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目標SDGs
2024/08/09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實務篇
在瞭解碳盤查的指引標準後,我們就實際的來走一遍碳盤查的作業程序吧! 在碳(溫室氣體)盤查的最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先確定盤查的目的,這樣才會知道要以那個指引標準為主,或是直白一點的來說,就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以永續報告書為目的,那當然至少就要符合,當下所要求的標準與準則做為依循。 目的確認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盤查的作業,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排放量計算、數據品質管理、排放量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撰寫。 邊界設定 邊界設定是為了要區分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要先界定出組織可管控的範圍,才能知道排放源跟組織有無直接關係,組織能不能控制、有沒有直接責任。 一般會用「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y)的方式來確認邊界,具體來說,就是依照組織在營運、財務控制或是股權比例,來界定這些行為、設備、設施或是各項的組合,是不是涵蓋在組織可控制的營運範圍。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組織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登記或營運的場所,來進行邊界的設定與說明。企業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載明工廠登記證編號或商工登記編號,以及相關的管制編號,並呈現出企業、公司、工廠的排放源平面配置圖。 排放源鑑別與量化 當組織的邊界設定出來以後,才有辦發鑑別排放源跟組織的關聯,報告邊界所涵蓋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納入到報告裡,把這些溫室氣體量化與文件化。 報告邊界(Reporting Boundary) 是指報告以組織邊界內,「直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移除量,以及因組織作業及活動產生的重大「間接」排放。 依照溫室氣體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直接及間接),來鑑別與界定類別與種類,根據ISO/CNS 14064-1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六大類別: *對照以往範疇1、2、3的分類,類別1屬於範疇1、類別2屬於範疇2、類別3-6則屬於範疇3。 最完整的做法是所有的類別都進行盤點與量化,而最基本的作法,則是將類別1、類別2完整盤查,類別3-6則選排放量大,且跟組織營運有高度關連的部分進行盤查。 排放量計算 鑑別完排放源之後,我們就要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類計算,因為只有直接的排放,你才能取得像是用什麼樣的燃料、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使用的時間多長⋯⋯等第一手的資料,也才有辦法進行細部計算的作業,所以這部分我們就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別說明要如何計算吧!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先確認排放源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以及燃燒方式與結果,再來選量化的方法。  固定式燃燒(E)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GHG排放係數×GWP值 移動式燃燒(T)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 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製程(P)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A:依據直接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特定時間內GHG累積排放量×GWP值 量化方法B:依據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燃料使用量×排放係數×GWP值 量化方法C:質量平衡法 以化學反應式中的反應結果,來推導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人為系統逸散(F)排放量化方法 因為人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釋放,以及產生的直接逸散性排放,就被歸類在這一部分。像是有使用到冷媒、填裝二氧化碳的設備,或是發酵、厭氧處理的流程,或是使用溶劑導致的逸散性排放。 排放量 = 逸散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 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外購電力:依據電力來源與相關的憑證來佐證。 用電度數來源,由各月份電費帳單取得用電資訊,加總年度用電量  排放量=年度用電度數×該年度排放係數…
永續目標SDGs
2024/07/19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碳盤查 前篇
平常沒有特別關注環境相關議題的人,在初次接觸到ESG或永續報告書時,或許會對內容裡充斥著「碳」的這一件事,感到有點困惑吧!相關的資料裡一下提到碳排放、一下提到碳減量,之後還有碳盤查、碳管理⋯⋯,甚至還會訂出一個以淨零為目標的碳規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是說好只談環境、社會、企業治理,怎麼又跑出一個碳 XDD) 既然不得不提到碳,那我們就好好的來說一下,碳的故事吧~ 在說故事前,我們先稍微釐清一下,我們說的「碳」到底是什麼吧! 在永續上提到的碳,跟生物學、化學上談的碳有點不太一樣,並不是完全泛指有機體或含碳物質,在概念上其實比較像是在談「溫室氣體」,只是因為人為活動中,產生出的溫室氣體中有不少都含有碳,像是最為大眾所知的二氧化碳,甚至被拿來當作一個測定對溫室效應影響程度的比較標準(二氧化碳當量),來標準化評估產品或行為實際產生的排「碳」。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猜到,這個碳故事跟氣候變遷有很大的關聯。 工業時代以前,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緩慢,加上糧食與醫療技術上的限制,有效的抑制全球的人口數量,加上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可能才不到或接近40歲而已,所以沒什麼人會在意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來是變化緩慢不易察覺,二來可能也沒有餘裕去思考環境的問題,畢竟,光是生存就很不容易,擁有如此強大力量的自然,就像是神靈一般的存在,難以捉模也難以掌控。 但是隨著工業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漸漸產生變化,那看似人類無法輕易撼動、改變的自然, 居然有部分能被人所控制,甚至全然的把自然當成是資源、財產,於是人類開始大規模的開發、開採、販賣這些資源,改變了人類的糧食與醫療限制,讓人口不斷地上升。而人口上升就代表對於資源的需求也會提升,於是又加速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掠取,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能讓我們無止境的加速開發下去嗎? 當然,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人類生存所需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在無止境的開發下,自然環境都依然不會有所變化的話,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不會在這裡討論「永續」,因為不論我們討不討論都沒關係,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毀滅。 