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身體小記|小滿
▋小滿象徵著稻穗的已經豐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也就是快要豐收啦~這個時節的台灣有梅雨季跟隨,空氣中的濕氣慢慢加重,不管是在北台灣還是南台灣,都下起了午後雷陣雨。前幾天在高雄時,天空原本仍是晴空萬里,過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便可聽到大雨滴答滴答地落下,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前後不到一個小時便停止,大雨過後,烏雲散去,空氣中多了一份乾淨、清爽,彷彿也帶走了一些煩惱和焦躁。最近氣溫也隨之高了起來,到高雄參加內觀幾天的日子,白天的烈陽讓皮膚有些刺痛的感受,內在的心情也有些躁動,很想隨之舞蹈抒發一下,果真天氣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和心境呢!雖然在中心不便有大動作的行為和運動(因為會影響其他參與者),我隨著身體的流動,休息時在房間內伸展伸展,搖晃搖晃骨盆放鬆,也做了幾個上身和腿部的拉筋,身體也漸漸得到釋放。▋昨天回到北部,一走出捷運站,那潮濕的氣味撲鼻而來,手臂也感受到濕濕黏黏的,今天下午應該被一場大雨洗禮過吧!但走在路上,感受到依舊帶不走的悶熱,以及每個庸庸碌碌低頭滑著手機的心不在焉。走在台北的街頭,身體越發沈重,一股溼氣瀰漫全身,這個時節容易在身體累積溼氣,隨著外在陽氣漸長,天氣漸熱,開始會想吃些冰涼的食物,這時候身體就容易累積寒氣、濕氣,身體的熱都還沒來得及排出,也就讓濕氣積累在體內了,也有可能因為吃生冷的食物而鬧肚子疼,需要多加留意才是。這時候來上一碗銀耳蓮子湯滋潤身體,或是一碗綠豆薏仁清熱排濕,都是對身體很好的營養,也切忌微甜即可。說到飲食就不經讓我想到前幾日吃的那道「福菜燜苦瓜」,真的好好吃啊!瓜類在這時候也是盛產,當季的蔬菜就是好吃,白玉苦瓜燜煮福菜,再加上一點枸杞,這甘苦的味道總能讓口水直流,除了可以降降小滿漸升的燥氣,還可以去濕利脾。但苦瓜也不是人人愛,記得許多同學小時候都不敢吃,長大後勉勉強強可以吃個幾口,但大多數人都對苦味避之為恐不及啊~也果真埋沒了苦瓜這個厲害的瓜類蔬果了,但有一個小撇步,將瓜內的白色內膜去除乾淨,也能達到有效苦味去除,更讓不敢吃的人可以嘗試看看。但也有些人特別欣賞那份苦,像是我的爸爸,他就常常說:「苦瓜若不苦,這哪能叫苦瓜!而且不苦就不好吃啦!」每次聽到,我都心裡覺得爸爸真可愛,如果苦瓜有粉絲的話,我想爸爸肯定是最忠實的頭號粉絲,畢竟這句話我從小聽到現在也30幾年了呢(笑)。那,今天就來煮一道福菜燜苦瓜吧!𓂅 福菜燜苦瓜【食材】白玉苦瓜、福菜、薑【作法】先將福菜清洗、泡水後切小段,再將苦瓜洗乾淨去籽,記得不喜歡太苦的人可以將白色內膜用湯匙挖乾淨,像我爸爸喜歡苦味的人,就可以留一點~再來小切塊,最後將薑切片備用。接著熱鍋,倒入適量的油,不用等油熱就可以放入薑片,待油冒出小泡泡之後再放入苦瓜塊、福菜拌炒均勻,接著加入一碗水(約蓋到鍋內料的一半),加入調味料,一點醬油、一把枸杞燜煮入味,待稍微收汁後即可開吃啦!配飯真的很好吃~
2025/05/12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2|蘊藏母性光輝的角落生物——懷孕篇
