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氣候變遷 X 糧食|糧食生產的氣候挑戰
氣候變遷,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暖化、海平面上升,這會對糧食的生產,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有些海島國家(像是馬爾地夫),正面臨著土地要被海水吞噬的困境,失去耕作、種植作物的空間;但在一些高緯度地區,反而因為暖化的影響,讓作物有更多的生長時間,耕地有更高的產量。以全球的角度來看,很難斷言、評估暖化對整體糧食「產量」有多大的影響,但肯定的是,要面對未來多變的氣候挑戰,需要更多的農業知識與經驗技術,所以往往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地區,都是低、中等收入的國家,人均消耗的資源少,卻受到最大的考驗。這也如同在談到糧食短缺、因飢餓導致的死亡問題時,在高收入的國家中,這類問題的比例不高,相反的卻是糧食浪費與營養過剩的問題。要達到「消除飢餓」的這個目標,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全球糧食的分配不均。氣候變遷,確實會導致特定地區的糧食減產,但長遠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問題,還是全球糧食供應系統的瓦解,以及糧食安全的風險提高。為什麼氣候變遷會衝擊糧食供應系統呢?氣候變遷,不僅僅是暖化的議題,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情況,是持續加劇且頻率增加的極端天氣型態,這可能才是真正考驗著農業生產的一大問題。以台灣為例,降雨的天數集中,讓每小時/每日的降雨量不斷攀升,帶來淹水、土石流失的問題;而降雨的天數集中,也表示不下雨的天數增加,則帶來缺水、乾旱的問題。這兩種情況對於農業生產來說,都絕對不會是好事,不僅考驗作物對於水的耐受程度,也考驗農民與水利單位對水資源的調配能力。而作物的生長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在生長的過程中,遇到極端、強烈的天氣,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農損,不僅讓糧食的供給出問題,也會影響到農民的收入與生計,降低從事農業人口的意願,若是沒有人願意下田耕作,糧食的自給率就會下降,民生必需品過度依賴進口,也會有潛在的安全問題,只要運輸上出了一些狀況,島上立即就會出現缺糧的危急。而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問題,也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全球各地也都正面臨到各式各樣的挑戰,並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案,像在一些溫帶地區,已經開始嘗試種植熱帶作物;或是各農業研究單位,都在尋找耐熱、耐旱,或是耐水淹的作物;又或是想透過智慧農業的溫室栽培方式,打造隔絕外在環境條件的垂直農場。如何調適、打造具有韌性的糧食供應系統,是目前全球的一大挑戰。畢竟,就算其他產業發展的再蓬勃,只要缺發糧食的供應,人類也無法生存下去呀!
2024/09/13
身體小記|在地滋味
▋下班後騎車回家,迎面而來的風吹拂肌膚,這輕輕一彿好似褪去一天的疲憊,也讓腦中不停轉動的思緒,稍微停歇。「今天晚餐吃什麼好呢?」心裡的疑問,帶動整個身軀,果然肚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這陣子因為工作繁忙,鮮少到菜市場,下班之後趁著肚子些微的飢餓,到超市走一回,看看「今天身體想吃什麼、需要哪些滋養吧」。走在生鮮區,一面欣賞著這些蔬果的樣子,一面想著,家裡還有朋友從台東鹿野寄上來的酪梨,壯圍地方阿姨家裡種的茄子、紅莧菜還有九層塔,那再買一到兩樣適合燉煮的食材,晚餐吃塔香雙茄豆腐煲好了。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咦?這是泰國的玉米筍、越南來的甜豌豆!