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footer
2025/05/12認真想一想,孕育生命這件事真的很特別,它就像是一組非常重要訊息,刻在所有生物的潛意識裡,讓我們所見到的這些生物,都能持續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有一種生物,全都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渴望與熱情,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就會漸漸地減少或是消失。在備孕之後,這次就讓我們順勢的來聊聊「懷孕」吧!不過並非所有的生物都是透過「妊娠」來孕育新生命,所以姑且就讓我們把所有的生物擬人化一下,把這些形成受精卵到新生命降臨的過程,都當成是一種「懷孕」吧~多數的生命,都是經歷「懷孕」的過程而孕育出來的,而在懷孕的過程中,各種的不適、心酸、喜悅與折磨(?!),也都只有成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到吧!這次就讓我們從生物界爸媽經中,提取最基礎的入門經典,「懷孕」經開始唸吧~圖片來源:下Robert Pavsic (Getty Images)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為什麼說是多數的生命?難道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當然有喔!像是一些單細胞生物,可以透過像是影分身之術的細胞分裂,產生出新的個體,或是一些能無性生殖的生物,像是渦蟲跟海星這種動物,有著很強大的再生能力,斷裂之後不是斷尾求生,而是可以斷裂之後,再長回一隻功能健全的個體;而有些植物能透過根、莖、或是扦插枝幹的方式,再次長成一株全新的植物,這些都是屬於不懷孕就產子的類型。說到懷孕的動物們,我想大家應該很容易會先聯想到,那一些肚子大大的哺乳類動物吧,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這類的懷孕動物們似乎很受歡迎,甚至還可以在坊間看到「懷孕動物系列」的扭蛋。既然大家已經如此熟悉哺乳類動物了,那麼這次就來看看一些其他的生物吧!認真媽媽代表——角囊蛙、蠼螋圖片來源:左Maël BALLAND (Pexels)/ 右VINICIUS SOUZA (Vinícius Rodrigues de Souza)很多人都以為蛙與昆蟲,這類產卵量較多的生物,都是產完卵之後就自動恢復單身,立刻回去過著一個人逍遙快意的蛙生或蟲生,但自然界中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像是生長在中南美洲的角囊蛙,可稱作是蛙界的袋鼠媽媽,母蛙的背上長著一個育兒囊,在懷孕期間母的角囊蛙,就會背著這些未孵化的蛙蛋四處趴趴走,直到小蛙孵化跑出囊外,懷孕期間的盡責程度,完全不輸哺乳類。而昆蟲界也有一些很認真的蟲父蟲母,像是有著夾子長尾巴的蠼螋,雌性蠼螋要產卵時,會選一個隱密、安全的舒適環境,在產完卵之後,待在卵旁邊做清潔婦兼警衛的工作,時不時翻動、整理一下卵粒,維持卵粒的清潔與健康,也讓其他想來搗「蛋」的小賊們有所顧忌。不僅如此,有些蠼螋媽媽甚至還會育嬰,去找食物回來給剛孵化出來的小蠼螋吃。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長見識了呢?原來不只哺乳類動物才會育幼,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生物,也都有類似的護卵及育幼行為,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有些雄性動物會積極的參與連懷孕這件事,甚至由雄性動物來懷孕產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霸氣老爸吧!霸氣爸爸代表——海馬(海龍魚科)、紅龍(亞洲龍魚)圖片來源:左Aycan (Getty Images)/ 右wrangel (Getty Images)自然界中有一類的魚非常特別,是由雄性來負責懷孕這件事,那類的魚就是海龍魚科家族,這個家族裡多數的男性,在腹部或是尾部會有用來孵化卵的育兒袋,在交配的過程中,雌魚會將卵產入雄魚的腹部或尾部之育兒袋裡,讓卵在男性的身上孵化成小魚,而這個家族裡的明星物種大概就是海馬,也有研究指出,雄性海馬腹部的育兒袋,可能不只是提供一個讓卵發育、孵化的空間,而是真的像胎盤一樣具有功能,能由海馬的「雄」體提供養分與氣體給小海馬。除了海裡的海龍之外,淡水的亞洲龍魚家族,也是由男性來擔任孵育幼魚的角色,只是他們孵魚卵的方式比較特別,是用他們吃東西的嘴巴來進行。在雌魚把卵產出之後,雄魚也會排出精子,之後再將受精卵一顆不剩的吞入口中,並且開始閉起雙唇不再進食,持續為期6-8週的時長修行,直到口中的魚卵修成正果,孵化的小魚游出他口中之後,雄魚才會恢復原本的作息,再次大口吃吃喝喝。新生命的搖籃不論是何種生物,在懷孕的過程裡,總是會耗費大量的能量,承擔著比平時更高的生存風險。儘管如此,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持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到相似的過程,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也更能發現到生命的可貴、體會到身為人父人母的不易,走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下一次我們會來聊聊孕育生命的下一個關卡——生產,這個關卡不只是新生命的誕生,也常常伴隨著死亡,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