認真想一想,孕育生命這件事真的很特別,它就像是一組非常重要訊息,刻在所有生物的潛意識裡,讓我們所見到的這些生物,都能持續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有一種生物,全都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渴望與熱情,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就會漸漸地減少或是消失。在備孕之後,這次就讓我們順勢的來聊聊「懷孕」吧!不過並非所有的生物都是透過「妊娠」來孕育新生命,所以姑且就讓我們把所有的生物擬人化一下,把這些形成受精卵到新生命降臨的過程,都當成是一種「懷孕」吧~多數的生命,都是經歷「懷孕」的過程而孕育出來的,而在懷孕的過程中,各種的不適、心酸、喜悅與折磨(?!),也都只有成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到吧!這次就讓我們從生物界爸媽經中,提取最基礎的入門經典,「懷孕」經開始唸吧~圖片來源:下Robert Pavsic (Getty Images)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為什麼說是多數的生命?難道有生物可以不懷孕就「生」小孩的嗎?當然有喔!像是一些單細胞生物,可以透過像是影分身之術的細胞分裂,產生出新的個體,或是一些能無性生殖的生物,像是渦蟲跟海星這種動物,有著很強大的再生能力,斷裂之後不是斷尾求生,而是可以斷裂之後,再長回一隻功能健全的個體;而有些植物能透過根、莖、或是扦插枝幹的方式,再次長成一株全新的植物,這些都是屬於不懷孕就產子的類型。說到懷孕的動物們,我想大家應該很容易會先聯想到,那一些肚子大大的哺乳類動物吧,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這類的懷孕動物們似乎很受歡迎,甚至還可以在坊間看到「懷孕動物系列」的扭蛋。既然大家已經如此熟悉哺乳類動物了,那麼這次就來看看一些其他的生物吧!認真媽媽代表——角囊蛙、蠼螋圖片來源:左Maël BALLAND (Pexels)/ 右VINICIUS SOUZA (Vinícius Rodrigues de Souza)很多人都以為蛙與昆蟲,這類產卵量較多的生物,都是產完卵之後就自動恢復單身,立刻回去過著一個人逍遙快意的蛙生或蟲生,但自然界中總是會有一些例外,像是生長在中南美洲的角囊蛙,可稱作是蛙界的袋鼠媽媽,母蛙的背上長著一個育兒囊,在懷孕期間母的角囊蛙,就會背著這些未孵化的蛙蛋四處趴趴走,直到小蛙孵化跑出囊外,懷孕期間的盡責程度,完全不輸哺乳類。而昆蟲界也有一些很認真的蟲父蟲母,像是有著夾子長尾巴的蠼螋,雌性蠼螋要產卵時,會選一個隱密、安全的舒適環境,在產完卵之後,待在卵旁邊做清潔婦兼警衛的工作,時不時翻動、整理一下卵粒,維持卵粒的清潔與健康,也讓其他想來搗「蛋」的小賊們有所顧忌。不僅如此,有些蠼螋媽媽甚至還會育嬰,去找食物回來給剛孵化出來的小蠼螋吃。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長見識了呢?原來不只哺乳類動物才會育幼,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生物,也都有類似的護卵及育幼行為,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有些雄性動物會積極的參與連懷孕這件事,甚至由雄性動物來懷孕產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霸氣老爸吧!霸氣爸爸代表——海馬(海龍魚科)、紅龍(亞洲龍魚)圖片來源:左Aycan (Getty Images)/ 右wrangel (Getty Images)自然界中有一類的魚非常特別,是由雄性來負責懷孕這件事,那類的魚就是海龍魚科家族,這個家族裡多數的男性,在腹部或是尾部會有用來孵化卵的育兒袋,在交配的過程中,雌魚會將卵產入雄魚的腹部或尾部之育兒袋裡,讓卵在男性的身上孵化成小魚,而這個家族裡的明星物種大概就是海馬,也有研究指出,雄性海馬腹部的育兒袋,可能不只是提供一個讓卵發育、孵化的空間,而是真的像胎盤一樣具有功能,能由海馬的「雄」體提供養分與氣體給小海馬。除了海裡的海龍之外,淡水的亞洲龍魚家族,也是由男性來擔任孵育幼魚的角色,只是他們孵魚卵的方式比較特別,是用他們吃東西的嘴巴來進行。