讓我不經思考,這些蔬菜大老遠的來到這裡,究竟累積了多少的碳里程呢?▋從小生長在宜蘭冬山河下游平原,豐饒的土壤和水源滋養了全家大小的胃,自我有記憶以來家裡幾乎不需要買菜,家中餐桌總是有阿公阿嬤種的當季蔬菜,夏天的沙地西瓜,軟Q的芭蕉、讓人口水直流的百香果、天堂一般口感的絲瓜,餐餐都是來自土地的禮物。現在阿嬤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不能如過往一樣在農田裡揮灑汗水,自如的工作,但來自土地的豐盛仍然持續不間斷。上週回阿嬤家,阿嬤一邊撕著地瓜葉一邊說:「今早阿伯又送來了他們的小番茄,舅公也送了好吃的絲瓜來,阿好姨那天還跟我説附近哪裡有野生過貓,阿這個地瓜葉是你姑姑種的,吃起來非常嫩,要不要帶一點回去?」「當然好啊!」我說。姑姑的田在冬山河下游,靠近河海交界的地方,種植的蔬菜總是帶著一種來自土地的淡淡鹹香,還有屬於她外在堅韌、內在柔軟的能量。我想,這大概就是,和樸門同學時常聊的「作物都會有每個農夫特有的氣質和能量」吧!仔細品味,便能吃出不同農夫的味道。阿嬤的芭蕉是充滿陽光和自由的味道;阿伯的小番茄是金黃色的,吃的時候總會想到阿伯瞇著雙眼在烈陽下辛勤工作的樣子;還有阿公種的大西瓜,紅色沙沙的西瓜,是我最喜歡也最懷念的夏日聖品,吃一口,閉上雙眼,阿公在西瓜田裡拍著西瓜「咚咚咚」的聲音,迴盪在耳裡。味蕾的記憶啊,總是讓人驚喜,吃的不僅是土地的滋味,更是你和種植人的人情風味。𓂅雙茄豆腐煲【食材】豆腐、茄子、大番茄、鴻禧菇一把、薑絲、九層塔【作法】熱油鍋,加入薑絲煸炒至微微上色,轉小火,切塊的番茄入鍋,拌炒至些微軟化,接著加入1碗熱開水,加蓋悶煮,等待的同時來準備醬汁,將帶有特殊麥芽香氣的宜蘭手工醬油和少許黑醋倒進小碗裡,攪拌均勻。待番茄煮至軟爛後,依序放入鴻禧菇、豆腐、茄子和調好的醬汁繼續燉煮,待所有食材煮至喜歡的口感,試試醬汁的味道,再酌量加鹽巴調整風味,關火,放入九層塔拌勻,最後淋上少許檸檬汁,增加明亮清新的風味,就可以開動啦!
2024/09/09
【氣候變遷 X 糧食|食當令也要食當地】
從《自然食物》期刊,在2023年5月刊登的〈低碳食物可以減少全球生態與健康成本〉研究結果來看,改變習慣選擇低碳的飲食方式,似乎也是一個解救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良方,但是要改變「習慣」這件事,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更是深受各種商業活動,與美食流行文化的影響,想要翻轉現有的飲食方式,需要慢慢的一步一步來。永續的低碳飲食是一種概念,並不用急著在行為上一步到位,而是要將重點放在自己現在可以做到,也能接受的部分出發,才有可能慢慢去改變、做調整,成為長期的行動。不論是可以接受完全蔬食、或是部分蔬食都很好,又或是不急著改變飲食的類型,而是從食材的種類與產地著手,挑選當季、當地的食材,也都是很好的「減碳」飲食方式。既然如此,這次就來說說,選擇當季與當地的食材,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關係吧~順應季節挑選當季的食材,對消費者而言,不僅能享受到盛產期的親民價格,還能享用到新鮮、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可說是物美價廉。除此之外,也能降低因為食材保鮮、保存,或是為了在非產季來生產,所需要耗費額外的能源、肥料與農藥,不僅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可能會增加土地的負擔。人在何地,就吃何地食材的當地料理,不僅能享受到產地價格,還能享用到當地的風土特色,藉由食物品嘗到當地氣候、土地孕育出的滋味,而且減少食材的運送與途中的保存,就能降低能源耗費與碳排放,也降地食材在層層轉運的過程中,遭受到汙染或變質的風險,對食用上的健康風險產生疑慮。特別說一下,食物里程的概念,是指食物從食材的產地,到我們吃下肚之前,過程中所有的移動距離,像是經過運輸、後加工,到銷售的通路,這些距離都要累加上去喔!舉例來說,鄰居小農生產的稻米,先被送去食品加工廠做成飯糰,再被送去巷口的便利商店,最後才被你帶回來,那過程中的所有路途,都要加起來才是真正的食物里程,所以想要降低食物的里程,不妨找選用在地食材的餐飲店,或是選購在地食材親自下廚開始唷!