但很可惜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不僅是自然資源會耗竭,連我們生活環境都會瓦解,沒有乾淨的空氣與安全的水源,所以全球開始思考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1972年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又稱斯德哥爾摩宣言),全球開始重視以地球為整體的環境問題,也因為要討論這些環境問題,就會需要一些證據或是科學數據的輔佐,像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成因,或是氣候變化會對經濟、社會、生態帶來哪些衝擊⋯⋯等,所以在1988年,聯合國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來提供具有公信力的報告文件。 過了20年後,在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上,再次討論全球的環境問題,其中還通過一個關鍵性的文件《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就讓我先在這留下一個伏筆吧),這兩大環境公約在後續的永續發展上,都有十足的影響力,而「碳的故事」就跟《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發展很有關係。 在全球可學家的研究之下,發現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跟全球暖化有關,所以在通過《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後,為了要減緩全球暖化的問題,1997年聯合國更進一步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在議定書裡就開始制定出溫室氣體相關的排放限制、基準與清潔機制⋯⋯等等規範,而就是這時候把二氧化碳拿來當作一個測定的基準,來估算其他明定的溫室氣體。 隨著時間的演進,《京都議定書》裡面所提的規範,已經漸漸無法牽制全球暖化的問題,所以在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通過一份新的文件《巴黎協定》,來取代原本的《京都議定書》,將目標定在讓全球的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到2度之內(現況看起來很難達成),各國自訂每5年的減排目標,並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與自然吸收之間,要能相互抵銷達到平衡。 沒錯!因為氣候變遷對經濟、社會、自然環境都會有很大的衝擊,而要減緩氣候變遷就要面對全球暖化,而全球暖化又跟溫室氣體的排放有關。這就是為什麼在ESG的資料與永續報告中會一直看到「碳」的原因,因為裡面提到的「碳」,就是溫室氣體的概念呀! 希望看完了碳的故事之後,大家都能更清楚「碳」與永續之間的關聯,以及這之前的來龍去脈~
永續目標SDGs
2024/07/01
企業永續指標ESG|離不開的環境、社會與經濟
上一篇【企業永續指標ESG|殺頭的「生意」非生意】我們談到了企業社會責任(CSR),這次我們來談談永續目標(SDGs)與企業永續指標(ESG)。 這幾年有在關注國際動態的話,應該對「永續目標」這個詞彙並不陌生,為什麼永續目標會在國際會議上常常出現,甚至是各目標的小圖示,也常常在許多不同的地方被標示與使用,永續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們就簡單的說明一下好了~ 永續目標是什麼? 現在常聽到的永續目標,是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2030 永續發展議程 》中,所提出的 17 個目標項目,用意就是希望透過這些明確的指標,呼籲所有國家要採取具體的行動,並透過檢視這些項目與問題,讓人與地球的現在和未來都能和平共榮。若真要追溯它的起源,或許可以從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宣言談起,或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的那一場地球高峰會,簽署《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奠定現在永續發展的基礎。(對這段歷程發展有興趣的話,可以上聯合國的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有相關的資料可以瀏覽) 在永續目標的17個項目裡,涵蓋了永續涉及到的三個主要面向:社會、經濟及環境。像是社會面就可以對應到貧窮、飢餓、健康⋯⋯等;經濟面可以對應到能源、就業、工業⋯⋯等;環境面則可以對應到氣候變遷、海洋與陸域生態。 而說到社會、經濟及環境這三個面向,你有沒有聯想到在〈殺頭的「生意」非生意〉這片文章中,我們有談到約翰・艾金頓的三重底線概念呢?(可以回上一篇複習一下:)沒錯,其實這兩者所談的永續是同一件事情,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在《2030 永續發展議程 》中訂出的永續目標(SDGs),對象是給各國的政府,所以涵蓋的層級比較廣,甚至包含到國家政策與立法的部分,而三重底線的目標對象是企業。 雖然三重底線有提到企業對環境、社會與經濟的責任,但這樣的「責任」具體而言是什麼,卻沒有提出很明確的作法與指引,所以在 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就提出了ESG的概念,用來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指標。(前情提要了這麼久,終於要來說企業永續指標ESG了) 是什麼永續目標? ESG這三個英文字,分別就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透過揭露企業在這三個面向的管理情況(永續報告書),提供大眾來評估企業是否有負起想對應、合理的責任,管理上會有需要質化、量化的數據,也有針對實際作為上的描述性文字,輔以說明企業在這些部分的管理方式。所以不少人會說企業社會責任(CSR)是在談永續的概念,而企業永續經指標(ESG)則是其中一種具體的指引與衡量方式。 環境面: 企業需要檢視生產與服務的過程裡,對環境的衝擊與危害。目前評估的重點在碳排放量、污染與廢棄物管理、回收,以及生物多樣性維護措施⋯⋯等等。 社會面: 企業需要回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在生產的同時也負起社會層面的責任。目前評估的重點在內部員工的福祉、職場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對當地社區的回饋⋯⋯等等。 公司治理面: 企業需要考量自身的營收、商譽、風險以及未來發展。目前評估的重點在企業的財務狀況、董事名單、投資人權利、產業發展、內外部的風險管理⋯⋯等等。 從三重底線走到ESG,雖然在永續發展的原則與概念上(三者兼顧)是相似的,但在思維上其實有很大的調整,早期認為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同等重要,所以是各自獨立且等大的圓。而現在的永續思維上,認為經濟發展是仰賴社會所乘載,並以追求人類福祉為目的,所以經濟發展不能大於社會;而人類社會發展是仰賴自然所給予,並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的,所以社會發展不能大於環境。 不知道大家心中永續的未來,長的是什麼模樣? 而現在的永續之道跟你想的模樣相似嗎? 17項永續目標(SDGs) 消除貧窮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消除飢餓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健康與福祉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優質教育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性別平等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淨水與衛生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的起、可靠的、永續的,以及現代的能源 就業與經濟成長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 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消弭不平等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永續城鄉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責任消費與生產 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氣候行動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