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Skip to footer2024/04/29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對於什麼樣的旅遊能稱為「永續旅遊」,做了以下的定義: 「永續旅遊是在充分考量現在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衝擊後,同時又能滿足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區需求所進行的觀光活動。」 定義直接把永續目標的三大面向「經濟、社會、環境」放入,而且還要充分考量「現在」及「未來」。可以說是訂了一個超超超高標呀~ 不過UNWTO會做這樣的定義,其實也並非毫無道理,一來旅遊並非人生活的必需,二來是旅遊通常會涵蓋到人文與自然的面向,也就是會走入到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或是進入到野生生物的棲息空間裡,對其他人或生物的生存、活動、行為產生影響,所以才會用如此嚴格的標準來看待旅遊吧。不過一下就把門檻訂的太高,不免會令人反感、拒絕努力,所以首先我們來轉換一下思維,如果你也很喜歡旅遊,那就試著來瞭解看看,要如何才能讓旅遊這件事,一直進行到天荒地老吧! 如果細談旅遊這項議題,就會涉及到所有17項的永續目標,所以這次我們直接選出四項,跟旅遊比較有關的永續目標(SDGs): SDGs資訊來源:the global go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s://globalgoals.tw/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https://unstats.un.org/sdgs/ 旅行的意義之外,還有責任 對於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旅行似乎與我們的生活靠得很近,往往在工作的閒暇之餘,就會想要來趟打破日常規律的探險。走出已然熟識的街道景色,試著在一個全然不同的生活場景之中,讓自己擺脫掉那緊繃的生活壓力,藉著旅行來獲得身體或心靈上的放鬆,如果這件事能真正的趨近永續,我想真的會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接著就讓我們在看看,除了永續旅遊之外,還有國際上還有那些倡議吧! 跟永續旅遊很相似的詞彙,還有「生態旅遊」或是「負責任的旅遊」,這兩者所提倡的概念與作法,與永續旅遊有什麼不同?就讓我們從各別的定義來瞭解一下吧!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Reference|The Ecotourism Society,Butler 1992) 負責任的旅遊 「使當地社區受益最大化,對社會或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並幫助當地人保護脆弱的文化、棲息地或物種的旅遊」(Reference|The Case for Responsible Travel:Trends & Statistics 2021) 從各別的定義與名稱來看,不難發現「生態旅遊」所關注的面向,是針對在地的生態與住民。而「負責任的旅遊」方式,則是指出旅遊要對社會與環境負責,讓受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但這樣的說法其實還是很模糊的,對吧?如何做才能讓當地社區、環境的受益最大化,並且讓負面的影響最小化,我想這真的會是一個很值得細細思考與討論的部分。 旅行究竟會對社會與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受益就只是單純的收入嗎? 陳韋宏/繪 改變文化與生態的旅程 在一趟旅程裡,不只有個人的經驗與感受,還蘊藏著各式各樣的行為,像是最基本的食衣住行。 而這些事情又會如何影響,一個地區的文化、產業及生態? 原住民的狩獵、採集文化,在傳統的脈絡上其實很神聖與美麗的,是一種跟祖先學習與自然互動的方式。學習順應自然的「拿取」跟「給予」,在並在兩者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讓部落得以世世代代在這裡傳承與延續,藉由基本的「食」與「活」,來認識這片土地的「律」。所以認為這些獲得到的生命(獵物),都是神靈與自然的給予,是養育部落讓部落得以延續的珍貴禮物。背後的動機就是如此的存粹,能在這片土地上好好的活著。隨著時空的演替,這些令人著迷的部落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造訪部落,親身去體驗部落的文化與生活。 雖然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事實卻是一時之間要提供這麼多旅人的需求,就勢必會影響整體的生活與生產狀態,最常見的就是一間間的餐廳、民宿、工藝品店,這類提供旅人所需的產業誕生。 回到文化的脈絡下,這些生命(食物)的取得,本是自然的給予,這要如何跟旅人做等「值」的交換?旅人又有什麼願意拿來交換?貨幣帶入的資本思想,更是衝擊著順應自然與市場供需。 這就回應到本文最初的提問,旅遊活動是如何影響一個地區的文化與環境,那如果撇除掉食衣住,(如果沒有「行」的旅行,好像不太可能XD)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呢? 那是不是真的處理掉食衣住,旅行就能永續了呢? 食衣住之外的無痕 一行人走在山脊之上,各自背負著30幾公斤的大包包,這一路上上下下的地形路線,讓我們在邁出每一個步伐時,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大腿的緊繃與微微的顫抖。在這宛若神殿般的大樹林間,就連蟲鳴鳥叫都變得罕見,只有風在林間遊晃時,撫過樹梢與穿過草叢的聲音。 我那有點急促的鼻息與呼氣聲,在這樣的空間裡,格外顯得有些的打擾⋯⋯ 這是我某一次走在山林裡的隨筆。在登山的過程裡,我們通常會準備好自己所需的食物、衣著與過夜裝備,這就有點像上一篇結尾時,所提到的食衣住自理的形式。 我們就從這樣的登山旅程,還可能對環境產生什麼樣潛在的影響,來看看食衣住都自理的形式,是不是就萬無一失了呢? 在山上我們最直接可見的影響,莫過於各種被遺留下的物品。雖然沒有取用當地資源,但卻留下了許多垃圾:像是食物的包裝、衛生紙、食餘或廚餘⋯⋯(垃圾的影響就不在此贅述了) 又或是做出一些會干擾野生動物的行為:像是餵動物吃東西、把動物抓起來欣賞、大聲地播放音樂或使用過亮、過多的光源。 另外,還有行走的時間夠久,就一定會遇到的「上廁所」需求。不論大小都會帶進來一些額外的物質,而這些物質也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污染到水源。 另外,像是經過消化的食物,裡面可能還有可萌芽的種子;或是腸胃道裡的微生物,可能會影響土壤的菌相,甚至帶來疾病;又或是尿液中的鹽分,可能吸引野生動物舔食。所以在一些環境敏感的地區,甚至會要求登山者帶走自己的排遺。(日本屋久島的登山禮儀指南裡,就有提出要使用便攜式廁所) 那都已經食衣住自理了,這樣還不行嗎? 我們提出這些對環境的影響,主要的目的不是要讓大家的壓力山大,而是協助大家先意識到旅行的過程裡,會有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在同一個基準上交換心得,蒐集到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 (小小補充:想認識更多友善登山的資訊,還可以參考看看無痕山林的做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