2024/09/06
身體小記|白露
▋果然不到白露,沒有秋意。一早醒來就跟朋友分享:「恩,有秋天的感覺呢!」看到日曆上寫著明天是白露,些許涼意,空氣、溫度很直接的影響了身體的行動,步調和緩,連思考也清晰了些,呼吸都伴隨著絲絲的想念,心裡不自覺得唱起:「想念是會呼吸的痛~」咦?但我怎麼覺得,想念是很幸福的事情。在吃飯、喝水、閱讀、開車、玩耍、爬山之中,想到某個人、事、物,是那種純然的想,時而平靜,傻笑或是流淚,帶著祝福或是是空空的,接著,被想到的那個人,會因此打了個噴嚏,然後腦中浮現「一定是有人在想我吧!」這種想念很是甜蜜的呢!今晨七點多伴隨陣陣雨聲醒來,在床上多賴了一會兒,刷牙時看著鏡子的自己笑了出來,看著鏡中慵懶、呆滯的自己,真可愛。走下樓後,直覺地裝了一杯溫開水,坐下慢慢的享用。喝了一夏天的常溫水,總覺得今天的溫開水換了一個口味,像是秋天栗子般甘甜的新滋味。▋身體會告訴你一切你需要的養分——「真正的空腹感就是最好的廚師」前陣子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可愛的書《骨盤OK,身體就輕鬆》,作者用可愛的漫畫、簡單易懂的文字,讓人了解骨盆的變化如何影響全身,骨盆之於女性也有如同月經一般的開合週期變化,每一刻都在變化、流動。裡頭提到一段和飲食相關的內容,「東西方都有類似的諺語——『真正的空腹感就是最好的主廚』當血糖值下降、身體處於營養失調的狀態時,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急切等待養分的到來。」和我在上個月讀到《清爽俐落,用心度過每一天》裡頭提及的概念類似,「讓每天下班後的身體來告訴你今天要煮什麼」,所以書中作者都是在下班後逛超市時挑選晚餐的食材,想想真是充滿智慧,讓身體來告訴你要吃什麼。▋聽身體的話飲食、聽身體的話行動,生病就是身體寫給你的一封情書。這段話是我這幾年最常看到、也最常聽到的,蔬食飲食的這幾年間,身體的感受越發敏銳,越來越喜歡那份食物原本的日常滋味。學生時期有陣子吃什麼都要加醋,大學開始更是吃辣上癮,特別喜歡那種嗆辣的感受,當時常常熬夜,跟朋友夜唱啊、喝啤酒的,再配上一些酸辣的滋味,才有一種活著的感覺。現在也不是就不吃辣了,在悶濕的天氣,還有冬日的時候,身體自然而然地會想吃一點辣,煮一鍋熱熱的蔬菜山藥湯,挖一小匙天然辣椒醬,沾著吃山藥和蔬菜吃,再喝上一口湯,暖意從胃裡流到了心裡,吃著吃著,下巴、額頭不自覺得冒著汗,裡外通透,神清氣爽。邊寫邊回憶著那發酵了30天的辣椒滋味,帶著恬淡的水果香氣,是那辣椒最迷人的秘密!有句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伴著陣陣雨聲,聽見宜蘭的秋雨已經來到,度過炎熱的乾夏,接下來是葉菜、根莖長得頭好壯壯的時節,想到這,嘴角就不自覺上揚,饞涎欲滴。好啦,來煮湯囉!到市場走一回,看看現在有什麼當季的蔬菜,讓身體來告訴你要煮什麼。今天來分享,不需要超高廚藝,只需要滿滿的愛心的料理。𓂅 山藥蔬菜湯食譜【食材】山藥、紅蘿蔔、紅棗、枸杞、老薑、蓮藕、玉米、香菜【作法】煮一鍋熱水,讓水從常溫慢慢加熱,依序放入老薑片、紅蘿蔔塊、玉米、蓮藕片、黑木耳,中小火燉煮,蔬菜釋放自然的清甜後,再加入山藥燉煮至喜歡的口感,撒點鹽巴調味,紅棗和枸杞下鍋,關火,蓋上蓋子,讓食材的味道慢慢在餘溫中融合,時間就是讓食物美味的魔法,開蓋,撒上一點香菜末,就可以開動囉!