在雌魚把卵產出之後,雄魚也會排出精子,之後再將受精卵一顆不剩的吞入口中,並且開始閉起雙唇不再進食,持續為期6-8週的時長修行,直到口中的魚卵修成正果,孵化的小魚游出他口中之後,雄魚才會恢復原本的作息,再次大口吃吃喝喝。新生命的搖籃不論是何種生物,在懷孕的過程裡,總是會耗費大量的能量,承擔著比平時更高的生存風險。儘管如此,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持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到相似的過程,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也更能發現到生命的可貴、體會到身為人父人母的不易,走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下一次我們會來聊聊孕育生命的下一個關卡——生產,這個關卡不只是新生命的誕生,也常常伴隨著死亡,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25/05/05
身體小記|立夏
▋2025游啊游啊~已經來到初夏,立夏來到,白天的日照足以穿透整個人,記得前些日子十一點左右出門散步,路上尚有些許微風,但午後兩點回到家中,內衣已經濕透。流動的水啊,流經我的身軀流動的水啊,洗淨我的靈魂▋四月底參加了一場水元素旅程,跟著根木悠和心旅者舉辦的一日親愛的森活圓圈日,前往山林輕旅行,當日的主題是「水元素」,活動之中,透過感官重新體驗一份水的滋養,觀察、聆聽、嗅聞、觸摸、淺嚐,還有心與靈的觸動,水輕輕柔柔的流經皮膚,春末的溪水依舊帶有幾分寒涼,一切都特別的清晰明淨。那天,我突破了自我不善溪水的設限,第一次在水裡漂浮,晃晃悠悠、輕輕柔柔,原本緊繃的後頸和腰椎,緩慢的在一次次嘗試之中鬆綁,最後,全身彷彿被溪水輕捧,身軀彷彿回到胎兒時期,在子宮裡悠遊,游著游著,也讓我想到肚子裡五個月的孩兒,謝謝他陪我經歷這場旅程。透過水的帶領,每個參與者仿佛都經歷了一場「在一起以及各自的水精靈森之旅」,透過自然安定了那春末初夏急躁的身和心。最近心裡一直有一個趕快趕快的聲音▋立夏開始逐漸炎熱,身體或多或少也會感受到一份躁動,春天萌發的春芽在夏日即將綻放,最近心裡一直有一個趕快趕快的聲音,想趕快完成工作、想著趕快打包旅行的裝備、身體生病時想著趕快好起來⋯⋯卻也才發現趕快的心情,一點也幫不上忙,反而讓人焦躁不安。像是旅行之中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反而發燒反覆身體不安定,後來在洗澡的時候,水流經身體,從頭流經全身,當時全世界只剩下流水的聲音,心反而安靜,頭腦也更加清楚,接著,心裡浮現一個提問「身體透過這次的生病帶給你什麼訊息呢?」另一個訊息接連浮現「全然的信任與放鬆,你很安全」。在那之後,我選擇對旅伴提出需要好好休息半天到一天,身體也在隔天開始就不發燒了,內臟發炎反應也恢復到平衡的狀態,我想,這就是所謂全然的信任與放鬆的行動吧。▋這次來到日本和歌山縣旅行,沿路發現許許多多可食用的艾草,艾草除了大家想到在端午掛在門口和放在身上驅邪避凶、安定心神之外,其實也是常見的草仔粿的其中一種原料,艾草性質溫熱,適量食用作為身體除濕的好幫手,除了常見的粿以外,也可以拿來煎蛋,讓簡單多一分艾草的清香,做成艾草拌飯也是個不錯的選項!這次在日本旅行之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野生的艾草,當然要來好好料理一番,今天就來分享一道「野地裡的初夏——艾草拌飯」。𓂅 野地裡的初夏——艾草拌飯【食材】艾草、白米飯、鹽巴、蔬菜油(建議無特殊香味)【作法】艾草清淨後,放入煮滾的熱水約30秒去除苦味,放涼後擦乾再切小碎末。小火熱鍋後,加入一些蔬菜油,建議使用較沒有特殊味道的油,好保留艾草的原味,帶油熱之後,加入艾草碎末,些微加熱至冒小泡泡即關火,避免久煮而釋放過多苦味,再將煮好的白飯放入鍋中充分拌勻,最後撒入少許的鹽巴調味,香噴噴的艾草飯就完成啦!
