,選好合適的寄養家庭,趁著寄養家庭的鳥爸媽外出時,迅速飛到牠們的巢中下蛋,之後就躲在一旁翹腳,看別人幫忙孵蛋、養小孩的過程。 有的牛鸝媽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比別人有機會長大,還會在下蛋的同時搞一點破壞,像是啄破別人的蛋、把別人的蛋丟出巢外。有的很「派」(台語)的牛鸝媽,看到自己的小孩沒有被好好照顧時,還會飛回去啄別人的幼鳥,讓自己的小孩能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而牛鸝的小孩,好像也知道自己是「分的」(台語)要順利長大,就得靠自己「積極」得爭取,所以他們的蛋通常孵化的早,讓自己能長得比別的鳥大,也懂得會去爭奪寄養父母帶回來的食物,甚至欺負、殺害同巢內的偽手足,來讓自己能順利長大。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真實世界的牛鸝版寄生上流,跟韓版相比也是不遑多讓呀! 比熊貓還忙的外送員父母——箭毒蛙 多數的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因為當他們從卵孵化成蝌蚪時,父母早就不知去向,但在中美洲熱帶雨林下層的箭毒蛙爸、蛙媽,卻是愛子心切的父母蛙。箭毒蛙一次產下卵通常不會超過10粒,而且當蝌蚪孵化出來後,才是這對父母挑戰的開始。 蝌蚪出生後,箭毒蛙爸爸為了確保孩子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就會一一把這些小蝌蚪揹在背上,開始一趟趟尋找乾淨、安全小水池的旅程,而這些蛙爸看上眼的小水池,通常是一些積在附生植物葉腋的小小水窪。 在這個小空間裡,一次只會有一隻蝌蚪,雖然這個環境既保水又安全,但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是這個水窪中沒有食物,這時候就換蛙媽登場了。蛙媽會一一去巡視這些小水窪,並產下一顆未受精的卵,作為孩子的食物,在小蝌蚪尚未變態成小蛙的這六週間,蛙媽都會去小水窪產卵,確保孩子的食物無虞。一直到這些小蛙通通離開小水窪後,蛙媽的育兒任務,才算是告一段落。 極度獵奇的育子方式——穹蛛 雖然蜘蛛與昆蟲有87分像,但多數昆蟲的育兒方式,就只是把卵產在「嬰兒食品」旁邊,這點就與蜘蛛大不相同了,多數的蜘蛛都有護卵、護幼的行為,有的會把卵放在身上趴趴走、有的會結球、結網把卵重重包起來、有的甚至會分泌號稱「蜘蛛奶」的營養液餵養牠的孩子,直到孩子成年為止。 上述的育兒行為,都還在我們能理解的範圍之內,但有些生活在沙漠、貧瘠地區的蜘蛛,牠的育兒方式就顯得有些恐怖,在以色列沙漠中有一種穹蛛,在產完卵之後,身體內建的倒數計時器就會開始作用,讓體內的器官一點一點的消化、溶解,這樣自體溶解的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孵化出來的小蜘蛛,能吃上一頓媽媽「親自」準備的大餐。 而非洲地區還有另一種穹蛛,具有高度的社會性,牠們被發現會用「社群」的力量,一起來養育孩子,當一隻還沒有生產過的雌蛛,遇到一群剛出生、飢腸轆轆的幼蛛時,體內的器官也會開始溶解,最後成為一盤「偽媽媽餐」,讓這群肚子餓得咕咕叫的幼蛛飽餐一頓。 育兒是一場自己跟環境的平衡遊戲 這次我們介紹了自然界中,三種不同的育兒例子,有不自己育兒的寄生型,也有父母合作的分工型,還有用身體育兒的犧牲奉獻型,不論是哪種形式,其實也代表了某種面對生存環境的選擇。 生產,是讓人成為父母的一個過程,但順利生產也只是跨過了一個門檻,開始要體會為人父母的操心與煩惱,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那句民間諺語:「手抱孩兒,才知爸母時。」父母的辛勞,只有當自己開始養育小孩時,才能真正體會呀! 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育兒書籍,但也讓不少的父母,產生出育兒上的焦慮與壓力,育兒固然重要,但維持家庭的健全與平衡,也同樣的重要,我想比起尋找「最好」的育兒方式,不如父母好好坐下來,討論出「最適合」的育兒方式吧! 這次我們「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特輯,就要在這裡先告一段落啦~不知道生態學家們,未來還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到什麼不可思議的爸媽經呢?2025/05/23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 #3|不可思議的浩瀚旅程——生產篇