2024/09/02
氣候變遷 X 糧食|低碳食物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衝擊著全球的糧食生產系統,未來在糧食生產上,不僅要面對越來越熱的氣候,還要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但氣候變遷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其實並非是單向的,因應現代化的飲食習慣與全球人口,糧食生產也不斷地在演進,作物的規模化與單一化,以及導入工業生產的方式後,農產品的整體效率與產值大幅提升,但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與資源,也帶來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加速了全球暖化的進程。根據2021年《自然食物》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現代化的全球糧食供應系統,所產生出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占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造成高碳排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業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時的土地利用方式(71%),其餘的排碳是來自於生產供應鏈的各種活動,像是銷售、運輸、消費、燃料的生產、廢棄物的管理、工業化流程和包裝⋯⋯等。2023年,在《自然食物》的期刊上,有一篇名為〈低碳食物可以減少全球生態與健康成本〉的研究,文章中提到糧食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像是生態和社會、經濟成本,並未完全的反映在生產者或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中,也就是説我們支付在糧食上的費用,並沒有包含對環境的衝擊,所以就容易產生糧食的浪費,或持續維持對環境的負面衝擊。研究中還談論到透過改變飲食、減少食物浪費、改善農業現況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能有效減少糧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發現,在改變飲食上能有效的改善糧食生產上的排碳問題,而且並不需要新的技術與創新,是立即就可做到的行動。而且選用低碳的食物,不僅能改善氣候的衝擊,可能還會降低健康上負擔,對全體人類的健康上帶來好處,降低生態與健康上的成本。*整體來說,動物性的食物在碳排放量上,會比植物性食物的碳排高出10至50倍,所以最簡單判斷與選擇低碳食物的方式,就是選用植物性食物。除了食物的種類以外,選用當地、當季的食材,也能減少運送與冷藏保存上的能源消耗,減少食物的碳排放唷~參考文獻:Elysia, L., Miao, G. & Gonzalo, G. Low-carbon diets can reduce global ecological and health costs. Nat. Food 4, 394–406 (2023)Crippa, M. et al. Food systems are responsible for a third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GHG emissions. Nat. Food 2, 198–209 (2021).