2025/05/02
自然裡的多樣母親#1|從備孕開始的奇妙旅程——備孕篇
說到母親時,總會讓人腦海中浮現出具有「母性」的女性角色,雖然有些人好像天生就具有照顧、餵養、育幼的能力,不過並非所有女性天生都具有這樣的母性特質,但似乎透過孕育生命的過程,確實會讓人有些不同,我想這就是為何「母親」這個角色會如此地特別吧~自然界裡的雌性動物,是否也是如此呢?這次我們就從母親的前傳——備孕開始說起,看看生物界裡的各種生物是如何開始準備成為媽媽的吧!為此我們網羅了一些陸地與海洋中的媽媽前傳故事,故事內容不只淒美還很超乎想像,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故事吧~單親媽媽養成班——紅斑寇蛛(黑寡婦)與螳螂現實是殘酷的,這句話聽在一些公節肢動物的耳裡,真的會「殘酷」地瑟瑟發抖。母紅斑寇蛛與母螳螂的備孕方式,不能說很特別,就是盡可能的儲存更多營養與能量,讓交配產下來的卵,能又多又健康,但是獲得額外能量的作法,卻是相當獵奇,那就是~不惜把先生吃掉,也要產出更多健健康康的孩子,所以不少的公蛛或是公螳螂,在交配的過程中,就會成為自己無緣見面孩子們身體的一部份,而這些(含淚?)吃掉先生的母蛛與母螳螂,也從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單親媽媽,真是堅毅的母親們呀!(上述根本就是恐怖故事吧!)圖片來源:左Mark Kostich (Getty Images Signature)/ 右Michael Bryant (Getty Images)不過2016年,有一篇關於公紅斑寇蛛的文章發表在《Biology Letters》,研究的資料顯示出,有的公蛛會為了避免發生「僅一生一次」的交配憾事,會找年幼不懂事的母蛛下手,讓自己能逃過一劫,並藉此留下更多自己的後代子孫。不惜男扮女裝也要調情——烏賊全世界是一個舞台,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只不過是群演員。(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這句話源自於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名劇《皆大歡喜》,而在海洋的世界,有些生物還真的把這句話帶到生活之中,連自己的性別是公、是母都可以用「演」的。圖片來源:yfhishinuma (Getty Images)公烏賊與母烏賊的身體花紋與腳長上,有著些微的差異,而這些不同之處,就是公烏賊用來辨識競爭對象,或是求偶對象的差別,而正因為如此,有些公烏賊會利用改變體色來耍一些「小聰明」,來提高自己求偶的成功率。像是一些體型比較小的公烏賊,會先把自己打扮成母烏賊的樣子混在群體中,用來避免自己跟體型優勢的大型公烏賊競爭、打鬥,但當其他公烏賊沒注意時,就會偷偷換回自己的雄性本「色」,跟身旁的母烏賊調情、交配,若是母烏賊欣賞這種小把戲的話,這隻公烏賊就可以順利配對成功。公烏賊的小把戲還不僅如此,在有很多競爭者出現時,他們還會使用變「半身」的方式來欺騙對手。在母烏賊看得到的那一半邊,以公烏賊的姿態來呈現,而母烏賊看不到的那一半,則偽裝成母烏賊的外表,來欺騙其他要來跟母烏賊示好的對手。只要能產子,變性也沒什麼不可以——鸚哥魚、小丑魚在海洋世界裡可謂是一山還有一山高,有的魚類比烏賊做得更徹底,為了讓繁衍後代能更順利,甚至會直接改變自己的性別。有些魚類的生理機制,會讓小魚在成長變大魚的過程中,經歷到雌魚與雄魚的兩種「魚生」(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有更好的性別同理XD)。這些變性有些是與年齡有關,但也有的是跟魚群中,缺乏雄魚或是雌魚有關,像是鸚哥魚多半是雌魚,但在魚群中缺乏雄魚時,就會有雌魚在短時間內「轉性」變男生,而有相似行為的還有小丑魚。只是小丑魚的性別比剛好相反,一般多為雄性,而且只有序位第一的雄魚有交配能力,其他的雄魚就只是跑跑龍套的雜魚或備胎,但在雌魚消失時,序位第一的雄性就會迅速變性,取代原有女王的位子。圖片來源:左Christian Edelmann (Getty Images)/ 右crisod (Getty Images)各種的男男女女,在廣大的海洋裡,好像真的就只是逢場作戲而已呀!備孕也只是起點自然裡的各種生物,為了能在多變且充滿挑戰的環境裡繁衍後代,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在文章有限的篇幅裡,我們只能介紹到幾種生物,為了備孕所做的選擇、準備、轉換,而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為了能讓這個物種持續的存活在這個世界,而好好的備孕,也只是站上了一個好的起跑點,之後還有懷孕、生產、育兒等重重關卡在等著這些新手爸爸與媽媽們。五月有「母親節」也有「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就讓我們在這個月裡,一起浸潤在母性的光輝之中吧!