民間有句台語的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描述媽媽在「分娩」時的辛苦與不易,生得過就能好好喝個雞湯來補補身子,但如果生不過,那可能會連命都賠上。生產過程的不易與耗能,其實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來說,也都是如此,這次就讓我們繼續觀看自然界中偉大的母親,以及她們獨特的生產方式與行為吧! 自己的孩子自己接——蝙蝠 在夜空中來回穿梭的蝙蝠,不僅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他們對於接生小孩還有一種獨特的堅持,那就是要自己「親手」來接生,所以當蝙蝠媽媽即將臨盆時,她會找一處讓自己能安心的小角落,進行生產前的預備。 一般來說,哺乳類動物在分娩時,都會借用地心引力的力量,來幫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但是對蝙蝠來說,整個分娩過程幾乎完全得靠自己,不僅以一種逆著地心引力的倒掛體位來產子,而且分娩完後還不能鬆懈,因為小蝙蝠一出產道後,就會開始向下墜落,這時候蝠媽還必須立刻用雙翼接住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生產過程,好像無法只用「辛苦」來形容了,根本是一場完整的空中接生秀表演,在過程中不只考驗著蝠媽對身體肌肉的控制力,也考驗著手眼協調的敏捷度,真的是一種很極限的生產方式。 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白蟻蟻后 白蟻是代表性的社會性昆蟲之一,在白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做工的做工、站崗守衛的守衛,就連生產也都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那位專門負責生產工作的人就是白蟻蟻后。蟻后是蟻巢中所有蟲的媽(除了白蟻蟻王之外),所以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崇高,而她活著的唯一任務,就是不間斷地產卵、生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在蟻后的世界裡,也很適用。新手蟻后的產卵量,可能一次只有數十顆,但一個有經驗的資深蟻后,卻能一次產出數萬顆的卵。這個差別就在於牠們的肚子,蟻后的肚子,會隨著年紀與產卵的次數增加,而漸漸膨脹變大,越大的肚子,就能產出越多的卵,而一個蟻后的壽命可長達30-50年。 肚子能有多大?一個擁有龐大家族的白蟻蟻后,牠的身形可比工蟻大數十倍,身軀大到牠無法自行移動,所以卵的搬運與照護工作,全部都交由工蟻來接手。而蟻后的任務就是無止境的產卵,作為一台日產萬卵的生殖機器,終其一生。 倒數人生的生產——章魚 「生產,就是一次死亡。」這句話對章魚來說,真的能感同身受。多數的章魚種類,一生只會交配、生產一次,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牠們就會以「魚」願足以的姿態,長眠於大海中。 公章魚要跟母章魚告白,不只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因為在共度春宵的過程中,往往會成為母章魚春宵中的「宵夜」。而就算過程中能順利的逃過一劫,之後也還是會迅速的衰老,步入死亡。 而產下受精卵的章魚媽,也會停止進食,一直待在洞口守護未孵化的章魚卵,不讓人有機可趁,並且不時的擾動水體,確保水流充足、卵粒清潔。這樣的上哨站崗時間,一次就會長達數週到數月之久,直到章魚寶寶孵化後,章魚媽才會卸下這份重擔。 放鬆之後的章魚媽,體色往往會變的暗沈,或許就是因為緊繃太久、又許久未進食,消逝的體力與元氣,都讓章魚媽的氣色變差,但又或許是一種「心願已了」,因為再過不久,章魚媽就會追隨夫婿長眠於大海之中。 生產,是走過無盡歲月洗禮的生命延續 生而為人,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空中產子,雙翼接到孩子時的感覺;或是一輩子都只待在產房生產的人生;又或是那種知道生產是生命的終點,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去做,內心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但我想不論對何種生物而言,能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應該都是無比雀躍(吧?),只是過程中的心情、辛苦與犧牲,只有他們的父母才能真正去體會,而這些大相逕庭生產方式的背後,都代表著生命的延續與演化的智慧,只有能通過數百萬年考驗的生產方式,才能流傳至今。 下週還有〈自然裡的多樣母親〉的最終章——育兒篇,記得要來看完喔~2025/05/12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2|蘊藏母性光輝的角落生物——懷孕篇