2024/08/23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後記】
看了許多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後,可以感受到不同企業在永續上的努力,真的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有的在低碳能源上做準備、有的在原物料上做調整、有的在製程上減少資源浪費、有的在廢棄物循環上做巧思,初看到這些解決方案與目標時,真的會讓人感覺滿是希望,但再進一步仔細思考後,卻又會發現有些方案與目標,似乎並沒有解決主要的問題,而是透過轉嫁或中和的方式,來讓帳面上呈現出好看的數值與畫面,有漂綠或是假永續的嫌疑。這時候不禁會讓人去思考,這到底是一本報告書究竟是為「誰」而做的?是為了業主或政府的要求而做、是為了符合國際規範而做、又或是為了企業的形象與宣傳而做。我想每個企業的目的與出發點,應該都各有不同,但不論是自發性而做(我想比例上應該極少),或是被業主與政府要求,而趕鴨子上架,都應該先停下來想想,要為誰而做?要如何而做?既然是一本永續報告書,那麼「心態」上的永續就很重要,一間很會賺錢的公司,或是一間很照顧環境與工作夥伴的公司,都不一定是一間很永續的公司。透過永續報告書的書寫,可以幫助企業檢視自己的經營與生產,是否走在永續的路上。不少人說:「一本永續報告書,就是一本企業行為(行動)的記錄簿。」透過永續報告書,讓企業盤點自己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這三個面向上所做的事情,並且一一紀錄下來,再藉由各階段的目標設定,持續往永續的路上邁進。目前各企業第一版的永續報告書,大致上都是2023年出版(2022年的報告書),所以目前可以說還在摸索與起步的階段。既然大家都才剛起步,那麼趁此機會好好來盤點企業不足之處,並揭露出真實的現況,並訂出一個合理的目標來執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比起在這時候提出搽脂抹粉、看似漂亮的永續報告書,大家更會接受真實揭露出目前的現況,並訂出計畫有誠意做出改善與調整的企業。若是企業的董事長或永續長,表現出交作業的「心態」,那麼不只是無法讓企業真正往永續前進,當未來全球加重永續推展的力道時,可能現在做的報告便毫無參考價值,不僅要再花資源重新盤點,也浪費掉大好的準備「時間」,讓自己迫在眉梢。而搽脂抹粉的報告書,不僅是欺人騙己,更有可能在被識破後,背上漂綠企業的惡名,引發企業的公關危機,這都是應該去考量與避免的問題呀!台灣許多的企業,都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所以不少的產品都外銷到全球各地,隨著全球化貿易的影響,世界各地工商業行為所衍生出的負面影響,早已不在只是生產地或消費地的問題,像是全球的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流失、現代工業下的人權問題,都已是全球的課題,也促成碳關稅的制定,或是各經濟體的要求與協定,永續成為全球企業未來不得不去面對的課題,如果能在起步就能有好的「心態」,不僅能藉此盤點自己往永續靠近,也能避免掉入陷阱與迷失,讓企業沒時間準備或引發不必要的公關危機。
2024/08/19
企業永續指標ESG|永續報告書——社會與公司治理篇
在一份完整的永續報告書中,先前提到的「碳盤查」是屬於ESG中,「E」的部分,那S跟G又有哪些需要揭露,或是可以優化的部分呢?在社會面向(S)的部分 ,是要揭露公司在處理利害關係人權益上的資訊,從上游的供應商、公司內部的員工、下游的銷售通路商,到使用產品的消費者,都是在這個面向中需要關注的範圍,甚至是對公司所在地附近社區的影響,都需要涵蓋進來。在這面向之中,企業不論是對上下游廠商,或是消費端的規範或管理,都是比較間接的影響,依控管的能力而言,最直接受到企業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可以說是公司內部的工作夥伴,所以提供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也是社會面向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一塊。一個友善的職場環境中,需要做到讓企業裡一起工作的同事,能兼顧工作與生活,讓兩者能達到平衡,像是導入多元、平等、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管理方式,打造在生活、工作、對待上都很友善的職場環境。麥肯錫針對創造多元共融(DEI)的職場,提供五個目標:提高各管理職位的多元性、加強管理者的共融力、評核制度公平且公開透明化、積極處理職場中的偏見與歧視問題、創造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多元共融(DEI)多元(Diversity)多元是指工作夥伴在背景、特質的多樣性,應該在符合能力條件下,盡可能的涵蓋多元多面向的工作夥伴。背景的部分,包括但不限於性別、年齡、種族、性取向⋯⋯等等。公平(Equity)公平是指讓多元的工作夥伴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而並非只是齊頭式的平等,要讓每個在組織內的夥伴,都要擁有公平的待遇、機會與晉升的可能。