2025/04/25
能源行不行#3|能源兩面刃
能源智庫「Ember」在今年的4月8日,發表最新一期的《Global Electricity Review 2025》報告,在報告中指出2024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總電力供應量的32%,創歷史新高,顯示全球對於再生能源的重視提高,也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而針對2024年全球的能源供應與用電情況,報告裡也提出三個重要的焦點訊息:這樣的數據資料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由於地球持續暖化,讓全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與衝擊,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球的共識,而在現在化生活中,「用電」真的是很難避免,所以如何供電就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全球都積極的在發展低碳能源(雖然,有時會遇到一些瘋狂的政治人物,選擇背道而馳⋯⋯),讓低碳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占比提升。常見的再生能源種類有太陽能、風力、水力、海洋能、地熱能,這些供電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而太陽光電板的製成技術近年來不斷地提升,不只在材料上做調整,在整體的製程上也有突破與改良,大大降低製程上與回收所造成的汙染,但太陽光電板的設置,勢必也會造成生態環境上的衝突,而產電也只有在日照充足的白天,所以如何在大量產電時儲存多餘的電能,讓供電能持續與穩定,也是太陽能的一大挑戰。去年全球為了調節熱浪或是寒流的來襲,需要花費額外的能源來維持室內的氣溫,導致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使用,若又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似乎又會提高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氣候的發生率,在這樣的循環之下,人類的未來將相當堪憂。而全球的電力需求提升,其實不僅僅是熱浪造成,近年來AI技術的廣泛運用,也是能源需求與消耗成長的重要,也在在提醒我們科技的使用,應該要有所節制才是。我們的能源要如何轉型?現在在網路上搜尋能源相關的資訊,可以看到數以千百計的文章,對於各種供電能源的優缺點,也都有清楚條列,那為何我們對於能源要如何轉型還是常常爭論不休呢?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因為「沒有一種能源」能只提供好處,而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就算是再生能源也會帶來生態開發、破壞環境的疑慮,像是風機運作的聲響,對在地居民生活的衝擊,或是影響鳥類在遷徒時的安全;設置光電板所帶來的反射光線,可能會造成附近居民的光害,或是大規模開發地面光電場,對生態環境會有衝擊與潛在的威脅,所以能源變成人人需要,卻難以抉擇與設置的難題。我想最重要的部分,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說穿了能源帶來了便利與舒適,但是如同一種慢性毒藥,我們很難同時要能源供給不斷地成長,又要環境與自然生態都不被破壞。如果我們想著要減緩全球暖化,但是卻使用著用燃燒的方式來供電,而且大量地使用高耗能的產品,這樣是不是有點矛盾呢?在發展低碳與再生能源的同時,我們也該審視自己對於能源的使用,是不是能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選擇相對不耗能的低碳生活、選擇低耗能的產品與食物,從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轉型能源的使用,也透過消費選擇來改變生產端的能源使用方式與來源,徹底來場生活與能源的大轉型!