認真想一想,孕育生命這件事真的很特別,它就像是一組非常重要訊息,刻在所有生物的潛意識裡,讓我們所見到的這些生物,都能持續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有一種生物,全都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渴望與熱情,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就會漸漸地減少或是消失。 在備孕之後,這次就讓我們順勢的來聊聊「懷孕」吧!不過並非所有的生物都是透過「妊娠」來孕育新生命,所以姑且就讓我們把所有的生物擬人化一下,把這些形成受精卵到新生命降臨的過程,都當成是一種「懷孕」吧~ 多數的生命,都是經歷「懷孕」的過程而孕育出來的,而在懷孕的過程中,各種的不適、心酸、喜悅與折磨(?!),也都只有成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到吧!這次就讓我們從生物界爸媽經中,提取最基礎的入門經典,「懷孕」經開始唸吧~ 圖片來源:下Robert Pavsic (Getty Images) 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 為什麼說是多數的生命?難道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 當然有喔!像是一些單細胞生物,可以透過像是影分身之術的細胞分裂,產生出新的個體,或是一些能無性生殖的生物,像是渦蟲跟海星這種動物,有著很強大的再生能力,斷裂之後不是斷尾求生,而是可以斷裂之後,再長回一隻功能健全的個體;而有些植物能透過根、莖、或是扦插枝幹的方式,再次長成一株全新的植物,這些都是屬於不懷孕就產子的類型。 說到懷孕的動物們,我想大家應該很容易會先聯想到,那一些肚子大大的哺乳類動物吧,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這類的懷孕動物們似乎很受歡迎,甚至還可以在坊間看到「懷孕動物系列」的扭蛋。既然大家已經如此熟悉哺乳類動物了,那麼這次就來看看一些其他的生物吧! 認真媽媽代表——角囊蛙、蠼螋 圖片來源:左Maël BALLAND (Pexels)/ 右VINICIUS SOUZA (Vinícius Rodrigues de Souza) 很多人都以為蛙與昆蟲,這類產卵量較多的生物,都是產完卵之後就自動恢復單身,立刻回去過著一個人逍遙快意的蛙生或蟲生,但自然界中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像是生長在中南美洲的角囊蛙,可稱作是蛙界的袋鼠媽媽,母蛙的背上長著一個育兒囊,在懷孕期間母的角囊蛙,就會背著這些未孵化的蛙蛋四處趴趴走,直到小蛙孵化跑出囊外,懷孕期間的盡責程度,完全不輸哺乳類。 而昆蟲界也有一些很認真的蟲父蟲母,像是有著夾子長尾巴的蠼螋,雌性蠼螋要產卵時,會選一個隱密、安全的舒適環境,在產完卵之後,待在卵旁邊做清潔婦兼警衛的工作,時不時翻動、整理一下卵粒,維持卵粒的清潔與健康,也讓其他想來搗「蛋」的小賊們有所顧忌。不僅如此,有些蠼螋媽媽甚至還會育嬰,去找食物回來給剛孵化出來的小蠼螋吃。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長見識了呢?原來不只哺乳類動物才會育幼,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生物,也都有類似的護卵及育幼行為,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有些雄性動物會積極的參與連懷孕這件事,甚至由雄性動物來懷孕產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霸氣老爸吧! 霸氣爸爸代表——海馬(海龍魚科)、紅龍(亞洲龍魚) 圖片來源:左Aycan (Getty Images)/ 右wrangel (Getty Images) 自然界中有一類的魚非常特別,是由雄性來負責懷孕這件事,那類的魚就是海龍魚科家族,這個家族裡多數的男性,在腹部或是尾部會有用來孵化卵的育兒袋,在交配的過程中,雌魚會將卵產入雄魚的腹部或尾部之育兒袋裡,讓卵在男性的身上孵化成小魚,而這個家族裡的明星物種大概就是海馬,也有研究指出,雄性海馬腹部的育兒袋,可能不只是提供一個讓卵發育、孵化的空間,而是真的像胎盤一樣具有功能,能由海馬的「雄」體提供養分與氣體給小海馬。 除了海裡的海龍之外,淡水的亞洲龍魚家族,也是由男性來擔任孵育幼魚的角色,只是他們孵魚卵的方式比較特別,是用他們吃東西的嘴巴來進行。在雌魚把卵產出之後,雄魚也會排出精子,之後再將受精卵一顆不剩的吞入口中,並且開始閉起雙唇不再進食,持續為期6-8週的時長修行,直到口中的魚卵修成正果,孵化的小魚游出他口中之後,雄魚才會恢復原本的作息,再次大口吃吃喝喝。 新生命的搖籃 不論是何種生物,在懷孕的過程裡,總是會耗費大量的能量,承擔著比平時更高的生存風險。儘管如此,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持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到相似的過程,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也更能發現到生命的可貴、體會到身為人父人母的不易,走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下一次我們會來聊聊孕育生命的下一個關卡——生產,這個關卡不只是新生命的誕生,也常常伴隨著死亡,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