共融(Inclusion)共融是指要尊重、接納多元的工作夥伴,並鼓勵這些不同背景、特質的人員,表達出自己不同視角的看法,並融合這些多元的觀點,對公司做出實質的貢獻。在公司治理面向(G)的部分 ,指的就是企業在經營面向上的表現,是否有維護到企業的名譽與利益,達到企業經營的永續發展。需要揭露的資訊,就是在公司營運上的各種大小事,像是董事會、會計與審計、商業倫理、反競爭措施、財務系統不穩定性、稅收透明度、內外部風險管理⋯⋯等。這部分不只是談企業的獲利,更是談企業經營的理念與文化,如何透過治理的方式,來支持企業在環境、社會的永續面,持續的推動與發展,都是可以進一步去揭露與說明的資訊。資料來源:勞動部全球資訊網臺灣證券交易所
2024/08/12
永續案例|巴黎奧運
2024 年巴黎奧運會的宣傳口號是「更永續的奧運會」,就讓我們一探本屆奧運在永續面向上的具體作法與概念思維吧!巴黎奧運會是在國際奧委會同過2020年奧林匹克議程後,第一次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加上主辦國法國,又是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的地主國,所以這次奧運會,除了各國選手在運動場上精彩的切磋、比賽之外,巴黎奧運的永續作法也是眾所注目的焦點。主辦國法國在提案候選階段,就承諾要讓本屆奧運比2012、2016年,減少一半的碳排放量,並以合乎《巴黎協定》規範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要以更少的資源,來完成相同的需求,並在規劃設計的階段,就先思考到活動結束後,這些建築與物品的去處,延長這些因應奧運而生所有事物的生命週期,降低舉辦奧運過程中的碳足跡。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實際的例子吧!能源解方舉辦一場具永續思維的奧運,那就得來檢視主辦方的能源供應系統,不僅要看主辦國的供電系統與備轉容量,還要看這些供電、產電的方式,是否有合乎低碳的要求。而本屆奧運的所有場館,均連接至法國的國家電網,並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供電,若需要緊急供電的部分,發電機也將是用生物燃料、氫氣或電池來產電與供電。運動器材與衍生物品巴黎奧運所使用到的200萬件運動器材,在奧運結束後,會有75%的器材將租借給體育組織使用,而為了用來轉播、展示與行政作業的螢幕、電腦和印表機,有75%也會出租給不同的組織使用,確保這些物品不會是一場奧運會的「一次性」物品,讓資源得以循環被好好使用。也透過設計規劃,讓原本需要 80 萬件的家具,減少到 60 萬件,回應以更少的資源,來完成相同需求的目標。低碳場館本屆奧運的 35 個場館中,只有勒布爾歇運動攀登館、巴黎水上運動中心,這兩個場館是新設的永久場館,並採用低碳建築方法來搭建。而其餘的33個場館,都是以既有的建築,或以可拆卸復原的方式來打造,避免過多額外的資源浪費,以及降低人為建築,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而巴黎水上運動中心的屋頂,也大面積的使用太陽能光電板,讓場館的能源自給率大幅上升,座椅則使用在地的塑膠廢料來回收製作,並使用具可再生性的木材,作為場館中重要的建材木材,將建造上的碳足跡。並且中心座落的位置,就選在一個缺乏運動設施的地區,讓奧運比賽結束之後,還能成為當地良好的設施,持續提供在地居民游泳運動的場域。環境除了室內的場館之外,本屆的鐵人三項、馬拉松游泳項目都在塞納河舉行,所以也加快塞納河的污染整治與清理工作,不僅藉此改善城市的市容,提供居民更好的生活空間與親水場域,也提升巴黎在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下,能有更好的城市韌性與適應力。住宿奧運的選手村,則是設立在失業率較高的塞納—聖但尼省。期望在奧運結束之後,選手村可成為提供6,000 人居住的社會住宅,並帶來 6,000 人的工作空間,讓人潮帶起四周的商業活動,讓餐廳、商店和休閒產業能因此活絡,提升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飲食奧運的低碳挑戰,當然也不會錯過食物方面,在舉辦奧運比賽的期間,要提供出近1,300萬份的餐點,而主辦方巴黎,也提出要製作出只有法國餐點平均碳排放量一半的餐點。如何提供安全健康、合乎需求的餐食,並且降低過程中的碳足跡,就必須從規劃、備料、包裝到廚餘的處理上,都多方的考慮。像是優化供、點餐的確認,讓餐點原料的估算、製作上,能更加精準助於減少食物浪費。餐點中使用大量的植物性食材,並且8成的食材都來自當地的農產,將25%餐食的食物里程限縮在250公里範圍內。並且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也允許觀眾攜帶自己可重複使用的瓶子,進入奧運比賽的所有場館。而未被食用的餐點、食物都將被重新分配,而剩餘的食材與食餘,則會製作成堆肥,或轉化成其他可再被利用的形式。交通巴黎奧運會,透過全球奧運合作夥伴豐田汽車協助,提供低碳的電動、混合動力和氫動力汽車,作為載運選手和獲獎者往返場館、選手村、其他目的地的接駁交通工具。而且本屆的車隊數量,與往屆奧運會相比,將近減少了 4成左右。而在因應大量的觀賽觀眾上,則是透過擴大原有的大眾運輸服務範圍,讓觀眾可以利用大眾運輸來往返各場館之間,降低自行開車所造成的碳排放,而且交通運輸的永續發展,也是主辦方法國巴黎的城市運輸口號。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Paris 2024: More sustainable Games〉https://olympics.com/ioc/paris-2024-sustainable-games