2025/04/18
身體小記|穀雨
▋今天的天氣時而多雲時而晴,空氣中有些濕濕悶悶的,戶外走著走著也感覺手臂些微的黏熱,走著看著,春暖花開,綠意盎然,一開始搬家鮮少有機會到戶外走走,大多時間跟著先生騎著機車行動,隨著時間推移,自己在家的時間多了,也開始「慢慢散步」,慢慢地認識這個地方。那天走了一圈居住的社區,發現許多有趣的植物和小生物,都在春日探頭活躍了起來,紫的、黃的、紅的、白的、橙色的,還有許多漸層的粉嫩色系,綠色都有好幾種,一邊輕柔撫摩每一種不同植物的觸感,一邊驚嘆「恩~大自然真神奇!」創造出如此多樣美麗的物種。你都如何認識周遭那些不會說話的植物朋友呢?▋最近和朋友準備著生活中的野草課程,想著讓學生用「觀察」的方式來認識植物,刻意先不讓大家去討論植物的學名,反而請大家先觀察形狀、觸感、氣味,再者也可以用玩的方式來與之互動,在其中為它命名,過程之中,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心裡深深的相信大自然本就有療癒的力量,在大自然之中什麼也不做,或著做些什麼,身心都會隨之充滿喜悅,雖然植物不像動物會有互動,發出聲音,但透過一些不同的互動,也能成為生命中最佳的朋友,像我也時常喜歡和植物說說話,有時也能接收到它們活靈活現的回應喔!記得身為植物溝通師的朋友和我分享過,植物是非常無私的愛著這個世界的。而且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喜歡玩野草的我們,名字裡都有許多大自然的元素呢!欣喜之餘,也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學生的回答真的都讓我們好驚喜,除了有「艸、木、石、竹、土⋯⋯等」,還有日月星辰的組合搭配,真的好美好美,甚至還有學生三個字的名字有七種的大自然元素,記得他是個是個非常豐盛富足,充滿能量的一個大男孩。▋清明過後隨之迎來的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穀雨象徵為穀物帶來雨水,在這一天敬天祭拜,意味著祈求一年的豐收,水氣開始增加,不僅為土讓也為我們帶來滋潤,習俗中有吃綠豆湯的習慣,認為綠豆湯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上週吃了豆花綠豆,身體很開心,也發現身體在近期喜好吃一些清爽的食物,常溫的沙拉加入甘甜風味的醬汁,成為一天午餐的最佳前菜。𓂅 春日的紫蘇番茄沙拉【食材】礁溪溫泉番茄、生菜、迷你紅蘿蔔、蘋果、檸檬【作法】將溫泉番茄切小塊,這次買的是迷你尺寸,一切二或四就很好入口的小巧尺寸,紅蘿蔔、蘋果切丁,生菜洗淨之後撥成小口,這樣就準備將沙拉食材準備好啦~如果有喜歡其他蔬菜也可以加入,像是脆口多水份的小黃瓜加入也是一極棒!接著準備沙拉醬汁,這次使用特別開始慢慢進入產季的風味「紫蘇」,紫蘇帶有一份迷人的特殊香氣,和糖一起熬煮出來的果漿呈現粉嫩的粉紅色,讓人五感充滿春日的迷幻氣息。沙拉醬汁:紫蘇糖漿兩湯匙、醬油一湯匙、檸檬汁兩湯匙、一小撮鹽巴、橄欖油適量,充分攪拌均勻就完成了,淋在蔬菜上更為它增添一分風味與色彩,好好享用。本篇照片拍攝:蔡子萱
2025/04/14
能源行不行#2|綠色能源再生更潔淨
碳排放是全球監測氣候變遷進程中很重要的指標,而去年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指出,全球的碳排放有68%來自於能源的使用。而能源跟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電燈、電腦、手機、冷氣,這些電力的來源就是所謂的「能源」。如果我們的「日常」變成引發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生態與生存危機時,我們還能不改變嗎?