2024/08/09
企業永續指標ESG|碳管理——碳盤查實務篇
在瞭解碳盤查的指引標準後,我們就實際的來走一遍碳盤查的作業程序吧!在碳(溫室氣體)盤查的最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先確定盤查的目的,這樣才會知道要以那個指引標準為主,或是直白一點的來說,就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以永續報告書為目的,那當然至少就要符合,當下所要求的標準與準則做為依循。目的確認之後,就可以正式進入盤查的作業,程序大致可以分成六個部分: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排放量計算、數據品質管理、排放量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撰寫。邊界設定邊界設定是為了要區分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要先界定出組織可管控的範圍,才能知道排放源跟組織有無直接關係,組織能不能控制、有沒有直接責任。一般會用「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y)的方式來確認邊界,具體來說,就是依照組織在營運、財務控制或是股權比例,來界定這些行為、設備、設施或是各項的組合,是不是涵蓋在組織可控制的營運範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組織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設立、 登記或營運的場所,來進行邊界的設定與說明。企業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載明工廠登記證編號或商工登記編號,以及相關的管制編號,並呈現出企業、公司、工廠的排放源平面配置圖。排放源鑑別與量化當組織的邊界設定出來以後,才有辦發鑑別排放源跟組織的關聯,報告邊界所涵蓋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納入到報告裡,把這些溫室氣體量化與文件化。報告邊界(Reporting Boundary)是指報告以組織邊界內,「直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移除量,以及因組織作業及活動產生的重大「間接」排放。依照溫室氣體排放源與組織的關係(直接及間接),來鑑別與界定類別與種類,根據ISO/CNS 14064-1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六大類別:*對照以往範疇1、2、3的分類,類別1屬於範疇1、類別2屬於範疇2、類別3-6則屬於範疇3。最完整的做法是所有的類別都進行盤點與量化,而最基本的作法,則是將類別1、類別2完整盤查,類別3-6則選排放量大,且跟組織營運有高度關連的部分進行盤查。排放量計算鑑別完排放源之後,我們就要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類計算,因為只有直接的排放,你才能取得像是用什麼樣的燃料、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使用的時間多長⋯⋯等第一手的資料,也才有辦法進行細部計算的作業,所以這部分我們就依照排放源的類別,來分別說明要如何計算吧!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先確認排放源會產生哪些溫室氣體,以及燃燒方式與結果,再來選量化的方法。 固定式燃燒(E)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GHG排放係數×GWP值移動式燃燒(T)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排放係數法排放量 = 活動數據 (燃料耗用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製程(P)排放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A:依據直接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特定時間內GHG累積排放量×GWP值量化方法B:依據排放係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燃料使用量×排放係數×GWP值量化方法C:質量平衡法以化學反應式中的反應結果,來推導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人為系統逸散(F)排放量化方法因為人為所導致的溫室氣體釋放,以及產生的直接逸散性排放,就被歸類在這一部分。