這就是為什麼全球都在討論能源轉型的原因。目前台灣最主要的能源供應來源,是火力發電,雖然只要原料的供應充足,它就能穩定的提供電力,但是在產電的過程中卻也造就出很高的排碳量,並不合乎淨零減排的世界趨勢,目前全球針對能源轉型的解決方案,是提倡使用「綠色能源」與「潔淨能源」。由於綠色與潔凈的能源裡,涵蓋了許多我們常聽見的再生能源種類,所以常常被人誤用而混淆不清,雖然這三者有許的多相似之處,但定義上有著些許的不同,這次就讓我們先來釐清一下這三者的不同吧!再生能源「再生能源」應該是這三者之中,我們最常聽到名詞,所指的意思是我們運用這類自然資源來獲取能源時,這些被我們所利用的資源,它的再生或是補充速度,可以在滿足我們現在所消耗掉的量。像是太陽光、風力、水力、潮汐能、溫差能、生質能,這類的自然能量與資源都屬於再生能源。潔凈能源「潔淨能源」則是指在能源的生產過程中,對於環境的影響較小、排放出的污染物較低,尤其是不太會排放出溫室氣體的低碳能源。使用這類的能源時,會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並改善空氣品質。由於生質能多半是透過燃燒產電,過程中會釋放出溫室氣體,所以在定義上生質能不被當作潔淨能源。除了生質能之外,其他多數的再生能源都屬於潔淨能源,此外,美國能源部的最新定義也將核能納入潔淨能源之中。綠色能源「綠色能源」是指能源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極低,並且不太會排放出污染物與溫室氣體的能源。這部分聽起來跟潔淨能源很相似,但以實際分類來說的話,綠色能源比潔淨能源更嚴格,像是大型的水力發電壩堤,因為會衝擊到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被排除在綠色能源之外,而核能若要符合歐盟綠色能源規章的話,也會需要提出完整的核廢料處理計畫。這三種分類雖然在概念上有些不同,但其實也都是意識到現在的能源使用會對環境帶來衝擊,不論是改變資源利用的方式、改變溫室氣體的排放,或是改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些改變都是我們為了讓現有的生活,能減少對未來的消費。在看完這三種的能源分類之後,我們下次要來討論看看,在台灣的環境裡,我們可以怎麼選擇、怎麼做,改變我們與能源的關係。
2025/04/07
能源行不行#1|能源裡也有「地、水、火、風」!?
在全球追逐AI的熱潮下,世界各地對能源的需求量大增,讓能源議題持續升溫,台灣目前使用什麼樣的能源?而這些能源使用的狀況又是如何?這次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能源統計資料顯示,113年全台電廠共生產2,886億度(MWh)電,而其中產量最高的是火力發電,佔總電量的83.2%,其次是再生能源11.6%,再來是核電4.2%,最後是儲蓄水力1.1%。簡而言之,火力發電是目前台灣最主要的能源供應方式。在台灣火力發電有燃氣、燃煤、燃油三種,目前以燃氣與燃煤為主要的發電來源,三種方式所發出的電量各為51%、47.2%、1.7%。由於燃煤的發電方式,有較高的碳排,並會產生出較高的空氣污染物,像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以及一些重金屬污染物,所以目前漸漸以燃氣的發電方式來取代燃煤。但燃氣也並非就完全沒有缺點,除了原料的成本較高之外,燃氣還容易有甲烷氣的逸散,同樣會有高碳排的疑慮,再加上燃氣發電,需另外建置專門的運送與接收設施,也就是新聞上不斷出現的三接、四接,所以也會對海岸生態帶來不小的衝擊。