像是有使用到冷媒、填裝二氧化碳的設備,或是發酵、厭氧處理的流程,或是使用溶劑導致的逸散性排放。 排放量 = 逸散量 × GHG排放係數×GWP值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外購電力:依據電力來源與相關的憑證來佐證。用電度數來源,由各月份電費帳單取得用電資訊,加總年度用電量 排放量=年度用電度數×該年度排放係數外購能源:依據購入商家提供的憑證(帳單)與排碳係數做換算。類別3:運輸造成間接排放的計算在這一類別裡,包含上下游的各種運輸配銷、員工的通勤、客戶的拜訪,以及商務旅行。量化的方式:製作組織上、下游運輸、人員通勤、出差、商務旅行的記錄一覽表,並依照可以蒐集到的佐證與換算資料,選擇適合的模式來做量化計算。類別4:組織使用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組職採購商品、使用服務,或是委外找業者處理事業廢棄物或廢液,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屬於這個類別的範圍。量化的方式:收集年度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總數量,再乘上換算係數(碳足跡);收集年度事業廢棄物或廢液的總重量,再乘上單位重量在處理時的排碳係數。類別5: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間接排放的計算指的是組織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所產生出的溫室氣體排放。產品在離開組織後,造成的間接排放,像是下游廠商的加工處理,或是產品在實際使用所產生的排放。這些數據有些需要下游廠商提供,有些則是模擬使用上的實際情況做計算。類別6: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由於不同組織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所以在上述類別中都沒有分析到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可以在這一類別中做呈現。數據品質管理每年在盤查、製作完前一年的溫室氣體盤查清冊後,公司就需要進行該年度的數據品質管理,而數據的管理原則,可以分為定性、定量及數據品質管理三個部分。定性可以分為三部分來呈現:定量可以分為兩部分來呈現:數據品質管理:目的是在確認盤查管理的程序上,是否能有效的鑑別錯誤、降低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並提高數據取得或是換算上的品質。像是導入ISO的原則與方法,來優化數據的取得。*根據盤查登錄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二項規定,這些盤查相關數據計算與過程文件的保存期限,須保存六年。排放量清冊在環境部公告的排放量清冊裡,有明文要求要涵蓋下列五點:製作清冊的目的,是可以用來評估、比較組織在減碳上的成效。而如何比較最公平呢?那當然就是跟自己做比較最公平,所以在一開始必須要先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的基準年,如果過去的資料不可考,那通常就是用第一年的排放量清冊,作為基準年。但如果組織有重大的轉變,或是設備與製程上有重大的調整,那就會需要重新設定基準年。盤查報告書撰寫一份完整的盤查報告書,需要包含哪些的內容呢?雖然報告書沒有要求制式的呈現形式,但是基本上會包含到下面所列出的內容。一. 基本資料:(一)事業名稱及地址、事業負責人姓名。(二)公司簡介、推動單位、政策聲明。二. 廠(場)排放源平面配置圖。三. 製程流程圖、產製期程及產品產量。四. 排放源之單元名稱或程序及其排放之溫室氣體種類。五. 與排放量有關之原(物)料、燃料之種類、成分、碳含量、低位熱值及用量。六. 事業執行減量措施及說明。七. 與前一年度(基準年)相比,排放源的增設、拆除或停止使用情形。八. 年度排放量計算採用的方法、排放量參數選用、數據來源、檢測方法及檢測日期。九. 固定與移動燃燒排放源、製程排放源及逸散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外購能源間接排放、運輸等類別2到類別6的排放量資料。十. 其他中央主管機關要求指定的事項。*需要參考範本的話,可至環境部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下載唷~資料來源: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經濟部工業局:製造業碳盤查與碳足跡輔導作法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