(關於接收站的相關問題,我們之後再來談)而台灣再生能源的主力有太陽光電、風力、慣常水力、廢棄物這四項,分別佔總再生能源發電量的44.7%、31%、12.6%、10.9%,而目前所使用的再生能源中,除了廢棄物之外,有著生產電力的過程中,不會製造額外碳排放的優點,但由於自然資源的供電時段不穩定,以及無法24小時持續發電的緣故,需要另外建置儲電設備或裝置,來讓電力的生產能更合乎實際的用電需求,且再生能源的裝置,往往也還是會帶來潛在的生態重擊。目前的核電技術,是由連鎖的核分裂反應來產生電力,由於在生產電能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碳排放,所以被認為是一種相對乾淨的能源,但核電所使用完的燃料棒,目前仍無法妥善解決,而囤放的時間則需萬年之久,再加上歷經福島核災的發生,目前台灣核電的供電量已逐年降低。國際上由於核能有供電穩定加上低碳排的優勢,所以仍有一些國家持續再研發新一代的核電技術,像是核融合產電技術,有著較高的安全性與較低的放射性副產物,但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能源?又將為地球迎來什麼樣的未來,我想這是活在現代文明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Our Power, Our Planet」。
2025/04/04
身體小記|清明
「身體的重心不在一樣了。」那天和伴侶的對談裡冒出了這一句,是啊,不僅是身體,生活、生命整體的重心也都不一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關係的轉變,推進至此,時間一在一在的轉換,隨著節氣更迭變幻。▋前年年初曾經和朋友一起進行了21天早起挑戰,21天連續在早上6點之前起床,然後用IG發限時動態文,在過程中真的實實在在的體驗到一份身體的禮悟,沒錯!就是「禮悟」,是一份禮物,也是一份體悟。早起,除了一天多出了許多時間,也就如同大家所分享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之外,更在晨間大部分的人還在夢中之時,你獨佔了一份屬於你與天地的寧靜時光,記得當時,早起需要發文,我都特地走到戶外拍照,像是陽台、頂樓,以防自己再回過頭躺回睡夢中。身體在21天之後,彷彿跟這個時間培養了默契,一開始身體適應之時,需要好幾個鬧鐘才能醒來,接著慢慢的有其中的幾天,身體自動在鬧鐘響起之前,就自動的甦醒,開始在床上翻身打滾,也在起床前的一份身體開機暖身操。身體自然而然地在早起的韻律裡,慢慢的清明,腦中的思緒也越發清晰,是一份由身體的改變而來的禮悟。▋清明時節來到,乍暖還寒的感受依舊,厚被子、長袖還不能收起來,但可以在日常的微風之中嗅到慢慢加重的水氣,還有微漸增加的氣溫。這時候寒流還是有可能來襲,穩固身體的機能與狀態,可以從外在的保暖與飲食上來做加強,飲食盡量清爽、不同顏色的食物都可以多方攝取,亦為五行飲食養生之道。 清明祭祖大家最常吃的就是潤餅,除了延續古時候習俗的禁火寒食以外,在這個時節也是很棒的清爽料理,潤餅大多會添加的豆芽菜是富含水分的一種蔬菜,紅蘿蔔、高麗菜、豆乾可能還有木耳,最後撒上香菜、一點糖和花生粉,卷在潤餅皮裡,就成為一卷美味可口的鮮蔬潤餅捲啦~此外清明還能怎麼食的健康,補氣養神呢?多到郊外走走、強漸身體,可以搭配上一壺桑椹茶,明目又養腎,前些日子姨婆送了一些乾燥的桑椹、桑椹果醬,乾燥的桑椹拿來泡茶,桑椹果醬可以加在氣泡水或是當作抹醬也都很棒!𓂅 桑椹果茶【食材】桑椹乾、紅棗、枸杞【作法】將適量的桑椹乾、紅棗、枸杞放入壺中,沖熱水,悶上一分鐘,可以慢慢飲用,桑葚乾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也可以讓頭髮烏黑亮麗,枸杞也具有明目的功效,紅棗溫潤能讓茶飲有清淡的自然甜味,更讓整壺茶飲更加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